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腦發育“裡程碑”來了!收集全球10萬人資料,建立史上首份大腦生長圖

直覺呈現人腦如何在生命早期快速發育、增大,然後随着年齡增長而緩慢萎縮。

撰文 |燕小六

來源 | “醫學界”公衆号

4月初,高被引作者、神經科學家雅各布·塞德利茨(Jakob Seidlitz)帶着15個月大的兒子,去看兒科醫生,做例行的健康檢查。

他對檢查結果不滿意。

兒科醫生稱,孩子沒有問題。身高、體重、頭圍等發育名額都在生長曲線的“标準”範圍内。

“但沒有量化名額,能反映與發育相關的大腦變化。”現供職于美國費城兒童醫院的雅各布告訴《自然》。

這一現狀或許很快就能改變。雅各布恰恰是推動者之一。

當地時間4月6日,《自然》發表雅各布等人合著研究。該研究被指擁有“史上兩大最多”。

第一,資料最多。納入100多項初級研究,涵蓋全球10萬餘人、12萬多份腦部磁共振成像(MRI)資料,建立史上首份大腦發育生長圖。它确定了以前未報告的腦發育裡程碑,直覺呈現人腦如何在生命早期快速發育、增大,然後随着年齡增長而緩慢萎縮。

第二,作者最多。220餘人榮登作者欄,另有數百名資料貢獻者被列為“引用”。

“海量資料讓人印象深刻。這為腦科學研究樹立了新标準。”美國佛羅裡達國際大學認知神經科學家安吉拉·萊爾德(Angela Laird)告訴《自然》。

“一個更大的腦子未必運作良好。”美國華盛頓大學兒科神經學家漢娜·塔利(Hannah Tully)持保留意見,稱雅各布等人的腦發育生長圖隻是“初稿”,需要進一步調整才能運用到臨床,以免被誤讀。

腦發育“裡程碑”來了!收集全球10萬人資料,建立史上首份大腦生長圖

圖檔說明:雅各布·塞德利茨等人收集、分析12萬餘份腦部MRI掃描結果,建立出涵蓋人類壽命的大腦生長圖表。/SPL

“取之于民”的大資料

腦科學研究長期存在一組“主要沖突”。一方面,腦結構因人而異。要想建立一組具有統計意義的圖表或模型,必須納入足夠多的資料。另一方面,腦部MRI掃描耗時長、價格貴。

“要收集10萬人資料,得花數十年時間。成本高得讓人卻步。”前述研究合著者、英國劍橋大學神經科學家理查德·伯利恒(Richard Bethlehem)介紹。

雅各布是個“大資料”追逐者。在其個人網站上,他自稱:“緻力于從‘大資料’中獲得新的神經科學見解,以更好地了解人腦是如何發育、進化和被破壞的。”

兩人和團隊讨論後,決定“尋找同盟”。

他們研發了一個名為“腦圖(brainchart)”的開源網站,允許使用者自主上傳、下載下傳資料。然後,他們給全球各地的研究人員發電子郵件,詢問其是否願意線上共享腦MRI掃描資料。

腦發育“裡程碑”來了!收集全球10萬人資料,建立史上首份大腦生長圖

“看到回複量,兩人大吃一驚。這遠比設想得多。”《自然》稱,研究團隊将之歸因于新冠肺炎大流行。科學家們待在實驗室的時間少了,上網、查收電子郵件的時間多了。

最終,研究團隊收到101,457人、共123,894份腦部MRI資料,涉及100多項初級研究。提供資料或算法的研究人員大多被列入作者欄或引用欄。

在這些腦MRI資料中,有經典的、正常發育的腦圖,也有患各種神經系統疾病(如阿爾茨海默病)和神經發育廣泛障礙性疾病(包括自閉症譜系障礙)的腦成像。

研究團隊使用統計模型,從圖像中提取資訊,并確定無論使用哪一款MRI裝置,資料都具有可比性。

由于最小的“入組者”是受孕後115天的胎兒,最大的是百歲成人,研究人員獲得一組與年齡密切相關的“腦圖”,并确認幾大關鍵性的腦發育名額。“它涵蓋從子宮發育到衰老死亡的整個人類生命周期,旨在創造一種通用語言,來描述大腦發育和成熟等。”

研究資料顯示,灰質總體積(GMV)和平均皮質厚度會在發育早期達到峰值。GMV從孕中期開始迅速增加,在5.9歲時達到峰值,随後近線性下降。這一峰值的觀測時間比過往報告晚了2-3年。

從孕中期到兒童早期,白質總體積(WMV)也在迅速增加,于28.7歲時達到峰值。50年後則加速下降。

控制基本身體功能和行為的皮層下灰質體積,會在14.5歲時達到峰值。

神經科學家格外關心腦脊液(CSF)空間增大,這一名額變化通常與腦萎縮有關。前述研究發現,2歲前,相關名額呈上升趨勢,到30歲左右保持穩定,然後緩慢地近線性增長。到60歲時,呈指數增加。

研究還密切跟蹤了總大腦表面積和總大腦體積。兩者分别在10.97歲和12.5歲時達到峰值。

腦發育“裡程碑”來了!收集全球10萬人資料,建立史上首份大腦生長圖

圖檔來源于Nature

從長遠來看,理查德和雅各布希望将“腦圖”打磨成臨床工具。

比如,有一天,“腦圖”能像兒童體重、身高等生長曲線一樣,被用于預測和診斷非典型的大腦發育。

或者,用于阿爾茨海默病等疾病篩查和評估。阿爾茨海默病會導緻神經退行性病變和腦組織丢失。相較于同齡人,患病者更可能出現明顯的腦體積減少等。

另一方面,雖然大腦會随着年齡增長而自然萎縮,但在阿爾茨海默病患者中,這一程序更早、更快。

研究團隊表示,這是迄今為止最大的神經影像資料集,包含約165種不同的診斷分類。其臨床運用價值可以預期。

研究也有缺憾。

理查德和雅各布團隊坦言,他們沒有擺脫神經影像學研究特有的問題,即缺乏多樣性。“全球有數十億人無法用到MRI,其腦成像資料難以獲得。我們收集的資料主要來自北美和歐洲,白人、大學教育水準、城市和富裕人群占比非常大。僅有3組來自南美的資料和1組來自非洲的資料,占總數的1%。”

他們認為,這或限制研究結果的普适性。

腦MRI研究會不會越來越大?

就在理查德和雅各布等人研究釋出的20天前,《自然》剛剛發表美國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的重磅研究。

該文顯示,迄今,幾乎所有使用MRI進行腦部掃描的神經科學研究,都面臨參與者太少的窘境,無法可靠地檢測大腦功能和行為之間的聯系,相關結論很可能是不正确的。

牛津大學的卡桑德拉·古爾德·範·普拉格(Cassandra Gould van Praag)評論稱,該研究可能給腦部MRI研究帶來一場生存危機,“不做大,難取信”。

類似的現象在心理健康遺傳學研究中也出現過。20世紀90年代,一些納入數十或數百名參與者的小型研究發現與抑郁症等相關的“基因”。

然而,一項囊括數十萬人全基因組測序的研究指出,抑郁症受到數百種基因變異影響。每一種基因變異的獨立影響都很小。

安吉拉·萊爾德“預測”,未來,腦MRI相關研究可能會順着理查德和雅各布的設想發展,聯合多個小型研究、形成一項大樣本研究。

目前,“腦圖”網站在持續維護、營運。理查德和雅各布團隊公開了代碼和統計模型。他們希望進一步打磨資料,以實時更新“腦圖”。

參考資料:

[1]Your brain expands and shrinks over time—these charts show how.Nature

來源:醫學界

責編:鄭華菊

校對:臧恒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