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創作談】趙婷梅丨《母親的執拗脾氣》反思

【創作談】趙婷梅丨《母親的執拗脾氣》反思

原創首發 侵權必究

《母親的執拗脾氣》反思

□ 趙婷梅/ 文

作為一名文學路上的小白,我知道需要從熟悉的人物和身邊的事情寫起,才能有話可說。受“品茶悟禅”的《父親的脾氣》一文的啟發,我從與母親有關的題材入手,寫了這樣一篇小文,反思起來,主要有以下三個特點:

1.切口小,有取舍。這篇文章的題目是《母親的執拗脾氣》,那就應該以“執拗”為線索去選材,也就是說,與“母親”“執拗”有關的,能夠展現母親執拗脾氣的事情,才能請進文章裡去。而那些與“執拗”無關的題材,無論其是多麼的“高大上”,“真善美”,對不起,我們統統都要舍掉,進而避免出現枝枝蔓蔓、纏纏繞繞的情形。

2.用故事說話。忘記是誰說過的話了,大意是說寫文章就是講故事,隻需要把故事講的生動明白就行,忌諱摻入作者的主觀臆斷。我以前寫過一篇與父親、母親有關的文章——《愛拌嘴的父親母親》,當時感覺挺好,現在看來,有好幾次“我”都跳了出來,直接說話,影響了讀者的了解和感受。寫這一篇文章的時候,我注意到了這一點,有意識地把“我”隐藏起來,藏到故事的後面,讓故事說話,這樣能為讀者留下較大的想象空間。

3.語言樸實無華。父愛和母愛是高山、大地一般的存在,他們是那樣莊嚴肅穆,為子女付出所有,卻不求丁點兒回報,對父母我們永遠存有感激和感恩的心理。寫他們的故事,我不敢有絲毫的花哨和發揮,隻是老實地叙述和記錄。

前一段時間看到尚翠芳主席寫的《母親》一文,感覺樸實無華,就好像是冬夜裡兩個人坐在火炕上唠嗑兒一樣娓娓道來,字裡行間蘊藏着對母親深深的感激和懷念。

還有以前看過安陽師院文學院陳才生教授的《山西的大爺》一文,也不是有什麼華麗的語言和唯美的句子,也好像是在親切的聊天,不知不覺間把人帶到了文章中去。當看到“他面目清瘦,頭發略白,舉步穩健,表情莊嚴,跪在父親靈前,一邊燒紙,一邊呼喚着父親的小名,那聲音輕柔而平靜,像是他的弟弟還在,像是兄弟倆在促膝對話,燒了許久,說了許久,紙燒完了,他依然在那裡跪着,跪着,絲毫沒有起身的意思。家人為之大哭,周圍觀者亦無不淚目”這一段的時候,瞬間淚崩。

我舉兩位老師的例子,不是想和他們比較,是想說他們的行文風格對我有影響,使我能夠認真的去想,究竟什麼樣的文章才是好文章?“序”應該怎樣去比對“物”?進而促使自己不斷向好文章的标準靠近,逐漸提高寫作水準。

兩點不足:

1.難以産生一種虛的意境或精神,厚度和高度上還有欠缺。比如像玉芳姐的《青瓦鄉韻綿綿愁》《柿樹,柿樹》,感覺不單單是在寫父親一個人的事情,也不僅是對父親或母親一個人的情思,而是寫出了那一輩人的共性特點,有一種模糊背景或意象成分在裡面,能夠喚起一代人的共鳴,文章就有了厚度和高度。而反觀我自己的文章,僅僅還局限于單薄的寫實層面,顯然還有很大的拓展空間。

2.漏點。在這篇文章裡,我寫到了母親在梳頭、做飯、穿衣、勞動和鍛煉身體等方面的事情,也寫到了她對于自己、父親、子女和親戚的态度,雖然也是從不同的側面去寫,但還是有一兩點遺漏了。比如對于借了我家母馬去耩地,但卻讓母馬“打了膀子”的人,就執拗的不再借給他第二次。對于家裡養的豬,執拗的喂它們熟食等,這些都沒有寫上,如果寫上了,形象可能就會更加真實、生動和飽滿。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在于沒有列好提綱,想到哪裡寫到哪裡,以後需要注意。

【創作談】趙婷梅丨《母親的執拗脾氣》反思

一點感悟:

我覺得寫文章也不是一件多麼神秘、多麼崇高的事情,其實就是個人的一種愛好,這和書法、繪畫、吟誦、下棋、唱歌、跳舞、遊泳、跑步、手工、制作、登山和旅遊等,并無二緻,歸根結底是人的一種興趣所在,是一種文字遊戲。故而,我對此能夠抱着“好玩”“玩好”的心态,一字一句都能細斟慢酌,不求成名成家,但求怡然自樂。如果說動筆碼字算得上是一項創造性勞動的話,我更在意的是創造時物我兩忘的甯靜和純粹,“十月懷胎,一朝分娩”後的滿足和愉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