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殷墟密码④“考古小王子”的AB面|面孔

作者:东方今报

大象新闻记者 申子仲 张煜 陈郑伊 李俊峰

在殷墟这“一亩三分地”上,不认识安阳市文物局文化遗产与文物保护及考古研究专员于成龙,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

顶着博士、教授、专家诸多头衔,兼具高颜值和“模特”身材,于成龙每每出场,都会收获大批迷妹迷弟,着实很难将他的外在,与文物联系起来。

而自从去年到了河南安阳,履新不到一年的于成龙,又有了新的称呼——“考古小王子”。

殷墟密码④“考古小王子”的AB面|面孔

于成龙在殷墟博物馆新馆

东北“直男”

新开馆的殷墟博物馆3楼,有两个充满悬念的特展厅:《子何人哉》与《长从何来》,分别介绍了一位叫“子”的年轻小王,和一位被唤作“亚长”的武官。其中《子何人哉》特展的策展人,便是于成龙。他的办公室,在安阳博物馆。

“我黑龙江人,正宗哈尔滨老铁。”于成龙开口地道东北腔,让记者马上陷入了东北大哥自我介绍时的语境——“一米八的大个儿,挺帅。”

不算宽敞的办公间,整面墙的书架堆满了大部头书籍,这只是这位北大高材生藏书的一部分。于成龙说他有全套的考古、文博、史学典籍专业书,“多到查资料不用去图书馆”。

厚重的书墙,映衬得于成龙的面庞更加白净,五官精致,长发及颈。身材高挑,灰色西服干练贴身,妥妥芭蕾舞演员的范儿。

办对面与书架正对的白墙上,悬挂着一台平板电视,与电脑联网。

殷墟密码④“考古小王子”的AB面|面孔

开聊没几句,这位老帅哥便打开一段介绍殷墟的视频,结合着画面,狂怼眼下媒体对殷墟考古解读的过度娱乐化,“主持人的台词脚本相当拙劣,全是硬伤啊”,“不懂装懂半瓶子逛荡,满嘴的胡说八道”。

于成龙对媒体的“炮轰”,让记者措手不及,采访在尬聊的气氛中艰难推进。

妇好墓,是谈论殷墟避不开的话题。

即便在当下,仍有部分网友质疑妇好形象的真实性。这部分人认为妇好墓并没有发掘出主人的棺椁尸首,仅从甲骨文的破译中推断,缺乏DNA等高科技手段佐证。从而怀疑妇好被定论为女将军,乃是特殊年代郭沫若引领时尚的一家之言。

当记者抛出这个质疑时,于成龙拍案反问:“不是女人,武丁干吗问她生孩子的事!”“我们讲的是证据,不是敲键盘瞎说。我堂堂北大考古文博学院的博士,不会回答这样的问题。”

至于媒体具体该怎么采访报道殷墟,于成龙也给出了答案,这就是,听他的。

殷墟密码④“考古小王子”的AB面|面孔

于成龙接受大象新闻记者采访

“护鎣荣归”这件事

底气来自实力,打开百度百科搜索“于成龙”词条,除了300多年前号称“天下第一廉吏”的清初名臣,便是现今这位同名同姓的学术高人了。

“于成龙,文博专业研究馆员、教授,历史学(考古学及博物馆专业)博士,著名青铜器专家,中国殷商文化学会理事。200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文博学院,先后任职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院副院长、安阳师范学院历史与文博学院教授……”关于于成龙的贡献、科研、学术成就,网上的介绍文章很多,读者可自行脑补。而最让于成龙自己津津乐道的,有这么两件事儿

第一件事儿发生在2018年,当年英国肯特郡坎特伯雷拍卖行不顾我方抗议,以41万英镑相当于人民币366万元的价格,拍卖出一尊青铜虎鎣(音迎),该器物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为1860年英军从圆明园抢劫流失。正当大陆文物界痛惜之时,突然收到英方邮件,称境外买家愿意无条件捐赠虎鎣回归故里。

殷墟密码④“考古小王子”的AB面|面孔

虎鎣

当年9月,中国国家博物馆受国家文物局委托,派出专家团队赴英鉴定虎鎣,时任国家博物馆研究员的于成龙,正是专家之一。

“我当时肩上的担子有多重,能理解吗?”于成龙说,那段时间,他经常失眠,虎鎣的真伪鉴定,关系国家尊严荣誉,容不得毫厘差池。下了飞机他便直奔中国驻英大使馆,第一眼看到虎鎣,这位青铜器鉴定专家便被扑面而来的“中国气息”感动得眼圈发红几度哽咽。

“这器型、这色彩、这纹饰,太熟悉了。”于成龙回忆说,在英国鉴宝期间,他凭借深厚的专业底子,将虎鎣的时代烙印分析得鞭辟入里,国外的中国艺术与文化史专家听了,也不得不连连叹服。

当年12月,这樽精美的青铜器被护送回国,正式入藏国家博物馆。

如果说“护鎣荣归”是于成龙职业生涯中可圈可点的一笔。那么,策展《子何人哉》这件事,称得上是他在专业方向上的一次突破和开创。

殷墟密码④“考古小王子”的AB面|面孔

打造出一个有性格的人

于成龙是去年3月受邀来的河南,3月17日到的安阳,第二天就投入工作。不久就接到了任务,说是要搞一个甲骨展。“我考虑了一个月,决定把‘子’推向前台。”

殷墟甲骨文共有3次重大考古发现:第一次是1936年,王湘主持发掘的“127坑”。第二次是1973年,由农民张五元报料引发的小屯村村南发掘;第三次是1991年,刘一曼主持的花园庄东地发掘。也正是这一次发掘,让“子”和“亚长”浮出了“地面”

尽管学术界对“子”的看法不一,但大致轮廓趋于清晰,大家的共识是:这是一位地位仅次于武丁的小王,地位在其他王子之上,与武丁和妇好关系亲密。

“尽管相关甲骨资料早在1991年就被发现,我们也研究了30多年,但之前从来没有展出过。”于是,于成龙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他要打造出来一个具象、感性,有性格的人。而随着他的进一步深入,也让“子”的个人形象更趋饱满。

殷墟密码④“考古小王子”的AB面|面孔

于成龙在安阳辛店铸铜遗址进行考古工作

这符合于成龙的学术个性,对历史人物的见解,他总有着自己“尊古务实”的穿越情结和切实理念。比如妇好,他会先把其定位在子方伯的“女儿”、武丁的“妻子”、一儿一女的“母亲”,然后再定位她的“公主”“王妃”“将军”身份,从而将人物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黏合重塑,并在重塑中摒弃不靠谱、无依据的过度联想。也正如他承认妇好是位女将军的同时,坚决否认她兼职“大祭司”。

于成龙通过常年的专业储备积累,认定“祭司”这个说法,纯粹是古埃及的舶来品,与中国历史无关。而与妇好同时的王妃妇妌,他认为其地位权力一点也不比妇好差,“妇妌主管农业,也打过仗,和妇好一样,是武丁的左膀右臂。她俩谁更牛,还说不定呢。”

器物展变革为人物展

根据有关“子”的甲骨文献,于成龙又开始了他的沉浸式神游,“我好几次梦到他,每次都潸然泪下。”

于成龙说,“子”应该就是后来史籍记载的孝己,在武丁未薨前已经摄政,俨然是众多王子中的“带头大哥”。

“比起父亲武丁的铁血,‘子’是一位仁义礼智信的谦谦君子。”于成龙甚至推断出了“子”的外在特质和性格内涵:阳光帅气、直率沉稳,有时,会有着诗人般的淡淡忧郁。

看得出来,谈到“子”时,于成龙格外动情,眼睛也光亮起来。这一刻,记者很难分辨他要介绍的,到底是小王子,还是他自己。

步入殷墟博物馆3楼《子何人哉》特展大厅,与视线平行的展品、器物、甲骨,笼罩在灰青色的色调里,能让游客的心境顿时沉寂下来。头顶灯光漫射,穿过半空中有机玻璃材质的甲骨文图饰,仿佛束束阳光之锥刺破时间云雾,轻击悬浮的历史编钟,鸣奏出了一派空灵绝响。

这,便是于成龙自鸣得意的“东方既白”和“流水落花”了。

有着丰富国家级文博策展经验的于成龙,这次破天荒将人物性格元素凸显在自己的作品里,把器物展变革为人物展。从而不再堆积沉重的器物旁白历史,而是让赋予了新生命的历史人物,直接与瞻仰者互动。

殷墟密码④“考古小王子”的AB面|面孔

于成龙布展设计——流水落花

“东方既白”与“流水落花”

“‘东方既白’是黑夜向白天转换的时刻,黑白灰蓝四种颜色微微泛光。既寓意着文明到来的前夜,也符合小王子忧郁的性格气质,同时也能给游客带来安静的心理暗示。”在“东方既白”色调的基础上,于成龙加进了金色点缀,“金色是青铜器的本色,也代表了小王子的尊贵地位。”

悬空排列的甲骨文吊牌,被灯光渲染成串串粉蓝色,仿佛流淌在空中的溪流,于成龙称之为“流水落花”。之所以这样设计,就是要抢占有限空间,打造出美轮美奂的空灵曼妙,呼应小王子潇洒率真的性格特质,让人物个性更显丰满,可亲可近。

殷墟密码④“考古小王子”的AB面|面孔

于成龙在中国国家博物馆进行布展工作

于成龙说,“看我的展览,你不能走马观花,你得走心。我就是要唤醒观众多维度、多层次去思考。”

策展基本完成后,于成龙为《子何人哉》展厅撰写《前言》,只用了两个小时便一挥而就,其飞扬文采亦可见一斑,摘录一段——

“‘子’,系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契刻占卜记录问卜者之尊称,其决疑事项包罗祭祀、军事、田猎、贡纳、宴飨、天气及入学、乐舞、射箭、御马、疾病等众多领域,可谓‘子’的起居实录,丰富生动,帧帧如画;‘子’,乃商王武丁之子,王室之胄,躬身祭祀‘上甲’‘大乙’及‘大甲’等先公先王,并对“祖乙”及其配偶“妣庚”,亦即商王武丁之父母隆礼是尚;‘子’虔心侍奉商王武丁及‘妇好’,同时也深得商王武丁及‘妇好’之关爱有加,干戈共扬,振旅远方;‘子’位高权重,其他商王朝诸子、诸侯及内服外服职官唯命是从,显赫异常;‘子’入学受业,载文载武,习练射御,兼修乐舞,田猎既好,弓矢斯张;凡此幕幕,亦真亦幻,交错闪回,商王朝王子的生活画面真实而鲜活。”

“小王子”就这么喊起来了

于成龙自诩为殷墟博物馆新馆的“半个总设计师”,甚至连“博物馆的门把手,都是我设计的。这就是北大的范儿,国博的范儿。”

这种审美范儿,贯穿于成龙工作与生活的细节点滴。他将自己的出身属性,定位于“学生”,时刻不忘自己是“北大学子”,这个人文气息浓厚的概念,历久弥新朝气蓬勃。

这位北大学子要求自己始终要保持干净利落的精神面貌。每天早起沐浴,要换上与前一天不同的衣服,衣着主要是西服和风衣。茶具,是唐山为英国代加工的骨瓷,玉白通透,击有磬声。纸巾,乃天然植物材质,是“可以吃的那种”。

为保持“魔鬼身材”,于成龙坚持每周三次的拳击训练,“我都是晚上开车去安阳体校,每次训练两个小时,运动量非常大。”看到记者半信半疑,他有点“挑衅”地说,“别看你身板儿看着比我壮,真打起来,你近不了我身。我是轻量级拳击手,你就等着被KO吧。”

生活与工作、远古与现代、学术与艺术、考古与务实、器物与人物、真相与审美、本色与设计,于成龙处理这些关系,看似严谨,又似信手拈来,总能带给受众不一般的感官冲击。

殷墟密码④“考古小王子”的AB面|面孔

“子何人哉”展览主色系——东方既白

早在新馆未开张之前,于成龙便通过自己的微信视频号,频频抛出深受年轻人喜爱的创意,小王子的“病假条”“课程表”、二月二的“大火星溯源”、情人节的“中国最早情书”,乃至“苏东坡是摩羯座”的新鲜论断,每每都能引来观者如云呼声如潮,“我抛出的梗,都是最火的。”

1月12日,大型融媒体节目《千年文脉回响》全网直播,观看量一时突破1560多万人次。在殷墟博物馆的直播中,登台亮相的于成龙仰古抚今侃侃而谈,尤其一袭白衬衣、黑西服,加上潇洒的模特走步,帅气逼人立时圈粉无数,粉丝们纷纷喊话,认定了“于博士就是我们的考古小王子”。

自此,“小王子”成了于成龙的代称,而白衬衫黑西服黑领带的精干装束,也成了他出席正式场合的招牌logo。

风从虎云从龙

对于“小王子”这个新称呼,于成龙也显得非常受用。

在安阳采访的几天里,记者随机采访到几位新入行的考古人,发现这种浪漫气质,似乎并非于成龙独有。

“考古人永远是年轻。”考古科班出身的90后小年轻冯先生告诉记者,考古工作者,其实是一个非常时尚的群体。像早期研究殷墟的“董作宾、李济、郭沫若,哪一位不曾是个性张扬的狂生。”

面对于成龙这样一位“宝藏型狂生”,记者当然不会放弃学习的机会。

按照文献和网上较为通行的说法,“子”就是商人的姓。

在殷墟博物馆大厅正门方向,便高悬着一个甲骨文“子”字。而从“姓”这个汉字本身,也能够很直观地推测出“姓”是母系氏族的产物,所谓“女生”。上古八姓:姬、姜、姒、嬴、妘、妫、姚、妊,也都带女字旁。因此有学者认为商人的本姓即“好”,发音是子。也有人认为商人本无姓,他们自认为是天神玄鸟的后裔,既然天神无姓,子孙后代也就不必有。至于“子”的来头,则是周人后来强加给商人的,鸟蛋即“子”,既然是鸟蛋生的,那就叫“子”好啦。

“子”到底是不是商族之姓,于成龙明确回答“不是”

于成龙认为“子”是对诸侯、贵族、大贵族、族长的尊称,后世孔子、孟子、荀子这些称呼,和商人称小王子为“子”都是一个道理。至于商人有没有姓,学术界仍探讨存疑。

殷墟密码④“考古小王子”的AB面|面孔

“没有证明过的东西,我不会拿出来公开说的。不要把猜想当作结论,否则就是误导,就是对历史不负责,对群众不负责。”说完这番话,于成龙又拿自己说事儿,“我叫于成龙,风从虎云从龙,所以我于成龙的字,就叫‘子云’。”

《殷墟密码》系列报道

总策划 时舜英 余超

策划 赵丹

记者 陈郑伊 张煜 李俊峰 申子仲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