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全球新冠确診破5億:病毒演化變異将決定新冠大流行走向

中原標準時間4月13日,根據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的實時統計,全球新冠确診病例數超過5億,超610萬人不幸病亡。

3月30日,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公布了更新後的《新冠病毒戰略防範和應對計劃》。 “這是我們針對新冠病毒的第三個戰略計劃,可能也應該是我們的最後一個。” 他說。

新冠全球大流行第三年,譚德塞為疫情可能的演變列出了三種情況。

他表示,最有可能的情況是,雖然病毒繼續變異,但随着接種疫苗和感染獲得的免疫力增強,它引起的疾病的嚴重程度會逐漸降低。 在免疫力降低時,感染病例和死亡病例可能會出現周期性的激增,這可能需要對高風險人群進行定期的強化接種。

在最好的情況下,我們可能會看到不那麼嚴重的病毒變異出現,而不需要加強針或新配方的疫苗。

但譚德塞也警告說,在最糟糕的情況下,一種緻病性更強、傳播性更高的變異可能遲早會出現。面對這種新的威脅,人們對重症和死亡的保護,即先前接種疫苗或感染所獲得的保護力“将迅速減弱”。

4月11日,世衛組織将奧密克戎變異株的新子變體BA.4和BA.5列入了監測名單。3月30日,世衛還表示,一種被稱為XE的重組毒株在英國發現,該毒株比目前全球占主導的奧密克戎BA.2型有10%的增長優勢。

無論哪種情況,決定新冠大流行未來走向最重要的因素都是新冠病毒本身的演化和變異。在奧密克戎變異株帶來的最新一波全球大流行後,新冠病毒的下一個變異是什麼?是否會增加傳染性、對疫苗和自然感染的免疫逃避能力以及是否有更強的緻病性?

對于這些重要的問題,即使最有經驗的科學家也無法給出準确的預測,唯一确定的是:病毒将繼續演化。我們所能做的,隻有總結過去兩年多已經發生的病毒演化軌迹對我們的啟示,為下一次必将到來的新變異盡可能做好準備。

全球新冠确診破5億:病毒演化變異将決定新冠大流行走向

病毒演化改變大流行

2021年初全球确診病例突破1億時,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的報道就指出,新冠病毒突變是影響疫情發展最重要也是最不确定的因素。

所有病毒都會發生突變。新冠病毒有3萬個堿基(基因長度基本機關),它的每個主要變異株都是獨立進化的,而不是彼此共同進化。是以,基本上我們無法預測下一個毒株會以何種方式突變,其傳染性和緻病性是強還是弱。

在2020年的大部分時間裡,導緻此次新冠大流行的新冠病毒株(SARS-CoV-2)以平均每月兩次的穩定速度累積突變,但大部分突變沒有造成實質性影響。

然而,另一些突變則帶來了疫情的重大變化,帶有這些突變的毒株被世界衛生組織歸類為值得關切變異株(VOC)。目前VOC類别包括了最早在英國發現的阿爾法變異株、在南非發現的貝塔變異株、在巴西發現的伽馬變異株、在印度發現的德爾塔變異株以及2021年11月在非洲發現的奧密克戎變異株。

其中德爾塔和奧密克戎變異株都引發了全球新冠大流行軌迹的重大改變。 目前,奧密克戎的子變體BA.2占據全球新冠病毒的主導地位,占了全部基因測序的94%。

相比較最初的病毒,德爾塔和奧密克戎變異株的傳播能力都大幅提升,對于疫苗保護的逃避能力也都有所提升。可以說,奧密克戎子變體BA.2與2020年最初的病毒株已經有了極大的不同。

然而,新冠病毒演化和變異的腳步并沒有就此停止。

4月11日,世衛組織将奧密克戎變異株的新子變體BA.4和BA.5列入了監測名單。3月30日,世衛還表示,一種被稱為XE的重組毒株在英國發現,該毒株比目前全球占主導的奧密克戎BA.2型有10%的增長優勢。

病毒變異最令人關注的是:是否會增加傳染性、逃避疫苗和自然感染的免疫保護以及是否有更強的緻病性三個方面。

香港大學醫學院病毒學專家金冬雁向澎湃新聞指出,總體來看,新冠病毒的演化會像其他已知的冠狀病毒一樣,緻病性減弱,但同時傳播力會增加,使其更有傳播優勢。

“傳播力也不會無限地增加,而是有上限。未來的演化和變異最終會趨于穩定。”金冬雁說。

全球新冠确診破5億:病毒演化變異将決定新冠大流行走向

新冠病毒主要變異株感染性和逃逸免疫性(左下角黑點為2020年原始毒株)

下一個變異是什麼?

奧密克戎的出現改變了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防疫認知,現有疫苗防範感染的有效性大幅降低。在面對一個有超強感染力而緻病性相對較低的病毒,防止重症死亡、防止住院、避免醫療擠兌成為防疫主要目的。

新冠病毒下一個占據主導地位的變異毒株會是怎樣的?

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的免疫學家丹尼·奧爾特曼(Danny Altmann)告訴澎湃新聞,“假使要說我們在過去2年中從新冠病毒的研究中學到了一件事,那就是‘永遠不要說不’——也就是說,任何事情都可能發生。”

“想想看,我們曾認為它不會在人與人之間傳播,認為它不會通過空氣傳播,再到認為它是一種中度傳染性的下呼吸道病毒。現在,我們将BA.2子變體視為有史以來最具傳染性的病原體之一,它可以很容易感染上呼吸道。”奧爾特曼說。

對于新冠病毒演化的預測,《紐約時報》今年3月底刊發的一篇由三位病毒演化專家聯合撰寫的文章中指出,雖然新冠病毒的傳染性還可增長多少是個懸而未決的問題,但傳染性不會無限增長。雖然我們不知道這種冠狀病毒何時會達到傳染性穩定期,但穩定期終将會出現。

專家指出,現在人們已認證接種疫苗或感染獲得了抗體,抗體可以阻止感染,是以那些可繞過抗體的變異株将具有越來越大的成長優勢。

奧密克戎變異株就是如此。奧密克戎有超過50個突變,比之前的任何變體都更具免疫逃逸性,它降低了抗體識别它的能力。有研究指出,到2021年底,當奧密克戎成為全球主導毒株時,第三劑疫苗的保護作用隻剩下75%。這使得變異株可引發新一波感染浪潮。

上述文章指出,新冠病毒可以感染接種過疫苗的人群或此前感染過新冠的人群,雖然它演化出這種能力并不應該令人驚訝,但奧密克戎變異株是如何演化出這種能力的,卻令人驚訝。

因為演化通常以漸進方式進行,新的成功變異往往從最近的成功變異中衍生出來。這就是為什麼六個月前,許多科學家都認為下一個變異株将從當時占主導地位的德爾塔變異株衍生出來。

然而,新冠病毒的演化違背了科學家們的預期——奧密克戎變異株出現了,這個變異株有大量新的突變,從演化角度來看,其祖先也不是德爾塔,而是完全單獨的一個新變異株。

“奧密克戎本身是怎麼出現的,至今仍然是一個迷。” 香港大學醫學院病毒學專家金冬雁告訴澎湃新聞。

從病毒演化角度來看,奧密克戎和此前的變異株都沒有關聯,雖然奧密克戎變異株的巨大演化躍進究竟是怎樣實作的目前還不清楚,但金冬雁表示,許多科學家的猜測是,奧密克戎變異株也許是在那些不能很好地抵抗病毒的人身上出現的,病毒長期在他們身上不能得到完全清除而得到了産生變異的時間。

下一個值得關注的變異株是否會具有更多類似奧密克戎那樣的全新特征,還是具有更典型的漸進變化,目前尚不可知,但可以确信的是,新冠病毒将繼續演化,以逃避免疫。

新冠病毒會越來越弱嗎?

最後也是最值得關注的是,随着新冠病毒的不斷變異,病毒的緻病性會越來越弱嗎?

奧爾特曼告訴澎湃新聞,大多數病毒學家并不是“越來越弱”觀點的強烈支援者,并且認為這在某種程度上隻是一些政策制定者一廂情願的想法。

“對于普通感冒冠狀病毒,這個(減弱)的過程跨越了數百年時間。在某種程度上,我們被奧密克戎恰好比德爾塔溫和一些所愚弄,但奧密克戎并不是從德爾塔進化而來的,而是發生在非洲的一些慢性感染者中的偶然事件。這提醒我們,我們不知道目前全球數千萬感染者中出現的其他突變是怎樣的。”他說道。

病毒的緻病性是否會變得更強,這是最難預測的。《紐約時報》的文章認為,雖然演化選擇傳染性高的病毒,而它是否會讓其導緻的疾病變得更嚴重或更輕則主要取決于運氣。

“但我們的确知道,免疫将降低疾病的嚴重程度,即使并不能完全阻止病毒感染和傳播,而且在許多國家,通過接種疫苗和先前感染獲得的免疫力幫助減弱了奧密克戎變異株引發的感染浪潮。更新或改進的疫苗,以及其他減緩傳播的措施仍是我們應對不确定的病毒演化未來的最佳政策。”文章說。

世衛組織也指出,無論未來病毒向哪種方向演化變異,關鍵的應對之道還是在于疫苗,并確定它們送達最容易感染嚴重疾病的人手中。 假使出現最糟糕的情況——一種毒性更強、傳播性更高的變異株,則需要大幅改變目前的疫苗。

“我認為過去兩年多在某些方面,我們不得不學習了大量知識:免疫學、病毒學、疫苗學、公共衛生學。然而,我對我們學習到教訓後下次會做得更好的信心卻很低。我對大流行的預測是,我們要花2到5年時間,希望有越來越好的疫苗免疫力,減少易感人群,進而減少病例。這将是一場漫長而緩慢的消耗戰。”奧爾特曼說。

對于未來一定會出現的新冠病毒新變異株,我們做好準備了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