天天看點

嶺南史前考古重大突破 佐證數十萬年前就有“老廣”

嶺南史前考古重大突破 佐證數十萬年前就有“老廣”
嶺南史前考古重大突破 佐證數十萬年前就有“老廣”

磨刀山遺址發掘區。

嶺南史前考古重大突破 佐證數十萬年前就有“老廣”

青塘遺址地貌。

嶺南史前考古重大突破 佐證數十萬年前就有“老廣”

岩山寨遺址地貌。

嶺南史前考古重大突破 佐證數十萬年前就有“老廣”

獅雄山秦漢建築遺址地貌。

嶺南史前考古重大突破 佐證數十萬年前就有“老廣”

肇慶I區(北門發掘區)。

嶺南史前考古重大突破 佐證數十萬年前就有“老廣”

2015年底暴露的沉船基本輪廓及各船艙貨物。

嶺南史前考古重大突破 佐證數十萬年前就有“老廣”

2016年大洲灣遺址發掘區位置及清理斷面分布圖。

嶺南史前考古重大突破 佐證數十萬年前就有“老廣”

惠東龍窯Y1航拍圖。

嶺南史前考古重大突破 佐證數十萬年前就有“老廣”

南海石燕岩古代采石場遺址,過道堆放的石材。

嶺南史前考古重大突破 佐證數十萬年前就有“老廣”

南石頭監獄遺址牢房建築基址(局部)。

4月18日是國際古迹遺址日,廣東全省文物考古工作會議在廣州召開。會議強調,要堅定文化自信,把文物考古工作作為傳承曆史文化、維系民族精神偉大事業抓緊抓實,系統梳理嶺南文化脈絡,加強考古成果的挖掘、整理、闡釋,推動曆史文化遺産“延年益壽”。

廣東省古迹保護協會日前公布了“廣東省十年十大重要考古發現(2012-2022)”遴選活動結果。遴選範圍為黨的十八大以來廣東省内有重大價值的考古發現。據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文保處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我省考古事業蓬勃發展,考古發現類型豐富,涵蓋聚落、墓葬、窯址、城牆、海上絲綢之路貿易點等,遺址年代從舊石器時代一直延續至民國時期,地上考古與水下考古工作齊頭并進,成果豐碩,為研究廣東地區各時期的曆史文化與發展提供了重要資料,進而深化了對各時期文化譜系源流、發展與傳播的認識,完善了嶺南考古學文化發展架構和編年序列。

01 郁南磨刀山遺址

填補粵舊石器早期文化空白

2014年4~8月,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等機關對磨刀山遺址第1地點進行考古發掘,發掘面積200平方米,出土近400件石制品。磨刀山遺址第1地點整體年代可至中更新世偏早階段,屬于舊石器時代早期,絕對年代約在距今60—80萬年。該遺址是廣東首次發現并經科學考古發掘的舊石器時代曠野類型遺址,是本省目前确認年代最早的人類文化遺存,填補了廣東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的空白,将本地區最早有人類活動的曆史由距今13萬年左右大幅提前至數十萬年前,是嶺南史前考古的重大突破,也是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的重要新進展,對于深入研究華南—東南亞地區更新世古人類行為與區域古人類演化等課題具有重大意義。

02 英德青塘遺址

出土廣東年代最早的陶器

青塘遺址包括黃門岩1号至4号洞、朱屋岩、吊珠岩及仙佛岩等多處洞穴地點。2016年至2018年,對英德青塘遺址黃門岩1号至4号洞地點進行主動性考古發掘。出土了廣東年代最早的陶器,出土古人類化石、石器、陶器、蚌器、角骨器、動物骨骼及植物遺存等各類文物标本一萬餘件,建立起距今約2.5萬至1萬年連續的地層與文化序列。黃門岩1号洞地點墓葬出土了一具儲存較為完整的人骨化石,其葬式為蹲踞葬,年代距今約13500年,人骨旁發現骨針1枚,該墓葬是中國迄今發現年代最早的、可确認葬式的墓葬,人骨是廣東境内儲存最為完整的距今1萬年前古人類化石。

03 英德岩山寨遺址

發現新石器晚期墓葬76座

岩山寨遺址遺存分布面積約10萬平方米。從2019年至2021年,分别對遺址内石嶺、望北岩及岩背地點進行考古發掘,揭露面積1500平方米,出土陶器、磨制石器、玉器、青銅器等各類文物标本近2000件,最為重要的收獲是岩背地點發現新石器時代晚期墓葬76座,确認該地點為遺址内集中分布的墓葬區。岩山寨遺址是嶺南迄今發現規模最大的新石器時代至夏商時期中心聚落遺址,岩背墓葬區則是在石峽遺址考古發掘時隔40年後發現的廣東又一處新石器晚期最高等級墓地,其考古成果為深入研究嶺南地區先秦聚落形态演變、早期社會文明化與中國化程序、環南嶺地帶及周邊地區的早期人群互動與文化交流等課題提供了極為重要的新材料。

04 五華獅雄山秦漢建築遺址

為秦漢城址研究增新内容

獅雄山遺址位于梅州市五華縣華城鎮,面積約40000平方米。發掘工作在遺址中發現了六個時期的遺存,但由于遺址的重複利用和其他不可抗因素的破壞,除秦漢遺存外,其他時期文化堆積極少見有完整、純淨的機關。獅雄山秦漢時期城址位于人工修整的四級平台之上,南北長約360米,東西寬約220米。城址内發現的遺迹包括人工平台、環壕、壕溝、圍溝、建築基址、陶窯、水井、灰坑等,出土遺物十分豐富,數量最多者為建築材料。獅雄山遺址的發現為大陸秦漢城址的研究增添了新的内容,遺址中出土的封泥和部分建築材料、陶器上,钤印、拍印、戳印、刻畫有各種類型的文字或符号資料,為研究秦漢時期嶺南地區行政區劃、職官和手工業等提供了重要材料。

05 肇慶古城牆遺址

遺存年代涵蓋漢至民國時期

為配合肇慶市府城保護複興項目,2017年2月~6月,對肇慶古城牆遺址進行考古調查和勘探工作後,對肇慶古城的朝天門(北門)、南薰門(南門)、景星門(西門)進行考古發掘。本次發掘清理出城門、水閘、房址、道路、溝、牆、柱洞、活動面等遺迹,出土了瓷器、陶器、玉器、石器、銅器、鐵器、骨器、玻璃器等遺物。遺存年代涵蓋漢至民國時期,以清至民國時期遺存為主。朝天門區域主要清理出了道路、門樓基座、房址與門洞等遺迹,綜合判斷上述遺迹均廢棄于民國阻塞城門、築坡越門之時,與文獻記載吻合。在南薰門外發現了小城城牆、城門遺迹,考查文獻,應為南薰門月城。從南門的遺迹發現情況來看,城門、月城及月城的附屬結構一應俱全,防禦功能十分完備。

06 “南海Ⅰ号”沉船

整體打撈 世界首創

2007年在多次水下考古工作基礎上,以世界首創的整體打撈方式,采用氣囊拉移的方法平穩移入專門為之建造的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内。2013年啟動對其保護發掘工作。船體殘長約21.91、最大船寬約9.87米,分布輪廓面積約179.15平方米。該沉船屬于大陸古代三大船型的“福船”類型,是宋代造船史上不可多得的活标本。發掘提取的文物種類豐富,截至今出土文物已逾18萬件,主要有陶瓷器、銅鐵器、金銀器、漆木器、錢币等。“南海Ⅰ号”沉船發現的銅錢中最晚年号為南宋孝宗時期(1174-1189)的“淳熙元寶”款,從出土的南宋同類金銀貨币和南宋中晚期同類陶瓷器對比推測,該沉船應屬南宋中晚期。其後又發現一件德化瓷罐上有“癸卯”年墨書,南宋淳熙癸卯年為1183年,可推測該沉船出航年代應在此時。

07 台山大洲灣遺址

早期中葡貿易據點

該遺址位于上川島西北部大洲灣,是明代上川島大洲灣中葡早期外銷瓷貿易遺址。遺址南端到朱家村村口,北到聖方濟各·沙勿略墓園教堂南側山體坡腳下,南北長約600米。本次發掘區位于聖方濟各墓園牌坊下方,以發掘區為中心清理了附近長達80餘米的斷崖。出土遺物主要是青花瓷器,基本都是明代與葡萄牙人在上川貿易活動相關的外銷瓷。結合史料記載,認為大洲灣遺址主體年代上限為葡萄牙人1549年被逐閩界重返粵海,下限為1554年葡人被要求向浪白轉移,即沙勿略在上川島離世的前後幾年。上川島至少在宋代開始就已經是海上絲綢之路上的一個重要節點,是重要的望山、航标或地标。明代中期以大洲灣遺址為代表,作為早期中葡貿易據點,開始在經濟貿易上直接溝通中國與西方世界。

08 惠東三官坑窯址

明代重要的外銷窯場

該窯址位于惠州市惠東縣白盆珠鎮橫江村,2019年7月-12月,對白馬窯及其周邊區域進行了文物考古調查與勘探工作,主要覆寫白馬河、西枝江幹流以及各支流流域,新發現了爛屋仔、陂角、石鼓嶺、犁頭坑、黃竹塘、圓墩背、三水窩、芋頭窩、下壩、三水坑等10處窯址。為厘清相關窯址的年代及内涵,對西邊坡遺址實施了發掘工作,面積500平方米。清理龍窯2座,是明代南方地區典型的分室龍窯結構。白馬窯産品以仿龍泉青瓷器為主,常見碗、盤、碟等。包括三官坑窯址在内的白馬窯址群是大陸明代重要的外銷窯場,其産品行銷于東南亞地區。本次發掘為研究白馬窯的産品、工藝、規模、時代、分布特點和運輸途徑等提供了科學依據,為研究其窯爐結構、裝燒方式和工藝流程提供了新的材料。

09 南海石燕岩古代采石場遺址

儲存完好的洞采石礦遺址

佛山南海區西樵山是一座新生代火山,曾大規模開采用于制硯和印石,但大量的粗面岩(俗稱鴨屎石)等産石适于建築房舍、墳墓及制作石臼、石磨等。石燕岩是其中一處由露天到洞室開采的古代大型采石場,開采的就是粗面岩石材。2015-2016年,對其進行調查發現,由于水體的保護作用,古采石場水下部分未受任何破壞,各内外大小洞室有序相連,保留着清晰的采石痕迹、完整的采石隔間和完善的步道系統。洞室間過道,龛室等還可見大量堆放整齊的剛開采出來的條狀石材,個别還可見圓形柱礎(上方兩米刻“千丈”二字)等。采礦現場還遺留牆壁開鑿的燈台、燈盞和陶壺等。石燕岩古代采石場是目前國内少有的儲存完好的洞采石礦遺址,水淹封存後基本未有後世擾動,是少有的因突發事件定格的曆史文化遺存。

10 廣州南石頭監獄遺址

艱苦革命鬥争的鮮活物證

南石頭監獄遺址位于海珠區南石路28号。該地塊原為清末鎮南炮台所在。1927年“四一五”反革命政變後,廣東國民黨反動當局在此關押、審訊、殺害共産黨人和革命群衆,蕭楚女、劉爾崧、熊雄等曾被關押于此并慘遭殺害。因臨近南石頭村,故俗稱“南石頭監獄”。2021-2022年進行考古勘探發掘,清理清末鎮南炮台的圍牆、民國南石頭監獄的牢房等重要遺迹,出土大鐵炮、鐐铐、子彈殼、試劑瓶等遺物。南石頭監獄遺址的牢房、鐵鐐、子彈殼等遺迹遺物,是大革命失敗後國民黨反動派關押、迫害、槍殺共産黨員和革命志士的直接罪證,更是廣大共産黨員和革命志士為謀求自由解放開展艱苦革命鬥争的鮮活物證,對于研究中國共産黨曆史具有重要意義。另外,鎮南炮台遺址的發現對于近現代廣州城防史的研究也具有重要價值。

采寫:南都記者 肖陽 通訊員 粵文旅宣 通訊員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