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少見的六言絕句:因難見巧,自成一格

絕句是大陸古典詩歌最短小的體裁,它可分為五絕、六絕和七絕三種格式,其中五絕、七絕在唐代鼎盛發展,儲存下來的作品大約占《全唐詩》總數的百分之二十七(見沈祖棻《唐人七絕詩淺釋·引言》),而六言絕句為數不多,絕大多數唐詩選本都未選錄。南宋洪邁編《萬首唐人絕句》原本一百卷,收七絕7500首、五絕2500首,收六絕僅37首,附在最後一卷,可見六絕數量之微。

六絕與五、七絕相比,從數量來看極不相稱,但六絕亦有名篇佳制,受到曆代評論家的贊賞。如唐代王維《田園樂》“桃紅複含宿雨”和北宋王安石《題西太一宮壁》“柳葉鳴蜩綠暗”,被宋人黃昇譽為“二詩最為警絕,後難繼者”(《玉林詩話》)。王安石的“水泠泠而北出”(《題舒州山谷寺石牛洞泉穴》),被明人胡應麟稱為“超然玄詣,獨出宋體之上”(《詩薮》)。人們對王安石題在西太一宮壁上的兩首六絕評價更高,近人陳衍贊之為“絕代銷魂,荊公詩當以此二首壓卷”(《宋詩精華錄》)。朱東潤主編的《中國曆代文學作品選》選錄了唐代顧況和北宋王安石的六絕各一首,可見六絕的佳作也是獨具藝術魅力的。

六絕作品數量很少,表明這種詩體本身有着緻命的弱點,阻礙了它的發展;六絕詩有佳作流傳于世,标志着它在詩苑中仍可占一席之地。六絕這種詩體在格律上有什麼特點呢?下面以具體作品為例進行論述。

田園樂 其三

王維

采菱渡頭風急,策杖林西日斜。

杏樹壇邊漁父,桃花源裡人家。

此詩的形式在唐人六絕中具有代表性,兩聯中一聯為律聯,一聯為不合律的拗聯。按近體詩格律的要求,顯然不夠成熟。為什麼在律詩鼎盛發展的唐代,五、七言律絕都臻于善境,六絕的格律卻不成熟呢?這并不是因為詩人缺乏駕馭格律的能力,而是由于六言句式自身的弱點。六言句式隻能構成兩種律式——“平平仄仄平平”和“仄仄平平仄仄”,這兩個律句僅可構成一副律聯,整首詩歌的聯與聯之間的“粘”(上聯對句和下聯出句平仄相同)就無法辦到。唐人在近體詩格律上對于前代的突破,或者說一大進步,正在于“粘”。唐以前的詩人(如“永明體”詩人沈約諸人)對詩的格律要求,隻是側重于平仄之“對”,即一句之中的平仄錯落與兩句(一聯)之間對應字的平仄相反,未曾顧及兩聯之間的“粘”。唐人格律從通篇全局考慮,不僅注意到一聯兩句之間的“對”,而且十分講求聯與聯之間的“粘”,這樣就使近體詩的格律走向成熟、臻于善境。但在六絕這種詩體中,兩聯之間的“粘”根本無法做到,當時的作者為了追求兩聯之間的“粘”,隻能一聯合律,另一聯成為拗聯。唐人六絕讀起來不如五絕、七絕順口的原因正在于此。

近體詩每一句的節奏韻律對于全詩的協律都至關重要。絕句全首僅四句,如果其中兩句是拗句,那麼整首詩的音樂感必然大減。唐人在創作實踐中注意到了“粘”,是詩律史上的一大進步,但在六絕創作中,為了追求“粘”而不惜犧牲詩句本身的節奏韻律,便是舍本求末了。為了矯正這種弊端,從中唐開始,出現了全部是律句的六絕,如:

宮中三台

王建

池北池南草綠,殿前殿後花紅。

天子千年萬歲,未央明月清風。

這首詩把“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這副律聯重複使用了兩次(實際應用中第二、四、六字平仄相對即可),進而使兩副聯之間完全是“對”(即偶數對應字的平仄相反),而犧牲“粘”,以保證全詩四句的律化。我們認為在六絕創作過程中,在“對”與“粘”二者不可兼得的情況下,這種“舍魚而取熊掌”的做法是正确的,也可以說是六絕在格律上的一個進步。這種格式在宋代被廣泛采用,并相對固定,如:

感事六言

陸遊

老去轉無飽計,醉來暫豁憂端。

雙鬓多年作雪,寸心至死如丹。

唐宋時期,除了律化六絕,騷體六絕也有作品存在,如:

題舒州山谷寺石牛洞泉穴

王安石

水泠泠而北出,山靡靡而旁圍。

欲窮源而不得,竟怅望以空歸。

這種詩體數量更為少見,因為騷體句式宜于在長篇辭賦、骈文中鋪陳渲染,難以在短小的絕句中表現一個獨立完整的意境。在名家手中偶一為之,或可取勝,他人則難以效颦。

唐宋兩代傳世的六絕作品不多,但著名詩人涉足六絕的并不算少,如唐代的王維、孟浩然、劉長卿、韋應物、顧況、王建,以及宋代的王安石、歐陽修、蘇轼、黃庭堅、楊萬裡、陸遊等詩壇大家都有六絕作品流傳至今。通過上文分析,可知六絕創作費力而難工,雖然有不少名家參與創作,但是精品很少。下面列舉曆來評價較高的三首作品進行分析。

田園樂 其六

王維

桃紅複含宿雨,柳綠更帶朝煙。

花落家童未掃,莺啼山客猶眠。

詩歌描繪藍田辋川田園的暮春晨景,抒發詩人閑适的情緻。第一聯寫景,勾勒出一幅優美恬靜的田園風景圖;第二聯寫落花委地,莺啼百啭,以動襯靜,烘托出溫馨、靜谧的氣氛。“家童未掃”“山客猶眠”描繪了隐栖之士安逸自适、閑散自得的生活,正是王維“晚年唯好靜,萬事不關心”(《酬張少府》)的典型寫照。

過山農家

顧況

闆橋人渡泉聲,茅檐日午雞鳴。

莫嗔焙茶煙暗,卻喜曬谷天晴。

詩歌叙述作者遊曆山川時,經過一戶山農茅舍時的所見所思,寫得古樸自然、情味醇厚。第一聯寫亭午時分,山行路上,詩人遊興正濃,在山泉的淙淙聲中走過闆橋,忽然一聲雞鳴引起注意,一舍茅檐出現在眼前,原來是山農的宅院;第二聯“焙茶”“曬谷”既寫出山農的勤勞和精細,又點明了季節和氣候特點——連綿秋雨後的晴天。詩中每一個字都蘊含着情境,有聲有色,動靜皆宜。第二聯帶有強烈的感情色彩,“莫嗔”“卻喜”通過對比表現了詩人欣喜的心情。語言質樸自然,形象生動鮮明,感情真實濃烈,不愧為六絕中的佳作。

題西太一宮壁

王安石

柳葉鳴蜩綠暗,荷花落日紅酣。

三十六陂春水,白頭想見江南。

西太一宮為道教廟宇,位于北宋京城西蘇村,三十六陂是汴京西郊成片的蓄水塘。第一聯寫落霞輝映,岸邊楊柳枝垂葉綠,春風拂面,蟬鳴陣陣,池中蓮荷相倚如醉。第三句“三十六陂春水”收攏前兩句,點出地點。最後一句“白頭想見江南”中的“白頭”為詩人自指,“想見江南”既對中州春光表示贊賞,又透露出詩人思念江南故鄉的細膩情思。語言曉暢洗練,詩風清晰自然。王安石這首六絕在當時便廣為傳誦,歐陽修、蘇轼、黃庭堅等詩人均有和韻。蘇、黃二人再三次韻,均感左支右绌,費力難工。

通過對以上三首六絕佳作的分析,可以看出六絕在藝術表現上有以下特點:第一,題材比較狹窄,多為描寫幽靜的山水田園風光和閑适恬淡的心境;第二,多用偶句;第三,不以藻飾取勝,而以濃厚的韻味和高遠的意境感人;第四,風格清新自然。清人宋荦《漫堂說詩》:“六言作者寥寥,摩诘(王維)、文房(劉長卿)偶一為之,不過詩人之餘技耳。”上述佳品都是名家興緻所遣、“偶一為之”的成功之作。

綜上所述,六言句式在詩歌創作中,尤其在格律嚴整的律絕中是不宜運用的,是以六言詩并不多見,學界的六言詩專題研究文章數量也很少。但六言絕句畢竟是詩中一格,尚有少數精品傳世,因而在姹紫嫣紅的漢語詩苑中,仍擁有一席之地。

(作者系天津師範大學教授)

來源|學習強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