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讀書|做這些小事,累積起來,便鋪就了通往幸福的階梯……

讀書|做這些小事,累積起來,便鋪就了通往幸福的階梯……

幸福在哪裡?如果你也在尋找答案,我可以先與你分享一些線索。

在暫停實驗室,有這樣一個書寫練習: 列出10件在生活中能夠讓自己感到快樂的事情。

這個練習看起來有點難,但一旦你沉下心來開始列清單,很快會發現10件事根本就不夠寫(你現在就可以試試)。

有3萬多人完成過這個練習,我們按事件提名頻率,做了一個“快樂清單”。在這個清單裡,排名最靠前的10件事情依次是:

吃,和朋友一起聊天,買,聽好聽的聲音,玩,看好看的東西,喝,散步,家人,撸貓。

讀書|做這些小事,累積起來,便鋪就了通往幸福的階梯……

歸納一下,在日常中最影響我們的快樂體驗的,是以下幾類事情:

第一類,吃喝玩樂,休息、睡覺,還有其他一切能讓我們放松下來、感到安全和舒服的事。這是一種很純粹的生理性樂趣,幾乎沒有人會否認這一點。可以這樣了解,在漫長的進化史裡,因為這些事保障了人類祖先的生存繁衍,是以人類的大腦賦予它們更高的權重。

第二類,親密的情感關系。朋友、夫妻、媽媽、孩子、家人、貓貓狗狗,這是人們提到最多的關鍵詞。有了這些同伴的支援,這個世界上就有了容納我的空間,我不再是孤身一人,而是被了解和被關照的,擁有了自己存在的位置,也擁有了聯結萬事萬物的可能。

第三類,和個人目标相關,能為我們的生活提供成就感和意義的事,比如看書、學習、工作、跑步。這類事不一定馬上就能給我們帶來舒服、自在的感覺,需要我們持續地去付出努力,但它們能加深我們對自己和對生活的了解。我們可以圍繞這些個人目标,組織自己的生活,讓生活方向變得更加清晰。

是以,把生活中的這些小事加在一起,就能決定我們的幸福感了嗎?

不一定。

我曾聽過這樣的抱怨:“這些東西我都有,我想吃什麼都能吃到,我也有日常娛樂活動,我和家人的關系很好,我的工作也讓很多人羨慕,但為什麼,我還是感受不到幸福呢?”

接下來我要分享的觀點,說不上驚世駭俗,卻常常被人忽視:幸福并不僅僅是去占有這些讓人感到快樂的東西,幸福是一種體驗。體驗,意味着你将以一種開放的心态,允許自己更投入地接觸這些事物,讓這些感受進入你的意識,融入你的生活。

仔細看前文的快樂清單,裡面有這樣一些詞,它們描述的并非那些讓人感到愉快的人、事、物,而是一些引發快樂情緒的動作。這些動作,在試圖描述一個人和這些事物之間的關系。比如,看到、聽到、喝到、聞到,還有感覺、感受、發現、體驗。這些美好的事物,隻有被你看到、聽到、發現,才能真正成為一段讓人感到幸福的體驗。

這也是專門研究幸福的積極心理學家得出的結論:幸福的關鍵,在體驗日常生活的過程裡。

暫停實驗室的積極心理學練習計劃,是以這樣一個問題開始的:

如果在若幹年後,你已經很幸福,完全過上自己理想中的生活,擁有自己想要的一切,這時,你的一天會是如何度過的?

(你現在也可以把答案寫出來)沒有思考過類似問題的人可能會覺得這個練習有點困難,但很多人絞盡腦汁寫出來之後就會發現,那和自己現在的生活,好像也沒有太多不一樣。

沒錯,大多數人寫下的“理想中的一天”包括的元素和文章開頭的快樂清單,沒什麼不一樣。

在假定的完全理想的生活中,我們每天願意做的事情還是和家人一起吃早餐,和朋友喝着咖啡聊天,有一個安靜的空間可以讀讀書,曬曬太陽,撸撸貓,做自己喜歡的工作。就像任何一個周末的下午,你所能做出的選擇那樣,你已經具備了讓自己感到幸福的所有客觀條件。

讀書|做這些小事,累積起來,便鋪就了通往幸福的階梯……

你可能還會想:這看起來有些道理,我也承認我的生活中沒有太多不滿意的地方,但我依然覺得,這算不上真正的幸福。幸福的奧義,難道不應該藏在一些更重大的追求裡?它不該這麼近,這麼易于獲得,而應該在一個 很遠的地方,這樣我才有動力去持續努力地追求它。

“追求”這個詞,一旦和幸福放在一起,就構成了一個又一個人生目标:

如果我有一份更理想的工作,如果我找到一個更完美的伴侶,如果我能有兩個孩子,如果我能被上司賞識,如果我買彩票能中頭等獎......我的生活就可以說是幸福的了。

如果你認為“幸福=××目标”, 那你就可能掉入了圍繞目标建構的陷阱裡。因為在這個等式裡,除了實作目标的短暫一刻,在生活中的其他時候,你都會持續體驗到求而不得的焦灼、不滿、失望。

為了跳出這個陷阱,我建議你把注意力從目标本身,轉移到目标背後的價值上。價值,是我們内心深處的人生優先級排序,與我們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有關,是一種想要過什麼生活的個人态度。

例如,在“找到一份更理想的工作”這個目标背後,你看重的價值可能是個人成就感,也可能是為家人提供安全保障,但你無須等找到理想工作才能做到這一 點。事實上,無論目标是否達成,你都可以選擇在這一刻,就去踐行你重視的價值。例如,努力投入手頭的工作、主動向你的家人表示關心。

這些微小的實踐是重要的,因為它們累積起來,便鋪就了通往幸福的階梯。或者說,做這些事就是幸福本身。我們常常誤以為實作我們的目标是幸福的終點,但事實上,長久的幸福來自每一天,來自遵從自己的價值方向的持續行動。幸福是現在就可以随時擁有的。你沒有辦法靠牢記一個概念、熟讀一個理論讓自己變得幸福,隻能在行動的過程中去體驗它。幸福是很小的事,是更投入地去做這些小事,比如吃飯時就認真吃,走路時就專心走。

當你覺知到自己當下的狀态和感受,你就更有可能看到、聽到那些讓你開心的小事。當你在生活中随處都能體驗這些小事時,你就能感到幸福了。如果你現在就想嘗試一件小事,建議你安排一次15分鐘的散步,選擇你最熟悉的環境。與平常不一樣的是,這次你隻是散步,不是非得走到什麼地方,也不需要邊趕路邊回複手機消息,更不需要邊走邊想着頭腦裡那遙遠的目标。

如果你走神了,就把注意力拉回走路本身。

盡可能簡單,你需要留意的隻是如何去邁開腳、擺動手,注意安全,避開汽車、行 人和樹木。途中遇到讓你感到好奇的事,比如某個路人的神情,一陣風帶來的花香,不知從哪裡傳來的鳥叫聲,你都可以由着自己做一些探索,然後繼續散步。直到結束之前,你都不知道自己能在這段習以為常的旅途中收獲多少驚喜。

把握當下,并非簡單之事,需要刻意練習。比如,你和家人一起吃早餐時,你可能接到一通令你不愉快的電話,挂掉後,你可以留意一下自己此刻的情緒如何被電話影響,然後選擇重新投入吃飯和聊天,這就是你現在能把握住的幸福。

好消息是,這種投入當下的能力,可以通過有意識地持續正念訓練獲得提高。

在文章最後,我想和你分享一句我很喜歡的話,來自正念減壓療法的創始人喬·卡巴金:

我們想象會有那麼一兩件大事情對我們的幸福産生深遠的影響,但是幸福是上百件小事情的總和......小事情是重要的。

讀書|做這些小事,累積起來,便鋪就了通往幸福的階梯……

本文摘自《呼吸4:珍惜吧,日常的光》。這是一本創刊于英國,風靡世界的正念生活讀物。一本幫你平衡身心的正念啟發書。由心理學家李松蔚擔綱《呼吸》中文版主編,撰寫主題文章,中信出版集團出版。既輕松且有内容的一本讀物,正适合當下。

作者:郭婷婷(暫停實驗室創始人)

編輯:薛偉平

責任編輯:朱自奮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