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人生有四大喜事:久旱逢甘霖,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
還有人說,人生有四大悲事:幼年喪母,少年喪父,中年喪妻,老年喪子。
但是從來沒有人說,如果上天把這四大喜和四大悲幾乎都降臨在同一個人身上,他會怎樣。
王維,就是這個被頻頻“眷顧”的人,上天如果給他這隻手裡一顆糖,就一定會奪走他另一隻手裡的蘋果。
不過,殘忍的上天還是保留了一點點憐憫,給王維留下了她的母親,正是因為這一點點生之希望,王維最終成為和李白、杜甫并列的盛唐三大詩人。
蘇轼曾言:“味摩诘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诘之畫,畫中有詩。”
大家都知道王維的“詩佛”之名,卻并非每個人都清楚他在文人畫上“一代宗師”的地位。
他年少成名狀元及第,驚豔盛唐,但是卻把自己的後半生獻給了山水田園,融于筆墨丹青之間。
王維晚年有三幅最重要的山水畫,看懂一幅,你便看懂了人生。

1
江幹雪霁圖:後半生,給人生做減法。
與盛唐的壯麗景象不同,這幅《江幹雪霁圖》已經完全脫離了其他畫派的影響,畫中建築不再規整繁複,山石線條輕松,沒有濃墨重彩,一切從簡。
這便是王維晚年生活的真實寫照,做最簡單的人,吃最簡單的飯,過最簡單的日子。
年輕的時候王維才華橫溢,鋒芒畢露,是以得罪了不少人,在仕途上屢屢受挫。
公元750年。十五歲出遊,五十歲依然郁郁不得志的王維趕回家中探親,然而子欲養而親不待。
母親臨終前問王維:“知道你的名字為什麼叫王維字摩诘嗎?”
王維這才恍然大悟。
母親學佛,他從小便讀過《維摩诘經》,“維摩诘”這個名字翻譯過來就是沒有污垢,即“淨”。
有誰可以在此刻做到無動于衷、内心清淨?有誰可以很淡定地念着“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中年喪妻,老而無子,王維此後三十年獨居,終身未娶。
悲憤的王維獨自遊曆江南,青山綠水漸漸平複了他傷痕累累的心,他在遊曆中寫下了著名的《鳥鳴澗》和《山居秋暝》。
《鳥鳴澗》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深山之中,鳥鳴聲聲。但若不是心靈甯靜、遠離世俗之人,又怎能于喧鬧中感受到一份真正的甯靜?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随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從此以後,王維的詩歌裡,“空”字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是的,這正是母親送給他的那個字。
既然上天要讓我一無所有,那麼我就什麼都不要了,我隻坐看山水,靜享美景,求得内心的片刻安甯。
人生從來不是加法,而是減法。
不斷選擇抛棄那些不必要的東西,内心才不會被陰霾籠罩,光照進來,才能看清路和遠方。
老子也說過,大道至簡。
簡單,是滄海桑田,繁華過盡後的返璞歸真。
簡單,是對世間繁雜,人生百态的去蕪存菁。
簡單,是見山仍是山,見水還是水的大智大慧。
人活到極緻,一定是素與簡。
2
雪溪圖:後半生,回歸平靜。
世間萬物,自有它的來處,也自有它的去處,山窮水盡的時候就擡頭看看天空的行雲變幻吧,水自然會變成雲,雲自然會變成雨,山澗自然又會有水,何必糾結它來自何方?和偶然遇到的山翁談笑聊天不好嗎?
感謝這份偶然,讓我們可以欣賞到觸動無數人的這首《終南别業》。當我們在每一個絕望的時刻,一想到那句“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心中都會擁有平靜的力量。
《終南别業》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
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中年之後的王維越來越留戀于辋川,這裡是他的心靈栖息地,也是他的世外桃源。
他經營多年,精心設計了二十處遊址,和好朋友裴迪以每一處景點為名作詩,并把這些詩集結成冊,這就是流傳後世的山水詩集《辋川集》。
我們可以看到在辋川有一片長滿青苔的濕地:
《鹿柴zhài》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複照青苔上。
他會在有月亮的晚上彈起古琴,周圍的竹子随風發出飒飒的響聲:“獨坐幽篁裡,彈琴複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
一切都是寂靜空靈的,沒有生的喜悅,也沒有死的悲哀,然而一切又都是永恒不朽的,令人生死兩忘,萬念皆寂。
生命後期,王維更是看透了:人生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不斷失去的過程。
既然不斷失去,那麼何不徹底放空自己呢?他甚至把悉心經營多年的心靈栖息地——辋川别業,也捐給了寺院,從此下朝之後,專心修佛。
靜,不是平庸,而是充滿内涵的幽遠,是經曆沉澱後的生命厚度。
人生下半場,請回歸平靜,才能真正享受生活的安甯、自在和灑脫。
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
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
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
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
王維的《雪溪圖》被稱為“四空”,即人“空”,山“空”,水“空”,天“空”,由此達到了心“空”和心“靜”的境界。
這恰恰印證了王維的那首詩:
《菜根譚》裡說:“歲月本長,而忙者自促;天地本寬,而鄙者自隘;風花雪月本閑,而擾攘者自冗。”
萬物盡處,一切終歸塵土;錦世繁華,不過一掬細沙。
人生是一段漫長的旅程,即使這一路上有再多的熱鬧和喧嘩,但是最後留給你的也許隻是如《雪溪圖》這般“白茫茫一片真幹淨”。
就像王維說的那樣:“我心素已閑,清川澹如此。”
一個人隻有内心安靜了,才能從容地應對外物。
3
辋川圖:後半生,學會愛自己。
王維晚年退隐藍田辋川時,在清源寺裡作了一幅4.8米長的《辋川圖》,畫面上群山環抱,樹林掩映,亭台樓榭,古樸端莊;别墅外,雲水流肆,偶有舟楫過往,一派恬淡自得的模樣。
老僧四五人,逍遙蔭松柏。
朝梵林未曙,夜禅山更寂。
人生暮年,王維悉心經營着自己的辋川别墅,過着自己喜歡的生活。
有事上朝,無事還家,抽空作作畫兒,鑽研鑽研佛學,縱使受到皇帝的不斷封賞,也絲毫不為名利所動。
看透人間無常之後,王維早已不再關心官場上的種種是非。他固守自己應得的,珍惜身邊的幸福,與世無争,簡單又快樂。
上元二年(761年),王維逝世。臨終時,他從容寫信和各位好友告别,然後平靜地微笑着離開了這個世界。
如果說,李白是盛唐一匹脫缰的野馬,他的狂傲不羁是每一個後世人心中脫離藩籬的一個夢,那麼王維就是一顆溫潤、光潔而又細膩的珍珠。
這就是王維,他長身玉立在熙熙攘攘的長安,眉目如畫,氣質高貴,安然靜谧,風姿綽約。
他經曆了人世間的大繁華,而後又一無所有。然而他卻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不慕榮華、不求富貴,隻求心靈的安甯。
他的思想是那樣的“清淨”,他的心靈是那樣的“平靜”,他完全放空了自己,身心和大自然融為一體,和整個宇宙融為一體,他達到了人生最高“境界”。
我們這一生,來來去去會遇見很多人,經曆很多事,不可控的因素太多,沒有誰不是帶着遺憾走到最後。
不知從何時起,皺紋已悄悄爬滿了臉龐;
也不知有多少理想,在一場場盛大的煙火裡凋落;
甚至前一秒出現的鮮花和掌聲,下一秒便人走茶涼……
人這一生的精力是有限的,你無法做到面面俱到。或許,隻有曆盡世事,才會明白,隻有抓在自己手中的,才是真正應該珍惜的。
莊子說:“夫道不欲雜,雜則多,多則擾,擾則憂,憂而不救。古之至人,先存諸己而後存諸人。”
愛自己,是一個人最基本的生存法則。
因為,遠處的是風景,近處的才是人生。
願你走過半生,能像王維那樣好好愛自己:看淡世事滄桑,内心始終無恙。
綜合自洞見等。作者:洞見Neo等,圖文版權歸原作者
明倫書院——“全國十佳國學教育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