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诗佛”王维的三幅画,远处的是风景,近处的才是人生

有人说,人生有四大喜事: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还有人说,人生有四大悲事:幼年丧母,少年丧父,中年丧妻,老年丧子。

但是从来没有人说,如果上天把这四大喜和四大悲几乎都降临在同一个人身上,他会怎样。

王维,就是这个被频频“眷顾”的人,上天如果给他这只手里一颗糖,就一定会夺走他另一只手里的苹果。

不过,残忍的上天还是保留了一点点怜悯,给王维留下了她的母亲,正是因为这一点点生之希望,王维最终成为和李白、杜甫并列的盛唐三大诗人。

苏轼曾言:“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大家都知道王维的“诗佛”之名,却并非每个人都清楚他在文人画上“一代宗师”的地位。

他年少成名状元及第,惊艳盛唐,但是却把自己的后半生献给了山水田园,融于笔墨丹青之间。

王维晚年有三幅最重要的山水画,看懂一幅,你便看懂了人生。

“诗佛”王维的三幅画,远处的是风景,近处的才是人生

1

江干雪霁图:后半生,给人生做减法。

与盛唐的壮丽景象不同,这幅《江干雪霁图》已经完全脱离了其他画派的影响,画中建筑不再规整繁复,山石线条轻松,没有浓墨重彩,一切从简。

这便是王维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做最简单的人,吃最简单的饭,过最简单的日子。

年轻的时候王维才华横溢,锋芒毕露,因此得罪了不少人,在仕途上屡屡受挫。

公元750年。十五岁出游,五十岁依然郁郁不得志的王维赶回家中探亲,然而子欲养而亲不待。

母亲临终前问王维:“知道你的名字为什么叫王维字摩诘吗?”

王维这才恍然大悟。

母亲学佛,他从小便读过《维摩诘经》,“维摩诘”这个名字翻译过来就是没有污垢,即“净”。

“诗佛”王维的三幅画,远处的是风景,近处的才是人生

有谁可以在此刻做到无动于衷、内心清净?有谁可以很淡定地念着“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中年丧妻,老而无子,王维此后三十年独居,终身未娶。

悲愤的王维独自游历江南,青山绿水渐渐平复了他伤痕累累的心,他在游历中写下了著名的《鸟鸣涧》和《山居秋暝》。

《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深山之中,鸟鸣声声。但若不是心灵宁静、远离世俗之人,又怎能于喧闹中感受到一份真正的宁静?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从此以后,王维的诗歌里,“空”字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是的,这正是母亲送给他的那个字。

“诗佛”王维的三幅画,远处的是风景,近处的才是人生

既然上天要让我一无所有,那么我就什么都不要了,我只坐看山水,静享美景,求得内心的片刻安宁。

人生从来不是加法,而是减法。

不断选择抛弃那些不必要的东西,内心才不会被阴霾笼罩,光照进来,才能看清路和远方。

老子也说过,大道至简。

简单,是沧海桑田,繁华过尽后的返璞归真。

简单,是对世间繁杂,人生百态的去芜存菁。

简单,是见山仍是山,见水还是水的大智大慧。

人活到极致,一定是素与简。

“诗佛”王维的三幅画,远处的是风景,近处的才是人生

2

雪溪图:后半生,回归平静。

世间万物,自有它的来处,也自有它的去处,山穷水尽的时候就抬头看看天空的行云变幻吧,水自然会变成云,云自然会变成雨,山涧自然又会有水,何必纠结它来自何方?和偶然遇到的山翁谈笑聊天不好吗?

感谢这份偶然,让我们可以欣赏到触动无数人的这首《终南别业》。当我们在每一个绝望的时刻,一想到那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心中都会拥有平静的力量。

《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中年之后的王维越来越留恋于辋川,这里是他的心灵栖息地,也是他的世外桃源。

他经营多年,精心设计了二十处游址,和好朋友裴迪以每一处景点为名作诗,并把这些诗集结成册,这就是流传后世的山水诗集《辋川集》。

“诗佛”王维的三幅画,远处的是风景,近处的才是人生

我们可以看到在辋川有一片长满青苔的湿地:

《鹿柴zhài》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他会在有月亮的晚上弹起古琴,周围的竹子随风发出飒飒的响声:“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

一切都是寂静空灵的,没有生的喜悦,也没有死的悲哀,然而一切又都是永恒不朽的,令人生死两忘,万念皆寂。

生命后期,王维更是看透了:人生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失去的过程。

既然不断失去,那么何不彻底放空自己呢?他甚至把悉心经营多年的心灵栖息地——辋川别业,也捐给了寺院,从此下朝之后,专心修佛。

“诗佛”王维的三幅画,远处的是风景,近处的才是人生

静,不是平庸,而是充满内涵的幽远,是经历沉淀后的生命厚度。

人生下半场,请回归平静,才能真正享受生活的安宁、自在和洒脱。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王维的《雪溪图》被称为“四空”,即人“空”,山“空”,水“空”,天“空”,由此达到了心“空”和心“静”的境界。

这恰恰印证了王维的那首诗:

《菜根谭》里说:“岁月本长,而忙者自促;天地本宽,而鄙者自隘;风花雪月本闲,而扰攘者自冗。”

万物尽处,一切终归尘土;锦世繁华,不过一掬细沙。

人生是一段漫长的旅程,即使这一路上有再多的热闹和喧哗,但是最后留给你的也许只是如《雪溪图》这般“白茫茫一片真干净”。

就像王维说的那样:“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

一个人只有内心安静了,才能从容地应对外物。

“诗佛”王维的三幅画,远处的是风景,近处的才是人生

3

辋川图:后半生,学会爱自己。

王维晚年退隐蓝田辋川时,在清源寺里作了一幅4.8米长的《辋川图》,画面上群山环抱,树林掩映,亭台楼榭,古朴端庄;别墅外,云水流肆,偶有舟楫过往,一派恬淡自得的模样。

老僧四五人,逍遥荫松柏。

朝梵林未曙,夜禅山更寂。

人生暮年,王维悉心经营着自己的辋川别墅,过着自己喜欢的生活。

有事上朝,无事还家,抽空作作画儿,钻研钻研佛学,纵使受到皇帝的不断封赏,也丝毫不为名利所动。

看透人间无常之后,王维早已不再关心官场上的种种是非。他固守自己应得的,珍惜身边的幸福,与世无争,简单又快乐。

“诗佛”王维的三幅画,远处的是风景,近处的才是人生

上元二年(761年),王维逝世。临终时,他从容写信和各位好友告别,然后平静地微笑着离开了这个世界。

如果说,李白是盛唐一匹脱缰的野马,他的狂傲不羁是每一个后世人心中脱离藩篱的一个梦,那么王维就是一颗温润、光洁而又细腻的珍珠。

这就是王维,他长身玉立在熙熙攘攘的长安,眉目如画,气质高贵,安然静谧,风姿绰约。

他经历了人世间的大繁华,而后又一无所有。然而他却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不慕荣华、不求富贵,只求心灵的安宁。

他的思想是那样的“清净”,他的心灵是那样的“平静”,他完全放空了自己,身心和大自然融为一体,和整个宇宙融为一体,他达到了人生最高“境界”。

“诗佛”王维的三幅画,远处的是风景,近处的才是人生

我们这一生,来来去去会遇见很多人,经历很多事,不可控的因素太多,没有谁不是带着遗憾走到最后。

不知从何时起,皱纹已悄悄爬满了脸庞;

也不知有多少理想,在一场场盛大的烟火里凋落;

甚至前一秒出现的鲜花和掌声,下一秒便人走茶凉……

人这一生的精力是有限的,你无法做到面面俱到。或许,只有历尽世事,才会明白,只有抓在自己手中的,才是真正应该珍惜的。

“诗佛”王维的三幅画,远处的是风景,近处的才是人生

庄子说:“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古之至人,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

爱自己,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生存法则。

因为,远处的是风景,近处的才是人生。

愿你走过半生,能像王维那样好好爱自己:看淡世事沧桑,内心始终无恙。

“诗佛”王维的三幅画,远处的是风景,近处的才是人生

综合自洞见等。作者:洞见Neo等,图文版权归原作者

明伦书院——“全国十佳国学教育机构”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