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破圈又破圈!王立群說了啥?

全文共5699字,閱讀時間約為7分鐘~

破圈又破圈!王立群說了啥?
破圈又破圈!王立群說了啥?

河南大學110周年校慶

距2022年9月25日還有148天

《環球人物》王立群:破圈學者再破圈

2022年3月15日,《2022中國詩詞大會》收官。頒獎之時,點評嘉賓王立群以兩句詩詞做結束語:“金榜題名墨尚新,今年依舊去年春。”在本次大會新環節中,他與選手合作闖關,輕松幫助選手破題。自2016年加入《中國詩詞大會》以來,王立群多次擔任點評嘉賓,對中國詩詞的熟稔給觀衆留下深刻印象。

講解詩詞之外,王立群早在2006年便登上《百家講壇》講解《史記》,從那時起被大衆所熟知。在溫雅的形象之下,他對曆史人物的大膽解讀,更讓他成功“破圈”。王立群對《環球人物》記者說:“我不是故意要發表大膽解讀,我隻是細讀文本罷了。細讀了,就看明白了。”

剛過77歲生日的王立群精神矍铄、身姿挺拔,每天起床後堅持散步、寫作。如今面對新媒體時代,他以積極包容的心态快速學習和适應,在抖音、快手上擁有百萬級别的粉絲。前不久,他把自己在《2022中國詩詞大會》第十場“出發”的開場詞發表在個人新浪微網誌上。開場詞寫道:“走過的已成身後,美好的就在前方,出發的人正在路上。路上的人,注定也會成為一道風景。”這條微網誌一經發表,便獲得了10萬以上的閱讀量,不少網友深受感動。對此,王立群感歎:“如今資訊碎片化并不可怕,電視平台與新媒體平台的傳播是相輔相成、兩全其美的。”

破圈又破圈!王立群說了啥?

王立群在2016年第一季《中國詩詞大會》上解讀詩詞

破圈又破圈!王立群說了啥?

《2022中國詩詞大會》上,王立群在第五場“稻香”開篇引用詩歌

與詩詞的完美遇見

《2022中國詩詞大會》以“江山”“遇見”“稻香”“出發” 等視角展開古今對話。王立群在第五場“稻香”開篇引用了“喜看稻菽千重浪”,悼念袁隆平,觀衆紛紛感歎詩詞新用的強大生命力和共情力。

說起加入《中國詩詞大會》的初心,王立群回憶:“我本來就是文學專業的,是以能參加《中國詩詞大會》也算是回歸老本行,是一場與詩詞的重新遇見。”2016年,王立群已成為《百家講壇》的明星主講人,央視科教頻道節目組請他接着加入《中國詩詞大會》。王立群沒有錯過這次“遇見”。在台上,經他點評,古人今人之間的那堵時間之牆頓時煙消雲散,許多觀衆是《百家講壇》的老觀衆了,如今紛紛沉浸在這場詩詞盛宴之中,“與詩詞完美遇見”。

幾年下來,王立群在與參賽選手的交流中,發現許多非文史專業的素人,在生活中也喜歡從詩詞中獲得精神力量。2017年,在第二季《中國詩詞大會》上,來自河北農村的白茹雲曆經萬難,為補貼家用,身患絕症隻身在外打工,一路走來,“隻因詩詞伴吾身”,當她在詩詞大會上說出:“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時,王立群深受感動:“人生會遇到許許多多比詩詞大會更艱難的挑戰。白茹雲是大會的隐性冠軍。”

破圈又破圈!王立群說了啥?

《王立群妙品古詩詞》

2018年,第三季《中國詩詞大會》上,王立群點評南宋末年民族英雄文天祥被俘後所做的《過零丁洋》。對“辛苦遭逢起一經,幹戈寥落四周星”“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歎零丁”,他解讀道:“文天祥在被俘後也會有作為常人的後悔與害怕,回顧一生,認為自己所有的辛苦和麻煩都緣自讀經書,中了個進士出仕,要不讀進士啥事都沒有了。”但是他話鋒一轉,“在經過零丁洋時,文天祥認識到青史留名才是人生的追求,轉身就義,終不悔”。《2022中國詩詞大會》上,王立群在第五場“稻香”開篇引用詩歌。王立群在2016年第一季《中國詩詞大會》上解讀詩詞。

2019年,在第四季的競賽中,王立群解讀李商隐的“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他說:“拿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李商隐和晚宴中的一位美女确認過眼神,是對的人”,引得主持人董卿和台下觀衆邊笑邊鼓掌。接着,他又話鋒一轉,“但要是這麼寫下去,李商隐就不是李商隐了,他一定要在這個完美的遇見中,給讀者寫一絲遺憾,這其實是一個完美的遇見和一個無奈的轉身”。

“遇見”是歡喜,“轉身”才得人生真谛。在王立群看來,這是中國詩詞留下的千年餘韻。

時隔千年,古今同情

“讀詩詞中的故事,讀詩詞背後的故事,讀詩詞記錄的生活,讀詩詞隐藏的生活,讀詩詞記載的文化,由此觸摸古人的心靈,感受古人的心跳……”王立群解讀詩詞妙處,在于消融千年之隔,古今同情。

古詩詞中有古人與今人一樣的焦慮與無奈。“在唐代詩人中,王維是我比較喜歡的一個詩人。在詩詞大會上,我給了王維一個現代稱号——佛系男神。”在《王立群妙品古詩詞》中,他用3個篇章從老中青3個時期來品鑒王維的詩,寫王維早年的朝氣蓬勃、意氣風發,“回看射雕處,千裡暮雲平”。寫王維中年挫折,途經襄陽,寫下“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王立群評價:“漢江,留給王維的是刹那的驚豔,是一生的沉醉。”人遇挫折,方能沉下心來留意世間美好。

經曆過安史之亂後,王維的仕途徹底無望。王立群寫晚年王維,“詩佛”遇到終南山。“他的詩詞引爆了終南山,他那‘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好像是神來之筆,把終南山寫成了仙境。”

王立群說:“當代人在事業生活或者愛情上都會遇到類似的無奈,是以前兩年出現‘佛系’,如今出現‘躺平’這樣的網絡用語。”他解釋:“晚年的王維,認為走到水的盡頭,這就是最好的安排。看看天,看看地。雲聚雲散、不驚不喜,一山一水一别院,一世一花一人生。”這句話戳中了不少觀衆的心。

破圈又破圈!王立群說了啥?

2007年,《百家講壇》主講人合影,二排左五為王立群

王立群并非獨愛王維,他在即将上市的新書《宋十家詩傳》中提到了柳永的自嘲,“奉旨填詞柳三變”。名氣如此之大的柳永,卻在《宋史》中連個名字都沒留下,可見其人生事業之不如意。“柳永在考科舉時很不順利,宋仁宗建議他‘且去填詞’。” 晚年改名柳永,希望不要因為原來的名字“三變”而影響錄取。王立群說:“現在的人也要學會自嘲,學會放下,學會做自己。”

“醉裡挑燈看吳鈎”也好,“一生煙雨任平生”也罷,“古今情緒,一脈相承”,王立群說道,“現在的觀衆之是以能夠了解古人情緒,離不開中國人從古至今對詩詞的熱愛。中國人因為詩詞,人生升華成為藝術。而最令人贊歎的是這些藝術相隔千年,仍能讓今天的我們或流淚或解脫,可以說詩詞儲存的是中國人從古至今的情感。”

讀出隐藏在字裡行間的意思

詩詞是詩人的人生軌迹,《史記》是王立群的人生主線。

1945年,王立群出生在安徽六安,後在江蘇南京度過童年,8歲随父母遷居河南。1965年,因為家庭成分不好無法繼續求學,隻能去廠辦國小教國文。學校裡教師少,他胸前挂着手風琴,又兼職了4年音樂老師。“文革”中,國小圖書館被砸了,不少書被丢在院子裡,他看到躺在碎玻璃裡的《史記》,偷偷撿起來,藏着讀。沒想到這一讀就是半個多世紀的時光。

讀着讀着,文史功底不知不覺越來越厚實,到了1978 年恢複考研,他輕松過關。“這是《史記》幫我的第一個忙。”進了河南大學文學院,“我接受研究所學生教育,最基本的功課就是要細讀文本”,《史記》仍舊是他翻來覆去看的經典。一套《史記》被翻爛了,王立群也由講師升為教授、博士生導師。“《史記》幫我的第二個忙是在2006年12月24日,”他對那天的事仍舊記憶猶新,“央視《百家講壇》來河南大學海選主講人,我挑了《史記》中的一段講。才過了10多天,《百家講壇》就通知我上京試講。我講得很流暢,講完後,編導讓我上樓要跟我談談,問我以後想講什麼,我說:就講《史記》。那年我61歲,這一講就是10年。”10年來,他通過細讀文本把曆史人物講得繪聲繪色。

破圈又破圈!王立群說了啥?

2008年,王立群為讀者簽售

一個學者走出校園,走向大衆,在獲得知名度的同時也要時不時直面争議。2007年,王立群在《百家講壇》上發表争議論點:司馬相如設計騙婚卓文君,是“欺騙世人兩千多年的愛情神話”。當時,有媒體寫道:“一時間,罵聲四起。” 卓文君故鄉邛崃市“文君文化研究會”也緊急找尋資料批駁王立群的觀點。

回顧此事,王立群說:“當時成都記者打來的電話把我家的座機都打爆了。因為成都有兩個“聖”,詩聖杜甫和情聖司馬相如。我的解讀一出,一下抹掉了一個‘聖’。其實我不是想貶低司馬相如,隻是細讀《史記》《漢書》,讀出了藏在字裡行間的意思。”

司馬相如衣食無着時,縣令王吉邀請他去臨邛(音同瓊)縣。司馬相如變賣家當,買了豪車華服去了。“臨邛令缪為恭敬,日往朝相如”,王吉天天去飯店“朝拜”司馬相如。王立群“讀了好幾遍,感覺這不正常”。

兩人這番交往引起了臨邛縣當地進階社交圈子的注意。卓文君的父親是當地數一數二的“大企業家”,一打聽這飯店裡住的是誰啊?得知是成都來的翩翩少年,人長得帥、住得好、穿得好。于是,卓文君的父親打算組一個飯局,把臨邛縣裡上層圈子都請來。“這一下就解釋了上文的不正常”,司馬相如在王吉邀請下“為不得已而強往”赴宴,才能被卓文君看見。“是以這個‘為’即‘僞’也。”

這才有了接下來“琴挑文君”的故事。司馬相如有兩大學事 :人長得特别帥、琴彈得特别好。但是有口吃的毛病,不能開口說話,破壞帥哥形象。是以,上了飯局,王吉把琴給司馬相如,讓他撫琴一曲。卓文君剛離婚回了娘家。透過屏風看司馬相如,馬上被他迷住了。

通過博覽經典,王立群發現宋代以前諸多名家稱司馬相如“竊妻竊赀”。但另一方面,王立群也認可“司馬相如是漢代大賦的創立者,文學成就很了不起,對開發西南夷也有重大貢獻”。

破圈又破圈!王立群說了啥?

《史記》

破圈又破圈!王立群說了啥?

《漢書》

王立群讀《史記 項羽本紀》,“沛公軍霸上”“項羽大怒”“當時是,項羽兵四十萬,在新豐鴻門,沛公兵十萬,在霸上”。短短幾句,他便看出了項羽的急躁,但又發現了他性格的幼稚天真之處,“項羽不應怒,而應笑,他缺乏大局高度,不應再把劉邦視為盟友,此時正是一舉消滅劉邦的最佳時機”。縱觀《項羽本紀》,掩藏着司馬遷對項羽的惋惜之情;一部《史記》就是“司馬遷獻給過往英雄人物的一首一首抒情詩歌”。

這樣的解讀既遵循史實又令人動情,一下拉近了經典古籍與電視觀衆的距離,王立群逐漸被電視觀衆熟知,成為最被大衆熟悉的文化學者之一。回顧當年,可謂學術“初代破圈”的時代:2004年,北京師範大學教授閻崇年首登《百家講壇》,解“清十二帝疑案”,說“康熙大帝”;2005年,易中天登台亮相,從此先秦諸子三國風雲讓觀衆不忍換台;2006年,61歲的王立群加盟,更是開啟了《史記》的普及時代。原本對大部分人來說枯燥無味的古籍經典,在他們的講解下有了血肉、有了呼吸。有人說這批學者是大器晚成,王立群認為自己“一不是大器,二沒有晚成,隻是偶遇了人生的一場幸運罷了。”

破圈又破圈!王立群說了啥?

2020年,王立群在央視節目《我的藝術清單》中擔任嘉賓

破圈又破圈!王立群說了啥?

2021年,王立群向青少年講解《史記》

“适人”之後的“自适”

《環球人物》:您讀《史記》近60年,這本書最大的意義是什麼?

王立群:《史記》是中國人不可不讀的文學、史學雙料經典。二十四史中,《史記》是經典,為我們留下了幾百個成語,為我們留下了大量改編成小說戲劇的故事,留下了讓我們看透人生的人物,讓我們認識自己。比如我曾經為電視劇《楚漢傳奇》做過曆史顧問,劉邦、項羽間的恩怨就足夠後人展開無限聯想了。

《環球人物》:聽說您最近完成的《宋十家詩傳》也受到了《史記》的啟發?

王立群:《司馬相如列傳》是《史記》列傳中篇幅最長的,因為它把司馬相如寫過的賦悉數收入,與司馬相如的生平穿插在一起,顯示出他當時的境遇與心境。我寫詩傳就是受了這樣的啟發,以詩歌作為詩人的人生軌迹。

《環球人物》:這麼多年主講《百家講壇》,觀衆發生了變化嗎?作為講壇常青樹,您又是如何适應變化的?

王立群:變化是肯定的。有些觀衆從國小開始聽,聽到大學,有些觀衆由中年聽到老年,同時又有新觀衆加入進來,我也不斷結合時事和流行用語來講解,應時而變。近年又注冊了抖音、快手、微網誌。現在雖然年紀大了,我也會在網上做一些普及文史知識的視訊。

《環球人物》:與10年前相比,如今新媒體技術更加成熟,也有越來越多的學者加入網絡傳播的潮流中,有人認為如今同類節目有些泛濫,您是如何看待這一現象的?

王立群:傳播技術進步是好事。現在有不少聲音在反對以短視訊為代表的知識碎片化,我倒覺得不用太緊張,即便在過去,我們擷取知識的方式也是碎片化的,如今有更多的選擇,豈不美哉?

《環球人物》:您在談曆史人物時候談到了“自适”和“适人”,能具體說一說此中涵義嗎?

王立群:“自适”和“适人”都是需要的。首先要“适人”,比如你要采訪我,我就要感謝《環球人物》找到我這麼一個普通的老學者,會認真回答你的問題。另一方面,“自适”也是需要的,如果一味地追求“适人”,就失去了自我,是以我在接受你采訪前,也向你提出了我的要求。這次采訪就很好地解釋了“适人”和“自适”的平衡。陶淵明“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就是對過去一味“适人”的幡然醒悟,是經曆了“适人”之後的“自适”。

《環球人物》:您多次提到“讀史讀詩能帶給人極大的精神力量”,這個力量對您來講很重要吧?

王立群:我經曆過不少坎坷,也收獲了很多感動,唯一不變的是抱着《史記》和詩詞,一讀一輩子,可謂繁華落盡見真淳。當然,這并不排斥我閱讀其他著作,當代有不少優秀作品,我也非常喜歡。

相關媒體報道

破圈又破圈!王立群說了啥?

河南日報用戶端

破圈又破圈!王立群說了啥?

《環球人物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