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殷墟密碼④“考古小王子”的AB面|面孔

作者:東方今報

大象新聞記者 申子仲 張煜 陳鄭伊 李俊峰

在殷墟這“一畝三分地”上,不認識安陽市文物局文化遺産與文物保護及考古研究專員于成龍,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

頂着博士、教授、專家諸多頭銜,兼具高顔值和“模特”身材,于成龍每每出場,都會收獲大批迷妹迷弟,着實很難将他的外在,與文物聯系起來。

而自從去年到了河南安陽,履新不到一年的于成龍,又有了新的稱呼——“考古小王子”。

殷墟密碼④“考古小王子”的AB面|面孔

于成龍在殷墟博物館新館

東北“直男”

新開館的殷墟博物館3樓,有兩個充滿懸念的特展廳:《子何人哉》與《長從何來》,分别介紹了一位叫“子”的年輕小王,和一位被喚作“亞長”的武官。其中《子何人哉》特展的策展人,便是于成龍。他的辦公室,在安陽博物館。

“我黑龍江人,正宗哈爾濱老鐵。”于成龍開口道地東北腔,讓記者馬上陷入了東北大哥自我介紹時的語境——“一米八的大個兒,挺帥。”

不算寬敞的辦公間,整面牆的書架堆滿了大部頭書籍,這隻是這位北大高材生藏書的一部分。于成龍說他有全套的考古、文博、史學典籍專業書,“多到查資料不用去圖書館”。

厚重的書牆,映襯得于成龍的面龐更加白淨,五官精緻,長發及頸。身材高挑,灰色西服幹練貼身,妥妥芭蕾舞演員的範兒。

辦對面與書架正對的白牆上,懸挂着一台平闆電視,與電腦聯網。

殷墟密碼④“考古小王子”的AB面|面孔

開聊沒幾句,這位老帥哥便打開一段介紹殷墟的視訊,結合着畫面,狂怼眼下媒體對殷墟考古解讀的過度娛樂化,“主持人的台詞腳本相當拙劣,全是硬傷啊”,“不懂裝懂半瓶子逛蕩,滿嘴的胡說八道”。

于成龍對媒體的“炮轟”,讓記者措手不及,采訪在尬聊的氣氛中艱難推進。

婦好墓,是談論殷墟避不開的話題。

即便在當下,仍有部分網友質疑婦好形象的真實性。這部分人認為婦好墓并沒有發掘出主人的棺椁屍首,僅從甲骨文的破譯中推斷,缺乏DNA等高科技手段佐證。進而懷疑婦好被定論為女将軍,乃是特殊年代郭沫若引領時尚的一家之言。

當記者抛出這個質疑時,于成龍拍案反問:“不是女人,武丁幹嗎問她生孩子的事!”“我們講的是證據,不是敲鍵盤瞎說。我堂堂北大考古文博學院的博士,不會回答這樣的問題。”

至于媒體具體該怎麼采訪報道殷墟,于成龍也給出了答案,這就是,聽他的。

殷墟密碼④“考古小王子”的AB面|面孔

于成龍接受大象新聞記者采訪

“護鎣榮歸”這件事

底氣來自實力,打開百度百科搜尋“于成龍”詞條,除了300多年前号稱“天下第一廉吏”的清初名臣,便是現今這位同名同姓的學術高人了。

“于成龍,文博專業研究館員、教授,曆史學(考古學及博物館專業)博士,著名青銅器專家,中國殷商文化學會理事。2004年畢業于北京大學文博學院,先後任職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院副院長、安陽師範學院曆史與文博學院教授……”關于于成龍的貢獻、科研、學術成就,網上的介紹文章很多,讀者可自行腦補。而最讓于成龍自己津津樂道的,有這麼兩件事兒

第一件事兒發生在2018年,當年英國肯特郡坎特伯雷拍賣行不顧我方抗議,以41萬英鎊相當于人民币366萬元的價格,拍賣出一尊青銅虎鎣(音迎),該器物距今已有3000多年曆史,為1860年英軍從圓明園搶劫流失。正當大陸文物界痛惜之時,突然收到英方郵件,稱境外買家願意無條件捐贈虎鎣回歸故裡。

殷墟密碼④“考古小王子”的AB面|面孔

虎鎣

當年9月,中國國家博物館受國家文物局委托,派出專家團隊赴英鑒定虎鎣,時任國家博物館研究員的于成龍,正是專家之一。

“我當時肩上的擔子有多重,能了解嗎?”于成龍說,那段時間,他經常失眠,虎鎣的真僞鑒定,關系國家尊嚴榮譽,容不得毫厘差池。下了飛機他便直奔中國駐英大使館,第一眼看到虎鎣,這位青銅器鑒定專家便被撲面而來的“中國氣息”感動得眼圈發紅幾度哽咽。

“這器型、這色彩、這紋飾,太熟悉了。”于成龍回憶說,在英國鑒寶期間,他憑借深厚的專業底子,将虎鎣的時代烙印分析得鞭辟入裡,國外的中國藝術與文化史專家聽了,也不得不連連歎服。

當年12月,這樽精美的青銅器被護送回國,正式入藏國家博物館。

如果說“護鎣榮歸”是于成龍職業生涯中可圈可點的一筆。那麼,策展《子何人哉》這件事,稱得上是他在專業方向上的一次突破和開創。

殷墟密碼④“考古小王子”的AB面|面孔

打造出一個有性格的人

于成龍是去年3月受邀來的河南,3月17日到的安陽,第二天就投入工作。不久就接到了任務,說是要搞一個甲骨展。“我考慮了一個月,決定把‘子’推向前台。”

殷墟甲骨文共有3次重大考古發現:第一次是1936年,王湘主持發掘的“127坑”。第二次是1973年,由農民張五元報料引發的小屯村村南發掘;第三次是1991年,劉一曼主持的花園莊東地發掘。也正是這一次發掘,讓“子”和“亞長”浮出了“地面”

盡管學術界對“子”的看法不一,但大緻輪廓趨于清晰,大家的共識是:這是一位地位僅次于武丁的小王,地位在其他王子之上,與武丁和婦好關系親密。

“盡管相關甲骨資料早在1991年就被發現,我們也研究了30多年,但之前從來沒有展出過。”于是,于成龍有了一個大膽的想法,他要打造出來一個具象、感性,有性格的人。而随着他的進一步深入,也讓“子”的個人形象更趨飽滿。

殷墟密碼④“考古小王子”的AB面|面孔

于成龍在安陽辛店鑄銅遺址進行考古工作

這符合于成龍的學術個性,對曆史人物的見解,他總有着自己“尊古務實”的穿越情結和切實理念。比如婦好,他會先把其定位在子方伯的“女兒”、武丁的“妻子”、一兒一女的“母親”,然後再定位她的“公主”“王妃”“将軍”身份,進而将人物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黏合重塑,并在重塑中摒棄不靠譜、無依據的過度聯想。也正如他承認婦好是位女将軍的同時,堅決否認她兼職“大祭司”。

于成龍通過常年的專業儲備積累,認定“祭司”這個說法,純粹是古埃及的舶來品,與中國曆史無關。而與婦好同時的王妃婦妌,他認為其地位權力一點也不比婦好差,“婦妌主管農業,也打過仗,和婦好一樣,是武丁的左膀右臂。她倆誰更牛,還說不定呢。”

器物展變革為人物展

根據有關“子”的甲骨文獻,于成龍又開始了他的沉浸式神遊,“我好幾次夢到他,每次都潸然淚下。”

于成龍說,“子”應該就是後來史籍記載的孝己,在武丁未薨前已經攝政,俨然是衆多王子中的“帶頭大哥”。

“比起父親武丁的鐵血,‘子’是一位仁義禮智信的謙謙君子。”于成龍甚至推斷出了“子”的外在特質和性格内涵:陽光帥氣、直率沉穩,有時,會有着詩人般的淡淡憂郁。

看得出來,談到“子”時,于成龍格外動情,眼睛也光亮起來。這一刻,記者很難分辨他要介紹的,到底是小王子,還是他自己。

步入殷墟博物館3樓《子何人哉》特展大廳,與視線平行的展品、器物、甲骨,籠罩在灰青色的色調裡,能讓遊客的心境頓時沉寂下來。頭頂燈光漫射,穿過半空中有機玻璃材質的甲骨文圖飾,仿佛束束陽光之錐刺破時間雲霧,輕擊懸浮的曆史編鐘,鳴奏出了一派空靈絕響。

這,便是于成龍自鳴得意的“東方既白”和“流水落花”了。

有着豐富國家級文博策展經驗的于成龍,這次破天荒将人物性格元素凸顯在自己的作品裡,把器物展變革為人物展。進而不再堆積沉重的器物旁白曆史,而是讓賦予了新生命的曆史人物,直接與瞻仰者互動。

殷墟密碼④“考古小王子”的AB面|面孔

于成龍布展設計——流水落花

“東方既白”與“流水落花”

“‘東方既白’是黑夜向白天轉換的時刻,黑白灰藍四種顔色微微泛光。既寓意着文明到來的前夜,也符合小王子憂郁的性格氣質,同時也能給遊客帶來安靜的心理暗示。”在“東方既白”色調的基礎上,于成龍加進了金色點綴,“金色是青銅器的本色,也代表了小王子的尊貴地位。”

懸空排列的甲骨文吊牌,被燈光渲染成串串粉藍色,仿佛流淌在空中的溪流,于成龍稱之為“流水落花”。之是以這樣設計,就是要搶占有限空間,打造出美輪美奂的空靈曼妙,呼應小王子潇灑率真的性格特質,讓人物個性更顯豐滿,可親可近。

殷墟密碼④“考古小王子”的AB面|面孔

于成龍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進行布展工作

于成龍說,“看我的展覽,你不能走馬觀花,你得走心。我就是要喚醒觀衆多元度、多層次去思考。”

策展基本完成後,于成龍為《子何人哉》展廳撰寫《前言》,隻用了兩個小時便一揮而就,其飛揚文采亦可見一斑,摘錄一段——

“‘子’,系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契刻占蔔記錄問蔔者之尊稱,其決疑事項包羅祭祀、軍事、田獵、貢納、宴飨、天氣及入學、樂舞、射箭、禦馬、疾病等衆多領域,可謂‘子’的起居實錄,豐富生動,幀幀如畫;‘子’,乃商王武丁之子,王室之胄,躬身祭祀‘上甲’‘大乙’及‘大甲’等先公先王,并對“祖乙”及其配偶“妣庚”,亦即商王武丁之父母隆禮是尚;‘子’虔心侍奉商王武丁及‘婦好’,同時也深得商王武丁及‘婦好’之關愛有加,幹戈共揚,振旅遠方;‘子’位高權重,其他商王朝諸子、諸侯及内服外服職官唯命是從,顯赫異常;‘子’入學受業,載文載武,習練射禦,兼修樂舞,田獵既好,弓矢斯張;凡此幕幕,亦真亦幻,交錯閃回,商王朝王子的生活畫面真實而鮮活。”

“小王子”就這麼喊起來了

于成龍自诩為殷墟博物館新館的“半個總設計師”,甚至連“博物館的門把手,都是我設計的。這就是北大的範兒,國博的範兒。”

這種審美範兒,貫穿于成龍工作與生活的細節點滴。他将自己的出身屬性,定位于“學生”,時刻不忘自己是“北大學子”,這個人文氣息濃厚的概念,曆久彌新朝氣蓬勃。

這位北大學子要求自己始終要保持幹淨利落的精神面貌。每天早起沐浴,要換上與前一天不同的衣服,衣着主要是西服和風衣。茶具,是唐山為英國代加工的骨瓷,玉白通透,擊有磬聲。紙巾,乃天然植物材質,是“可以吃的那種”。

為保持“魔鬼身材”,于成龍堅持每周三次的拳擊訓練,“我都是晚上開車去安陽體校,每次訓練兩個小時,運動量非常大。”看到記者半信半疑,他有點“挑釁”地說,“别看你身闆兒看着比我壯,真打起來,你近不了我身。我是輕量級拳擊手,你就等着被KO吧。”

生活與工作、遠古與現代、學術與藝術、考古與務實、器物與人物、真相與審美、本色與設計,于成龍處理這些關系,看似嚴謹,又似信手拈來,總能帶給閱聽人不一般的感官沖擊。

殷墟密碼④“考古小王子”的AB面|面孔

“子何人哉”展覽主色系——東方既白

早在新館未開張之前,于成龍便通過自己的微信視訊号,頻頻抛出深受年輕人喜愛的創意,小王子的“病假條”“課程表”、二月二的“大火星溯源”、情人節的“中國最早情書”,乃至“蘇東坡是摩羯座”的新鮮論斷,每每都能引來觀者如雲呼聲如潮,“我抛出的梗,都是最火的。”

1月12日,大型融媒體節目《千年文脈回響》全網直播,觀看量一時突破1560多萬人次。在殷墟博物館的直播中,登台亮相的于成龍仰古撫今侃侃而談,尤其一襲白襯衣、黑西服,加上潇灑的模特走步,帥氣逼人立時圈粉無數,粉絲們紛紛喊話,認定了“于博士就是我們的考古小王子”。

自此,“小王子”成了于成龍的代稱,而白襯衫黑西服黑領帶的精幹裝束,也成了他出席正式場合的招牌logo。

風從虎雲從龍

對于“小王子”這個新稱呼,于成龍也顯得非常受用。

在安陽采訪的幾天裡,記者随機采訪到幾位新入行的考古人,發現這種浪漫氣質,似乎并非于成龍獨有。

“考古人永遠是年輕。”考古科班出身的90後小年輕馮先生告訴記者,考古工作者,其實是一個非常時尚的群體。像早期研究殷墟的“董作賓、李濟、郭沫若,哪一位不曾是個性張揚的狂生。”

面對于成龍這樣一位“寶藏型狂生”,記者當然不會放棄學習的機會。

按照文獻和網上較為通行的說法,“子”就是商人的姓。

在殷墟博物館大廳正門方向,便高懸着一個甲骨文“子”字。而從“姓”這個漢字本身,也能夠很直覺地推測出“姓”是母系氏族的産物,所謂“女生”。上古八姓:姬、姜、姒、嬴、妘、妫、姚、妊,也都帶女字旁。是以有學者認為商人的本姓即“好”,發音是子。也有人認為商人本無姓,他們自認為是天神玄鳥的後裔,既然天神無姓,子孫後代也就不必有。至于“子”的來頭,則是周人後來強加給商人的,鳥蛋即“子”,既然是鳥蛋生的,那就叫“子”好啦。

“子”到底是不是商族之姓,于成龍明确回答“不是”

于成龍認為“子”是對諸侯、貴族、大貴族、族長的尊稱,後世孔子、孟子、荀子這些稱呼,和商人稱小王子為“子”都是一個道理。至于商人有沒有姓,學術界仍探讨存疑。

殷墟密碼④“考古小王子”的AB面|面孔

“沒有證明過的東西,我不會拿出來公開說的。不要把猜想當作結論,否則就是誤導,就是對曆史不負責,對群衆不負責。”說完這番話,于成龍又拿自己說事兒,“我叫于成龍,風從虎雲從龍,是以我于成龍的字,就叫‘子雲’。”

《殷墟密碼》系列報道

總策劃 時舜英 餘超

策劃 趙丹

記者 陳鄭伊 張煜 李俊峰 申子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