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小時候内向,長大了社恐!?其實,孩子内向也有潛在優勢

你聽過“社恐”這個詞嗎?

相信很多家長都有所耳聞,近幾年“社恐”成了很多人的标配,甚至還有人總結出了“社交恐懼症的特點”,比如:

特别不喜歡和别人打招呼

遇到别人的目光,下意識躲閃

聚會全推,甚至連家庭聚會都不想去

當衆做自我介紹,相當于公開受刑

……

小時候内向,長大了社恐!?其實,孩子内向也有潛在優勢

不僅如此,小編也發現在網絡上,跟“社恐”有關的話題也引起不少人的讨論:

小時候内向,長大了社恐!?其實,孩子内向也有潛在優勢
小時候内向,長大了社恐!?其實,孩子内向也有潛在優勢

為了逃避打招呼,“成年社恐人”可能會抄小道溜掉,也可能會裝作低頭看手機快步走開……

同樣地,這樣的問題也困擾了很多孩子:為什麼出門一定要跟人打招呼?

小時候内向,長大了社恐!?其實,孩子内向也有潛在優勢

不知道家長們是否有過這樣的苦惱:每次帶孩子出門一看到熟人,都會提醒孩子“還不叫叔叔”、“快叫奶奶啊”……

這時,咱們會覺得,敬老尊賢和有禮貌是應該從小遵守的美德。如果孩子執意不打招呼,對方多半會說上一句“孩子有點害羞哦”,有些家長還會責備孩子,“怎麼能不講禮貌呢?”,接着還會補上一句,“這孩子就是有點兒内向。”

小時候内向,長大了社恐!?其實,孩子内向也有潛在優勢

好像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内向這個詞被賦予了很多别的含義:害羞、社交恐懼、保守、悲觀、孤僻、沉默寡言。

“你真内向”,很多時候,這句話一說出來總會感覺自帶着一股同情、憐憫甚至有點責備。

小時候内向,長大了社恐!?其實,孩子内向也有潛在優勢

老師,我孩子比較内向,不愛說話……

老師,有什麼辦法能讓我的孩子活潑一些,他太内向了……

老師……

相信有的家長都曾經給老師發過這樣的話語。我們想問:内向真的非得要改變嗎?

性格内向的人都有哪些特征:

更喜歡獨處,在複雜、陌生的環境中,精力消耗的快,在簡單熟悉的環境中更加自在。

思維傳達的速度稍差,但卻更有深度,某些想法可能會在過一段時間後才冒出來。

性格更謹慎,不太喜歡公開自己的想法,對環境放松、話題有興趣時,表達欲也會被激發。

小編記得,在記錄片《零零後》中有一個小姑娘一一。第一次看這部影片的時候,她給我的感覺就是那種特立獨行,不喜歡交朋友,自己一個人也能默默玩很久的小朋友。

小時候内向,長大了社恐!?其實,孩子内向也有潛在優勢

園長因為擔心,嘗試引導一一和其他小朋友們一起玩,但是一一都拒絕了。

當我看見13歲上國中的一一說了這麼一段話後,我覺得這個女孩酷極了!

小時候内向,長大了社恐!?其實,孩子内向也有潛在優勢

(看看,多麼有思想)

這麼小的姑娘能夠發揮内向的優勢,安靜的思考,面對鏡頭能夠不慌不忙,冷靜沉穩的表達,這樣的内向孩子,誰不想擁有?

其實,内向的孩子也可以善于言辭,也可以演技突出,也可以擁有家長們期望的各種“外向”技能。但是别忘記他們更加容易獲得反思和深入思考的能力。

最近看《脫口秀大會》,許多選手為了把觀衆逗笑,可謂是激情高昂、活力四射、各顯神通。

可沒想到,最吸引我的,卻是一位極度内向的新人女選手: 鳥鳥。

小時候内向,長大了社恐!?其實,孩子内向也有潛在優勢

她看起來弱弱的,能量不高,還有點喪。由于過度緊張,她時不時尬笑、口誤、冒冷汗,全程不敢直視觀衆。

但是呀,隻要聽她說上幾句話,就會發現:在她沉悶的外表之下,湧動着一股原始的生命力—— 一種平地一聲雷、四兩撥千斤的爆發力。

小時候内向,長大了社恐!?其實,孩子内向也有潛在優勢

第一場表演,她講述了一個内向者的卑微日常:習慣被忽略,沒有存在感;害怕被嘲笑,不敢跟人打招呼;感受不到快樂,也感受不到存在的意義。但最後,她卻用一個虛構的“武松與老虎”的故事,驚豔全場。

一方面,她形象地描述了内向者内心的掙紮—— 害怕跟人打招呼,哪怕被老虎咬了,也不敢貿然開口向求助;另一方面,她生動地還原了内向者眼裡的世界—— 以為所有人都跟自己一樣,存在嚴重的糾結和自我懷疑。

小時候内向,長大了社恐!?其實,孩子内向也有潛在優勢

在這個世界上,大約有1/3的人屬于内向者。 他們喜歡獨處,不喜歡熱鬧,也不擅長交際。也是以,在人群中,他們常常被忽略。曾經的鳥鳥,便是這樣的人。

可是誰又能相信,這樣一位極度内向的人,卻站在了舞台上,向網友們展示自己的脫口秀呢?

小時候内向,長大了社恐!?其實,孩子内向也有潛在優勢

為什麼喜歡鳥鳥?有人這樣回答:

因為從她身上,我看到了一個沉默少數派(内向人)的破局之路。因為,很多性格内向的孩子,在被忽視被冷落的時候,常常習慣性地選擇沉默。但越沉默,就越不被看見、不被了解,形成惡性循環。但是鳥鳥卻突破了自己……

小時候内向,長大了社恐!?其實,孩子内向也有潛在優勢

小編曾經在網上看過一個作者的自白:

我兒時是一個特别内向的孩子,喜歡自己安靜的搭積木、看書,甚至就安靜的坐着也能坐很久。不喜歡家裡來客人,也不喜歡走親訪友,成長的每個階段都隻有一到兩個知心朋友,極少參加多人的聚會和活動。

我的父母一方面覺得我是一個特别“省事兒”的孩子,基本不用怎麼管,肯定不會亂跑,也不會被陌生人拐走。但一方面又覺得我特别“沒出息”。有一次為了讓我去跟其他小朋友玩,甚至把我的書拿走,強推出門,跟我說:“不要天天在家裡窩着,以後出去連個交往都不會,一群孩子在那邊玩‘老鷹捉小雞’呢,你快去快去……”

小時候内向,長大了社恐!?其實,孩子内向也有潛在優勢

還有一段時間,不知道父親從哪裡聽說了一個鍛煉孩子外向的辦法,大學的時候經常帶我去各種飯局,然後逼我說敬酒詞。結果通常是我點頭笑笑,然後一聲不吭。

這麼多年,一直試圖改變我的父母始終沒有成功。我依然内向,喜歡獨處,卻也并沒有出現父母所憂慮的“受到排擠”,“找不到結婚對象”,“無法在社會上生存”這些情況。

如果你的孩子,他還不擅長社交,别強迫,讓他慢慢來,他有自己的節奏。面對内向的孩子,焦慮和擔心是最不需要的兩種情緒。父母最好的做法,就是:不要試圖改變孩子的性格,強迫孩子與他人交流。

小時候内向,長大了社恐!?其實,孩子内向也有潛在優勢

曾經看到一位家長為了讓孩子變得外向,規定孩子每天必須主動和20位陌生人打招呼,不完成不準回家,每天帶她去遊樂園,強硬地推進人群中。孩子變得越來越恐懼,甚至更加排斥和别人交流。過多的交際隻會損耗内向型孩子的精力,得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不要随意給孩子貼上“害羞”、“你真沒用”甚至“不懂禮貌”的标簽。如果一個内向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因為自己的性格問題,使父母感到憂慮和擔心,或者被父母有意無意地糾正。

那麼他就會對自己的性格自卑,不僅不會尋找自己這種性格的優勢,反而還會因為讓父母失望,痛恨自己為何是這樣的人。這種自卑會給他内心造成很多沖突甚至引發心理障礙。

最後想說

對孩子的内向性格

家長們要給予

足夠的肯定和支援

如果他喜歡獨處

喜歡看書

喜歡自己一個人玩

那就尊重他、接納他的行為

給他足夠的時間

去觀察社會

去積累能量

他會變成屬于自己最好的樣子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