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以前總有人問我,獨生子女幸福還是有兄弟姐妹的孩子幸福,這個我确實不籠統的回答誰更幸福,畢竟"幸福"這個詞,受多方因素的影響。
但我能确切的告訴大家,父母的愛對于孩子的幸福而言,不可或缺。
有的人用童年一生,有的人卻要用一生治愈童年,可想而知,父母對孩子的愛是多麼的重要。
如果非要說,那我認為還是獨生子女幸福的機率大一些,起碼他們不用和其他的兄弟姐妹分享父母的愛,而兄弟姐妹多的孩子,大多都經曆過父母不公正的對待。

02
小瑤的童年過得很不幸,自打出生她就被父母丢給了爺爺奶奶撫養,直到三歲她都沒有怎麼見過父母。
那段時光雖然很想念父母,但也算是小瑤人生中一段快樂的時光,爺爺奶奶把她照顧的很好,雖然沒有心衣服穿,但小瑤的心裡時常是歡喜的。
後來小瑤要上學了,父母就把她接到了城裡,那時她以為終于能和父母在一起了,自己也能像其他小朋友一樣有父母疼愛了,卻不知這隻是一切苦難的開始。
和父母一起回到家裡,小瑤才知道自己有個弟弟,已經一歲多了,那時她還是喜歡弟弟的,畢竟弟弟圓滾滾的,很讓人喜愛。
可後來,卻因為弟弟,給小瑤留下了一生抹不去的陰影。
在小瑤的記憶裡,母親總是抱着弟弟,而自己卻被要求做各種家務,開始隻是做家務就可以,後來隻要做不好,就是一頓毒打。
小瑤雖然年紀小,但她什麼都懂,她知道母親愛弟弟,不愛自己,于是他努力的讓自己任何事都做的更好,隻為了父母一句誇贊。
可小瑤從小到大也沒有得到過幾句誇贊,即使考試得了一百分,即使學校的繪畫大賽得了獎,即使任何事都不需要父母操心,也依舊沒有得到父母的認可。
反而父母還常常怪她吃的多,買件衣服也嫌她費錢,最愛喝她說的一句話就是:"也不知道要你幹啥,一點兒用也沒有!"
這句話傷了小瑤很久,直到後來成年,每次想起母親說這句話的神态,都忍不住悲傷。
終歸無論多坎坷,小瑤還是長大了,可她一直覺得是自己做的不夠好,是以父母不喜歡她,是以對于父母的要求,她向來言聽計從。
大學畢業以後,父母給小瑤算了一筆賬,從小到大小瑤的所有花費,這些錢小瑤以後都要還的。
剛畢業那會兒,小瑤一個月隻有三千塊錢的工資,父母每個月都會和小瑤要兩千塊錢,雖然說是還父母錢,但小瑤知道,這些錢父母都給了弟弟。
小瑤畢業那會兒弟弟也上大學了,一個月父母至少給她兩千塊錢的生活,這是弟弟親口跟她說的,而自己上學的時候,一個月隻有三百塊,父母算的很明白,一天十塊,一分不多。
不過小瑤已經習慣了,她不奢求父母像對待弟弟一樣對待他,隻希望父母能多對自己笑一笑。
也許是父母年紀漸漸大了,也許是他們真的開始喜歡小瑤了,隻要每次小瑤都能按他們的要求給他們錢,父母就會很高興。
為了賺更多的錢給父母,小瑤努力的工作,還做兩份兼職,每天隻能睡四個小時,不分白天黑夜的工作終于壓倒了小瑤,小瑤生病住院了,需要做手術。
那時候小瑤真的很無助,一個人孤零零的躺在醫院裡,沒有錢治病,給父母打電話父母卻在給弟弟辦畢業典禮,讓她等等。
最後還是年邁的爺爺奶奶拿着錢來給她做了手術,父母和弟弟,直到她出院也沒看到人。
以前她總覺得,父母是愛她的,隻是這份愛少了那麼一點點,直到現在她才知道,父母根本就不愛她,她是死是活,父母根本不關心。
那之後,小瑤像是變了一個人,每個月隻固定給父母兩千塊錢,父母其他的要求她都不再理會。
後來父親生病了,一夜之間癱瘓在床,連話都說不出來了,母親親自上門把小瑤喊過去談醫藥費的事情。
小瑤隻是淡淡的問:"你們房子拆遷的時候怎麼不喊我?兩套房子都給了弟弟,現在讓我出醫藥費合适嗎?"
母親氣急了:"我們不指望你養老送終,兩套房給你弟不是應該的嗎?養了你這麼多年,你出一半的醫藥費盡孝有問題嗎?"
小瑤笑着點點頭,行吧,這也是最後一次了,欠的也算還清了。小瑤出了錢之後就和父母斷了聯系,她也該開始新的生活了!
03
都說天下無不是的父母,每個父母都是愛孩子的,是以即便是傷害了孩子也是為了孩子好,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第一:子女拒絕父母“過分”的回報要求,不算不孝。
我們的傳統文化很重視孝道,古時候講身體發膚受之父母,父母之命,兒女必須順從,否則就是不孝。
直到現在,很多人依然喜歡把聽話和孝順放在一起,但凡頂撞了父母,沒有按父母的意願做事情,都是不孝。
甚至很多父母拿孝不孝順來道德綁架自己的子女,以達到他們的目的。
就好比上文中小瑤的父母,仗着對小瑤有養育之恩,不斷的向小瑤索取,讓小瑤成為自己的提款機器。
其實很多被壓榨的子女不是沒有反抗的機會,而是自己不願意反抗,大多數都是因為親子之間的血緣關系,即便沒什麼感情了,依然覺得贍養父母是自己的義務。
還有一部分人,就是想小瑤這樣的,努力的付出,希望父母能多愛自己一點,認為父母不喜歡自己,都是因為自己做的不好,可到頭來才發現,一切不過是徒勞。
無論是什麼原因,子女都應該清楚,面對父母過分的要求,我們有權利拒絕。
除了我們自己,誰也左右不了我們的人生,包括給與我們生命的父母。
是以如果做不到就放下吧,不要把自己逼上絕路,即使沒有父母的愛,我們還有自己,我們還可以自己愛自己。
第二:有的時候,至親間的算計比外人更勝一籌。
每個人都吃過虧,遭到過算計,我們也曾傷心,也曾想不通,可這都沒有親人之間的算計來的更痛徹心扉。
無論是朋友之間也好,還是同僚之間也好,即使付出了真感情也傷不了我們太深,我們都可以選擇絕交,不再相處,畢竟不是生命中必不可少的人,生氣一時也就算了。
可親人之間不一樣,掏心掏肺的付出,以為對方也和你一樣,到頭來卻發現隻是一場算計和利用,怎麼能不傷心?
何況至親之人,這關系也不是你說斷就能斷的。
就像上文中的小瑤,二十多年唯一的心願就是父母能多愛自己一點,為了讨父母關心,累的自己生病住院,當時小瑤一定希望父母能陪在自己身邊,可父母卻看都沒看她一次。
即便傷透了心,小瑤也沒有放棄這段親情,她隻是把自己的内心封鎖起來,或許這傷,一生都難以治愈。
以前總看到有多個孩子的家庭整天雞飛狗跳,不是父母在打孩子,就是孩子之間打架,我其實不能了解,既然不愛,為什麼要生孩子,既然生了,即使是出于責任,也應該好好的對孩子。
可偏心的家庭實在太多了,她們不在意孩子的成長,在她們心裡,孩子就是自己的附屬品,就是自己開心才好,孩子的未來不重要,自己認為溺愛就是對孩子,自己認為不喜歡的就可以虐待。
我們無法阻止别人的想法,隻希望受過傷的孩子可以内心足夠強大,以後為自己撐起一片天。
文/無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