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鐘振振教授答疑信箱(76)

鐘振振教授答疑信箱(76)

鐘振振博士1950年生,南京人。現任南京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古文獻整理研究所所長。兼任國家留學基金委“外國學者中華文化研究獎學金”指導教授,中國韻文學會會長,全球漢詩總會副會長,中華詩詞學會顧問,中央電視台“詩詞大會”總顧問、《小樓聽雨》詩詞平台顧問、國家圖書館文津講壇特聘教授等。曾應邀在美國耶魯、斯坦福等海外三十多所名校講學。

鐘振振教授答疑信箱(76)

鐘振振教授答疑信箱(76)

宋·楊萬裡詩《過百家渡》之“趁魚“

過百家渡四絕句(其一)

[宋]楊萬裡

出得城來事事幽,涉湘半濟值漁舟。

也知漁父趁魚急,翻着春衫不裹頭。

詩友知畏齋問:鐘教授,有學者注解說:“趁,趕捕捉。按此義當讀niǎn,不讀chèn。”這個注解對嗎?

鐘振振答:不完全對。“趁”是一個多音字。楊萬裡是宋人,我們就用宋代的韻書來探讨這個讀音問題。這叫做“以宋證宋”,是學術考據的規範做法,比較靠譜。

宋真宗時期,陳彭年等編撰的《廣韻》卷三《上聲·二十七銑》曰:“趁,尼展切,踐也。”即讀niǎn,其義為“踐”。又卷四《去聲·二十一震》曰:“趁,趁逐。”其上一字“疢”注音為“醜刃切”,此字注音承上而省略。即讀chèn,而其義為“逐”。要之,此字讀音不同時,意義也不同。如以《廣韻》為準,則“趁魚”之“趁”,乃“逐”而非“踐”,隻能讀chèn,而不應讀niǎn。

然而,略晚于《廣韻》,宋仁宗時期,丁度等編撰的《集韻》卷六《上聲》下《二十七銑》則曰:“趁,蹈也,逐也。”也就是說,如以《集韻》為準,則“趁魚”之“趁”,既可以讀chèn,也可以讀niǎn了。

總結一下,在宋代,“趁魚”之“趁”,從寬說,讀chèn讀niǎn都可以;從嚴說,隻能讀chèn,不能讀niǎn。注楊萬裡此詩的學者以為“當讀niǎn,不讀chèn”,恰恰說反了。

至于他以“趁”為“趕捕捉”,這個釋義卻大差不差,隻是稍嫌含混了些。

“趁魚”二字,首見于唐·杜甫《重過何氏》詩五首其二:“花妥莺捎蝶,溪喧獺趁魚。”水獺遊泳的速度很快,它能追上遊魚,将魚兒一條條地捉了來,陳列在岸邊,然後大快朵頤。是以,古人便譏諷那些喜歡掉書袋的人,稱他們羅列典故、堆砌成文的做法為“獺祭魚”。這是題外話,順便說一說。

奇怪的是,老杜之“趁魚”,唐代沒什麼詩人跟風,倒是宋代詩人特别愛用。例如:

楊億《春郊即事》詩曰:“遠林桑盡蠶成繭,野水萍開獺趁魚。”

黃庶《遊石池潭》詩曰:“幾年手闆負青山,趁魚舷聲不入耳。”

黃庭堅《寺齋睡起》詩曰:“退食歸來北窗夢,一江春月趁魚船。”

李廌《汝州王學士射弓行》詩曰:“舟人罷唱時弄笛,艇子趁魚行扣舷。”

鄧深《舟中即事》詩三首其三曰:“ 翅鸬鹚映日斜,倒懸群鴨趁魚蝦。”

李石《扇子詩》(【舟同】艚市中漁者漁)曰:“陽坡細草馬随鹿,煙水靜花鷗趁魚。”

牟巘《和漁具十絕》其八《帆》曰:“呼風忙趁魚,一片如掌大。”

汪元量《歲暮過信州靈溪》詩曰:“雲低天闊鷹呼隼,水落溪喧獺趁魚。”

其中最值得我們注意的是黃庶詩之“趁魚舷聲不入耳”,李廌詩之“艇子趁魚行扣舷”等兩句,它們提供了一條特别有用的資訊——漁夫“趁魚”時,是要敲打船幫(舷)的!為什麼要敲打船幫?應當是為了發出響聲,驅趕魚群朝着漁網張設的方向遊。其作用與“鳴榔”差不多。所謂“鳴榔”,就是專門用來敲打發聲以驅趕魚群的木梆子。

由此可見,漁夫“趁魚”之“趁”,較精确的字義是“驅逐”,與“追随”之“逐”有所差別。

具體到楊萬裡的這首詩,“也知漁父趁魚急,翻着春衫不裹頭”雲雲,是說漁父碰上了魚群,機不可失,乃急忙出船去驅趕它們入網,顧不上以巾裹頭,連衣衫也穿反了。

在捕捉細節方面,楊萬裡是古代詩人中的一流高手。這首詩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編後語:

歡迎樓友們繼續在公衆号專輯後面,留言您想請教鐘教授的有關詩詞方面所有問題。答案會在本刊陸續公布。

鐘教授語,讀者關注閱讀就是支援,投桃報李,非以為報也,永以為好也!

作者/鐘振振 編輯/馮 曉

鐘振振教授答疑信箱(76)

點選回顧

小樓周刊投稿格式,例:

重遊蓋竹山

章雪芳(浙江)

山蓋青青竹,風描水墨圖。

孤身随細雨,踩痛落花無。

聲明:部分圖檔僅為欣賞、交流、分享使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編輯删除。

在《小樓聽雨詩刊》公衆号釋出的作品,同時會在【百度】【今日頭條】【華人号】【都市頭條】【搜狐網】【鳳凰新聞網】【UC浏覽器】【天天快報】【騰訊新聞】【QQ浏覽器】【QQ看點】【360圖書館】等主流平台網頁版同步刊出。敬請作者自行關注并查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