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慢生活”與“柔時光”——讀《流年情深》

“慢生活”與“柔時光”——讀《流年情深》

一、妫水兩岸的“自然文學”

淺黛的《流年情深》散文集,心眷流年,夢有文韻。擺一葉“慢生活”到彼岸,渡一片“柔時光”到遠方。

《歲月裡的草藥香》一文,作者偏偏喜歡中草藥味,“常常倚着門,癡癡地看她熬藥......始終記得那些光陰和那縷藥香。”現代科學研究,中藥含有許多活性成分,空氣中彌漫的草藥味,常常嗅之,可以防病,這如同釀醋的院落,在釀醋坊間的從業人員不易患感冒。“而今的草藥,大多是些草藥顆粒或熬好的湯水,被封裝在透明的袋子裡。曾經那種用古舊草紙或麻紙包裹着的精緻光陰,早已尋不見了。”是的,用塑膠袋、塑膠瓶裝液體物,有毒素,散漫出的“微塑膠”,肉眼是看不見的。用古舊草紙或麻紙包裹着不僅僅是中草藥,更是一種簡樸而健康的傳統生活。

《故鄉茶菊》一文,詳盡地描述了盛開的茶菊,以及采菊、曬菊、品菊的過程。作者持淡定之心,有文雅之風;沐破曉之陽,品家鄉之韻。愛,是人世間最美好的相逢,用文字找尋紅塵中相同的靈魂。用文字寫書妫水兩岸的“自然文學”。

我以為,自然文學将是未來文學創新的重要一環,在此贅述幾筆。寫遠古的《山海經》有自然地理。徐霞客憑一已之力,用40年的時間,踏訪無數山巒河流,《天台山遊記》是《徐霞客遊記》的開篇,寫于400多年前的5月19日,這一天成為現在的“中國旅遊日”。

徐剛是中國自然文學的代表作家,他在北京通州張家灣置農舍,院外就是運河,蛙鳴鳥語,與他相伴,寫出了《守望家園》。我少年時代讀過徐剛早期的《雨後》散文集,清新自然,明白曉暢的文風,影響了我後來的系列環境保護作品。詩人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離世之前的書包裡,裝着梭羅的《瓦爾登湖》。

近年,生态文學代表作家有李青松等人。前些年,《綠葉》雜志社老編輯冷彬先生,邀請我寫書評《從征服自然到學習自然——評生态文學作家李青松作品(萬物筆記)》(載《綠葉》2018年7期)。有興趣者,可讀一讀《萬物筆記》(中國青年出版社、2017年12月版)。

除了上述提到的作品以外,還有國外的自然文學。兩百多年來的生态危機,造就了一批揭示生态危機根源的文學呐喊,有10部生态文學作品引起了關注:《弗蘭肯斯坦》(1818),英國詩人雪萊的妻子瑪麗·雪萊創作的小說。《瓦爾登湖》(1854),梭羅代表作。《沙鄉年鑒》(1949),利奧波德的自然随筆。《鹿之民》(1952),加拿大法利·莫厄特的長篇紀實。《天根》(1956) ,法國作家羅曼·加裡的生态小說。《寂靜的春天》(1962),生物學家雷切爾·卡森的有争議的作品。《沙漠獨居者》(1968),愛德華·艾比散文集。《有意破壞幫》(1975),在導緻生态災難的格蘭峽谷大壩建成13年後,小說向以修建巨型水壩為代表的、違反自然規律的征服自然行為,發起了“生态性有意破壞”的批判。環保組織“地球優先!”,就是在這部小說的直接影響下成立的。《死刑台》(1986),俄羅斯生态文學家艾特瑪托夫的長篇小說,批判了人類毫無生态倫理的暴行。《“羚羊”與“秧雞”》(2003),加拿大女作家瑪格麗特·阿特伍德的生态預警小說。講述的是癌細胞在未來突然開始緻命性的擴散,科技畸形發展帶來巨大災難。告訴人類,“為了我們所有人的緣故,我們必須改變現代生活方式。”言歸正傳,看看《流年情深》的自然生活方式。

二、妫水兩岸的“時尚簡約”

“夏日,最适合呆在故鄉。在青草葳蕤的院落品茶,天空湛藍,雲朵從頭頂飄過。或者把自己丢進一把寂寞的老藤椅中,在煙熏黃的舊書本裡,風雅地度過一個清晨或午後。也或者隻是靜靜地坐着,聽鳥兒唱着農事,看夕陽沉入山嶺,炊煙在灰色瓦楞間漸漸彌散。若是能遇到一個與自己個性修為都相近的人,在溫暖的陽光中讨論風濤,那更是再好不過事了”。——摘自:淺黛《歲月生香》一文。

這讓我想到了作家米蘭·昆德拉的提問:“慢的樂趣怎麼失傳了呢?”他感慨道:“古時候閑蕩的人到哪裡去啦?民歌小調中遊手好閑的英雄,漫遊各地磨坊、在露天過夜的流浪漢,都到哪裡去啦?他們随着鄉間小道、草原、林間空地和大自然一起消失了嗎?”再看看時下的社會,越是在大城市,“快”就越是一種躲避不開的洪流──飲食“快餐化”,娛樂“快餐化”,甚至連感情也成“閃婚”了。“快餐化”了的人生是悲涼的人生,是變異了的“空心人”。

“慢生活”與個人資産的多少并沒有太大關系,也不用擔心會助長你的懶惰,因為慢是一種健康的心态,是對人生的高度自信,是一種高智、随性、細緻、從容的應對世界的方式,讓你更優雅,更接近享樂。眼下,大部分國人還不具備“慢生活”的條件,還要為生存溫飽拼搏,但是,“慢生活”的理念可以貫徹到生活中去,在休閑時你可以實作慢節奏、慢飲食、慢心态......

“慢生活家”卡爾·霍諾指出,“慢生活”不是支援懶惰,放慢速度不是拖延時間,而是讓人們在生活中找到平衡。“當然,工作重要,但閑暇也不能丢。”

慢生活,是一種“樂活”,一種自信。無論多忙碌,活到最後都是為快樂而活,而不是因為工作而累死累活。隻有慢下來,這個世界美的景色才會如帷幕一樣緩緩拉開,也隻有慢下來,那顆躁亂的心才會平靜下來。“慢”是一種意境,一種回歸自然、輕松和諧的意境……

告别複雜,執一懷素念;回歸簡單,看歲月生香。是時候停下腳步,慢慢地品味生活了。通過自己的時尚簡約,享受親情、愛情、友情;享受樹木、花朵、雲霞、溪流;享受音樂,繪畫、書法、讀書、旅遊……将身心融入自然生活之中。如同淺黛所言:“想來,若是内心安甯、素簡,即便瓦可漏月,門不閉風,日子亦是可以無比生動的吧。喜與不喜,流年和世事都将會來,也終将會去。倒不如執一懷素念,微笑着看花飛雪亂,看歲月生香。”

三、妫水兩岸的“見素抱樸”

為道日損,見素抱樸。見:現,呈現,推出。素:沒有染色的生絲。比喻純潔高尚的人。樸:沒有加工的原木。比喻合乎自然法則的社會法律。《道德經》“見素抱樸、絕學無憂、少私寡欲”,可以将《流年情深》一書看成“保持純潔樸實的本性,減少私欲雜念,抛棄聖智禮法的浮文,才能免于憂患”的現代版本。

淺黛喜歡故鄉的初春,田野裡滿是泥土和青草的味道。任憑光陰流轉,依然是那種谙熟與溫暖。尤其喜歡在田埂間呼吸與行走。看小草破土,看那片青菜地裡的身影以及山路上緩緩前行的驢車。再聽那持鞭人的一記響鞭,鞭梢之上,便是那座微微泛青的山巒。因與褐色相間,山便頗有幾分空曠和清雅的意味。久久地站立在淳美和靜谧之中,那感覺,令淺黛心安。作者在《寫在歲末》一文中對“見素抱樸”是這樣了解的——

“我傾心這樣的時光,素心淡淡,一茶一書一筆。不戀俗世繁華,不寫紅塵紛擾,隻喜歡在清淺的文字裡,攬一方意境。或于詩意的田園中聽山風一嘯,或于清風自來的月夜看閑花盛開。秦磚漢瓦間的一縷古風,唐詩宋詞裡的斜陽秋水,都可以讓我溫暖和安歇。而指尖兒那些文字,不過是一段不短暫也不漫長的時光,或眉眼帶笑,或傷痛隐隐,都曾途經過我的生命,目睹過我的低垂和盛放,我沒有理由不感恩、不歡喜。”

“素”在行為上的展現,便是“慢生活”,然而我們太忙,有時候忙到沒有空休息,沒有空快樂。在以“數字”和“速度”為衡量名額的今天,不少國人以 “時間就是生命,時間就是金錢”為信條。“忙”這個字左面是心,右面是亡。人太忙了,心就死了。生活節奏太快了,便出現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快”──許多人因忙碌而處于亞健康狀态。正如約翰·列侬說:“當我們正在為生活疲于奔命的時候,生活已經離我們而去。”是的,欲速則不達。當過勞死、抑郁症籠罩着現代社會時,當焦慮漸成“流行語”時,不得不讓人反思:要慢下來!快,讓我感覺累。學着放慢腳步,讓自己不至于太辛苦,這樣才能在工作和生活中找到平衡的支點。

有時候,慢下來所需要的時間并不多,但當你真的慢下來,才能品嘗生活的美好。一碗熱茶,5分鐘喝完與15分鐘喝完的差別是:滋味。你給味蕾時間,味蕾才會給你真滋味。同樣,你給生活一些時間,生活才會回饋給你健康。

慢活并不是将每件事都蝸牛化,而是該快則快、能慢則慢。慢生活并非散漫和慵懶,而是自然與從容。慢生活是相對于目前社會匆匆忙忙的快節奏而言的“見素抱樸”。這裡的“慢”,并非速度上的絕對慢,而是一種意境,一種“少私寡欲”,一種自然生活。

淺黛素喜簡靜,為人疏落,不曾自讨喧嚣,亦不驚擾他人山水。大多守着自己的日月,安安閑閑,這不但是一種覺醒,亦是現代國民的一種值得稱贊的生存方式。

安詳的生活的在于告别複雜,回歸簡單。人生不是為了走向繁忙繁瑣,而是為了抵達那種閱盡滄桑之後的簡單純樸。很多人看不透人生,為了眼前的利益,苦心孤詣、煎熬身心,東奔西跑,疲于奔命,聰明反被聰明誤,如同《紅樓夢》中的王熙鳳“機關算盡太聰明,反算了卿卿性命......忽喇喇似大廈傾,昏慘慘似燈将盡,呀!一場歡喜忽悲辛。歎人世,終難定”。人出生的時候,赤條條來;人死的時候,孤零零去,什麼也帶不走!其實,當學着放下以後,當學會“悠着點兒”以後,學會過“慢生活”以後,就會發現,那種疲于奔命的工作,不是生命之需求。其實,人生真正需要的是一些簡單的東西,例如,陽光、空氣、健康和深度的睡眠。例如,找一處靜靜地,讀一讀淺黛的《流年情深》散文集。

《流年情深》一書既是自然文學,也可以當成生态文學。其實,自然文學與生态文學沒有嚴格的區分,隻不過生态文學更加關注目前的環境而已。何謂自然文學?寫大自然的大真、大善與大美,寫自然的野性與堅韌,寫自然的神秘與傳奇,把自然作為書寫對象的文學作品皆為自然文學。“流年”生筆墨,氣韻潤風骨。長城内外風景看透,淺黛暗香伴流年。妝容淡雅更多的自然景觀,期待!

“柳帶結煙留淺黛,桃花如夢送橫波”(《白雨齋詞話》)。淺與“深”相對,作者本名趙桂蘭,著述《流年情深》,淺得恰到好處!但願作者繼續模山範水,執一懷素念,繼續揮寫形散而神凝的《流年情深》的續篇——莫停筆!

注:淺黛.著《流年情深》,載:喬雨主編《妫川文集》、北京出版社、2022年1月版。

2022年4月16日、石中元于北京東城青年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