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创作谈】赵婷梅丨《母亲的执拗脾气》反思

【创作谈】赵婷梅丨《母亲的执拗脾气》反思

原创首发 侵权必究

《母亲的执拗脾气》反思

□ 赵婷梅/ 文

作为一名文学路上的小白,我知道需要从熟悉的人物和身边的事情写起,才能有话可说。受“品茶悟禅”的《父亲的脾气》一文的启发,我从与母亲有关的题材入手,写了这样一篇小文,反思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1.切口小,有取舍。这篇文章的题目是《母亲的执拗脾气》,那就应该以“执拗”为线索去选材,也就是说,与“母亲”“执拗”有关的,能够体现母亲执拗脾气的事情,才能请进文章里去。而那些与“执拗”无关的题材,无论其是多么的“高大上”,“真善美”,对不起,我们统统都要舍掉,从而避免出现枝枝蔓蔓、缠缠绕绕的情形。

2.用故事说话。忘记是谁说过的话了,大意是说写文章就是讲故事,只需要把故事讲的生动明白就行,忌讳掺入作者的主观臆断。我以前写过一篇与父亲、母亲有关的文章——《爱拌嘴的父亲母亲》,当时感觉挺好,现在看来,有好几次“我”都跳了出来,直接说话,影响了读者的理解和感受。写这一篇文章的时候,我注意到了这一点,有意识地把“我”隐藏起来,藏到故事的后面,让故事说话,这样能为读者留下较大的想象空间。

3.语言朴实无华。父爱和母爱是高山、大地一般的存在,他们是那样庄严肃穆,为子女付出所有,却不求丁点儿回报,对父母我们永远存有感激和感恩的心理。写他们的故事,我不敢有丝毫的花哨和发挥,只是老实地叙述和记录。

前一段时间看到尚翠芳主席写的《母亲》一文,感觉朴实无华,就好像是冬夜里两个人坐在火炕上唠嗑儿一样娓娓道来,字里行间蕴藏着对母亲深深的感激和怀念。

还有以前看过安阳师院文学院陈才生教授的《山西的大爷》一文,也不是有什么华丽的语言和唯美的句子,也好像是在亲切的聊天,不知不觉间把人带到了文章中去。当看到“他面目清瘦,头发略白,举步稳健,表情庄严,跪在父亲灵前,一边烧纸,一边呼唤着父亲的小名,那声音轻柔而平静,像是他的弟弟还在,像是兄弟俩在促膝对话,烧了许久,说了许久,纸烧完了,他依然在那里跪着,跪着,丝毫没有起身的意思。家人为之大哭,周围观者亦无不泪目”这一段的时候,瞬间泪崩。

我举两位老师的例子,不是想和他们比较,是想说他们的行文风格对我有影响,使我能够认真的去想,究竟什么样的文章才是好文章?“序”应该怎样去匹配“物”?从而促使自己不断向好文章的标准靠近,逐步提高写作水平。

两点不足:

1.难以产生一种虚的意境或精神,厚度和高度上还有欠缺。比如像玉芳姐的《青瓦乡韵绵绵愁》《柿树,柿树》,感觉不单单是在写父亲一个人的事情,也不仅是对父亲或母亲一个人的情思,而是写出了那一辈人的共性特点,有一种模糊背景或意象成分在里面,能够唤起一代人的共鸣,文章就有了厚度和高度。而反观我自己的文章,仅仅还局限于单薄的写实层面,显然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

2.漏点。在这篇文章里,我写到了母亲在梳头、做饭、穿衣、劳动和锻炼身体等方面的事情,也写到了她对于自己、父亲、子女和亲戚的态度,虽然也是从不同的侧面去写,但还是有一两点遗漏了。比如对于借了我家母马去耩地,但却让母马“打了膀子”的人,就执拗的不再借给他第二次。对于家里养的猪,执拗的喂它们熟食等,这些都没有写上,如果写上了,形象可能就会更加真实、生动和饱满。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没有列好提纲,想到哪里写到哪里,以后需要注意。

【创作谈】赵婷梅丨《母亲的执拗脾气》反思

一点感悟:

我觉得写文章也不是一件多么神秘、多么崇高的事情,其实就是个人的一种爱好,这和书法、绘画、吟诵、下棋、唱歌、跳舞、游泳、跑步、手工、制作、登山和旅游等,并无二致,归根结底是人的一种兴趣所在,是一种文字游戏。故而,我对此能够抱着“好玩”“玩好”的心态,一字一句都能细斟慢酌,不求成名成家,但求怡然自乐。如果说动笔码字算得上是一项创造性劳动的话,我更在意的是创造时物我两忘的宁静和纯粹,“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后的满足和愉悦。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