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有個神奇的能力:父母都想讓孩子有,卻都不相信孩子能有

前幾天,朋友跟我打電話吐槽:“真是讓孩子氣死了,怎麼這麼不省心。什麼都要我催着、盯着,甚至吼着,最後磨夠了才去做。”

這孩子,我見過~ 幹什麼都要催個四五遍,不論做什麼,都拖拖拉拉的。寫作業好不容易進入狀态了,一看家長不注意,馬上就拿出手機準備玩遊戲......

朋友很苦惱,為了讓孩子學習,也嘗試了好多方法,可是收效甚微,孩子根本沒心思學習。比如用孩子喜歡的遙控飛機來獎勵他,起初還挺有幹勁,過了幾天就不幹了。家長把能用的招兒全用了,孩子到最後好像有了抗體一般,什麼都聽不進去了。

有個神奇的能力:父母都想讓孩子有,卻都不相信孩子能有

其實,想讓孩子養成主動做事的習慣,不是靠家長的催促,而是需要家長幫孩子找到内在的驅動力。驅動力顧名思義,主動來源于孩子的内部,是一種主動自發做事的行為。一旦這股力量被喚醒,孩子做事情更容易堅持。

自驅力會讓孩子變得主動,會從“讓我學”轉變到“我要學”的一種意願。自驅力是一種正向的力量,會讓孩子把一些外在的習慣内化成自己的責任。即便遇到挫折,也不會否定自己,而是勇敢地站起來,繼續向前。

正是因為自驅力有這樣的“魔力”,是以父母們都希望孩子們能夠成為自驅力型的娃,BUT~很多孩子卻是那種拖拉王、磨蹭怪~ 問題到底出在了哪兒?

有個神奇的能力:父母都想讓孩子有,卻都不相信孩子能有

孩子自驅力的缺失,

根源在于父母的“控制”

心理學專家李雪說:“正常發展的孩子,天然會對各種事情充滿好奇心。國文、數學、自然科學,其實都是孩子與生俱來想要探索的。”

也就是說,每個孩子天生就擁有内驅力。那麼,究竟是什麼影響了孩子的自驅力呢?這跟父母的教育方式息息相關。

很多家長還在受一些錯誤觀念的影響:“比如孩子要逼得緊一點,未來才能成才。還有孩子必須要聽我的,這樣才少走彎路。”

記得綜藝節目《少年說》有一期,初一女生塗思睿,喜歡用寫小說的方法來記錄生活的點滴。她從三年級開始到現在,一共寫了30多萬字。因為這個愛好,是以她的文科成績很優秀,理科成績卻不盡人意。塗爸爸知道後,很生氣,認為是寫小說耽誤了女兒的學習。

有個神奇的能力:父母都想讓孩子有,卻都不相信孩子能有

一次偶然的機會,塗爸爸又一次看到思睿的小說時,一怒之下當着把她的面,把這些年所有的小說都撕毀了。無論女兒哭的多麼撕心裂肺,塗爸爸依然不為所動,甚至還把女兒的課外書也用膠帶封起來了。

塗爸爸的行為,看似撕的是女兒的小說,實際上卻把女兒的向上的精神追求給扼殺了,在無形之中抑制了孩子自我發展的潛能。尤其是他的這種打壓和控制,會讓孩子更焦慮,甚至出現逆反的心理。

久而久之,孩子感受不到“說了算”的權力,慢慢地對其他事情的掌控能力也在減弱,讓他無法發展成一個獨立的個體。不管孩子的成長環境如何,内心的秩序總是混亂的。

有研究表明,掌控感偏低會讓孩子産生壓力,一遇到點挫折,就會變得不知所措,甚至還自暴自棄。是以,父母需要後退一步,不要試圖去操控孩子的生活,把選擇的機會給孩子。在教育孩子的路上,父母要做引路人,而不是孩子的老闆。

如果父母一味的參與和幹涉,會讓孩子更多抗拒。孩子一旦脫離父母的視線,有可能會走向失控的局面。在教育界中有這樣的一句話:一個沒有機會進行自我掌控的孩子,不可能學會自我控制。

有個神奇的能力:父母都想讓孩子有,卻都不相信孩子能有

孩子如果學不會自我控制,做什麼事情都會沒興趣,甚至越來越被動,對學習更是畏懼。這種失控的感覺,讓孩子産生更大的壓力,更難發現内心的熱愛,對培養孩子的自驅力也是一種束縛。

孩子擁有自驅力

究竟有多厲害

自驅力的燃料:價值感

回想一下,做什麼樣的事情會讓我們感到激情澎湃,充滿幹勁兒,重複做了很多都不知疲倦?

一定是我們自己特别想做的,并且靠自己的努力能夠做得很好的事情。這類事情做完後,不用任何外部獎勵,大腦就會自動瘋狂分泌多巴胺,讓我們感到自己簡直就是世界之王:我看到,我來了,我征服——我好有價值!

有個神奇的能力:父母都想讓孩子有,卻都不相信孩子能有

我們會為了追求這樣的價值感,願意把一件事不停地深入地不斷做下去,就算是中途遇到困難,也隻會讓人感覺更加有趣,因為我們知道,這件事一旦完成,我們就會被巨大的幸福擊中,那感覺實在是美妙到難以言喻,讓人欲罷不能。

可惜的是,現如今的孩子,經常在學習中無法感受到自己的價值,因為他們感受的過程往往和上面恰恰相反:我被提醒着看到,我被催促着來了,我被逼迫着做完……這個狀态就根本不像個征戰四方的王者,而是一個被驅趕着搬磚的奴隸,就算最後搬出來一座雄偉的金字塔,他也不會有太多成就感。

因為那不是他選擇做的,不是他想要做的,很大程度也不是靠他自己做好的。他甚至在做事的過程中都不太能感受到自己的參與和存在,又如何發展出自我驅動的能力?

很多父母總是唯結果論,沉迷速成,隻求趕緊看到孩子的學習成果,譬如熟練掌握加減乘除,或者彈好了某首名曲,就覺得一切圓滿成功,卻忽略了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過于被動,沒機會感受自我價值,缺乏大腦的獎賞體驗,進而對學習産生的厭煩感和無力感,是為今後的學習道路挖下了一個多大的坑。

自驅力的毀滅者:長期壓力

壓力這個東西非常微妙,偶爾一點是有助于自驅力的,但是持續不斷的壓力卻絕對可以摧毀自驅力,而且是在實體上徹底摧毀,無法恢複的那一種。

因為自驅力的來源人類大腦裡掌控理性思考決策的那一部分——前額皮質。如果前額皮質受損嚴重,自驅力的物質基礎也就不複存在了。

而導緻前額皮質受損的正是壓力所帶來的荷爾蒙,叫做皮質醇激素。這個激素水準偶爾有些起伏不要緊,但它如果長時間濃度居高不下,就會殺死掌管記憶的海馬體細胞,還會抑制前額皮質的生長發育。

有個神奇的能力:父母都想讓孩子有,卻都不相信孩子能有

說白了,如果孩子長期處于壓力之中,他的記憶力會變差,理性的決策能力就會下降,會一直顯得幼稚不成熟沒長進,整個人更不受理性控制,一言不合情緒上頭,特别容易出現沖動易怒或者畏縮逃避的應激反應。

是以我們會發現,一旦我們當父母的對孩子動怒,說話音調拔高,語氣開始指責攻擊,孩子感受到壓力,就頓時變得不講理不懂事,一時之間什麼人話都不會說了,以前很擅長做的事情也忘光光了,這也是為什麼孩子越被家長陪着,作業越是難以做完作業的原因,被一直盯着挑剔的壓力實在太大了啊。

是以訓孩子這種事真的要慎重,偶爾來一次當然也不要緊,怕的是形成習慣,除了訓沒别的方法,讓孩子處于一種長期的壓力當中,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孩子壓力越大越沒自驅力,越沒自驅力越不讓父母放心,父母越焦慮就越給孩子更多壓力……

自驅力的訓練場:自由和信任

雖然自驅力那麼容易被破壞,要生長卻也并非很難,隻不過它需要一個非常寬容的環境,寬容到可以容納下很多的過錯,才能讓孩子在日常的天人交戰當中不斷地感受到自我的存在,進而獲得自我價值帶來的充分獎賞。

有個神奇的能力:父母都想讓孩子有,卻都不相信孩子能有

我相信沒有一個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主動自覺的去努力學習,作業考試什麼的都自己搞定,不用父母在旁邊盯着看着催促着逼迫着,踹一腳動一動。陪作業訓孩子什麼的,不光孩子受傷,我們當父母的自己也覺得内傷。

可是我們反過來想想,既然想讓孩子學會駕駛自己這輛車,我們真的有把方向盤和油門刹車交到他們的手中,讓他們自己可以去感受去練習了嘛?還是一邊不放心地死死控制他們的手腳,一邊抱怨他們太笨太不努力,什麼都做不好?

你知道嗎

自驅力啊,真的是種很玄的東西

如果你相信孩子可以有,他就一定會有;

如果你不相信孩子有,他就一定沒有。

你是如何激發孩子的自驅力的?

歡迎給我們的評論區留言

和我們講講你的妙招吧~

END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