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0種發生在長骨的偏心性膨脹性病變

你了解多少發生在長骨的偏心性膨脹性病變。

骨巨細胞瘤

起源于骨骼的非成骨性結締組織,惡性良性腫瘤的主要組成成分類似破骨細胞。惡性良性腫瘤多見于15~30歲的青壯年期,大多在骨骺愈合後,好發于股骨遠端、胫骨近端及桡骨遠端。早期僅有局部間歇性疼痛。常因惡性良性腫瘤的發展,造成局部腫脹、壓痛或鄰近關節活動限制等。較大的惡性良性腫瘤,可有局部皮膚溫度增高、靜脈曲張、壓痛等症狀。

影像表現:

1、巨細胞瘤雖開始于幹骺端近骺闆處,但幾乎均越過骺闆向關節方向生長,且以此為主,可直達關節軟骨下為止。

2、惡性良性腫瘤大都局限于骨端和幹骺端的松質骨内,并多向骨胳原來凸出的部分生長,使病區膨脹擴大,呈橫向發展。其輪廓常呈分,葉狀,皮質雖變薄,但尚完整。其周圍無骨膜反應亦無瘤組織腫塊。無惡性良性腫瘤基質鈣化。

3、惡性良性腫瘤呈一與正常骨分界明顯的密度減低區,其中可見類似多房間隔的殘留骨小梁,明顯時可呈“肥皂泡樣”改變。

4、在發病早期或進展期,其邊緣可較模糊,中間如無似間隔的骨小梁,則診斷較困難,一般多根據病變部位而拟診。

5、病變晚期,惡性良性腫瘤過度膨脹可使骨皮質破裂,且可侵入附近軟組織中。

MRI:

T1多呈均勻低信号,出血可呈明顯高信号;T2呈混雜信号,低、中等或高信号混雜,瘤組織呈相對高信号;明顯強化。含鐵血黃素沉着、“亮斑”的出現對骨巨的診斷有一定意義。

讀片要點:

1、多見于15~30歲的青壯年期,大多在骨骺愈合後。

2、鄰關節面生長,易向骨突部位發展。

3、長徑與骨幹垂直。

4、邊緣多無高密度硬化或更模糊。

5、骨性間隔較細。

6、幾乎沒有骨膜反應和鈣化,無成骨現象。

10種發生在長骨的偏心性膨脹性病變
10種發生在長骨的偏心性膨脹性病變

動脈瘤樣骨囊腫

好發于30歲以下青年人;部位以長骨幹骺端、骨盆、脊柱多見;臨床多以局部腫脹、疼痛就診;多有外傷史。病理上多位于骨松質、髓腔中央,少數位于皮質及骨膜;充滿深紅色、棕紅色不凝固血液;單房或多房,有纖維骨性間隔。

發病機制:

1、溶骨期:靜脈受阻,骨内壓增高,鄰骨吸收。

2、膨脹期:囊内壓更高,骨缺損更大,穿破骨皮質并掀起骨膜。

3、穩定期:囊内壓穩定,血腔被纖維分隔,互相溝通。

4、愈合期:囊内鈣骨化,囊壁增厚,形成緻密骨塊。

影像表現:

偏心、吹出樣膨脹性、多房或單房溶骨改變,皮質受壓變薄,邊界清楚伴硬化。MRI 囊液呈長T1長T2信号,纖維骨性間隔T1T2均為低信号;病竈内有液液平面(T1上低下高,T2上高下低),較具特征性。

讀片要點:

1、10~20歲多見,長骨以幹骺端多見。

2、長徑與骨幹平行。

3、很少累及關節面。

4、膨脹一般較明顯,呈“吹出氣球樣”,膨脹明顯可見骨膜反應,囊間隔可有鈣化。

5、邊緣光整伴硬化。

6、多有外傷史。

10種發生在長骨的偏心性膨脹性病變
10種發生在長骨的偏心性膨脹性病變

成軟骨細胞瘤

多位于骨骺區(骺闆軟骨閉合前的骨骺部);1/3的病例發病于胫骨,其它為股骨上下端、腓骨、尺桡骨遠端等;10~20歲(60~80%),5歲以下及60以上者少見。

病理:

早期:軟骨細胞為圓形或多角形,細胞緊密排列,核大,壞死後可出現巨細胞。

中期:鈣化、變性和壞死增多。

晚期:壞死區域由結締組織取代,有類骨甚至骨性間形成,鈣化骨化明顯增多。典型的呈窗格樣鈣化。

影像表現:

典型表現為長骨骨骺的偏心性溶骨破壞區,分葉狀、邊界清楚,周圍有一薄的硬化環,内有鈣化斑點。

MRI:

T1W 呈低信号,T2W呈大多為混雜高信号,軟骨樣基質為較高信号,鈣化為低信号,出血囊變為高信号,高信号被低信号間隔分隔。窗格樣鈣化、葡萄狀T2高信号對成軟骨細胞瘤有提示意義。

讀片要點:

1、10~20歲(60~80%),5歲以下及60歲以上者少見。

2、局限于骨骺或骺闆。

3、多有完整或不完整薄層高密度硬化。

4、無粗厚骨嵴。

5、輕度膨脹、病竈較小。

10種發生在長骨的偏心性膨脹性病變
10種發生在長骨的偏心性膨脹性病變

軟骨黏液樣纖維瘤

起源于軟骨結締組織,主要由粘液樣軟骨組成。多在10~30歲之間發病,5 歲以下,60歲以上較少發病。好發于下肢,尤以胫骨上段最為多見,其次為股骨下端、腓骨下端、跟骨、肱骨及髂骨。

臨床症狀主要表現為間歇性疼痛,病程數月至數年不等。少數患者無症狀者因體檢或外傷後偶然發現。病理上惡性良性腫瘤為圓形、卵圓形或分葉狀,表面光滑或有圓凸狀隆起。組織結構上主要由軟骨樣、粘液樣、和纖維組織三種成分,各種成分多少不定。

影像表現:

長骨幹骺端(距離骨骺線2cm左右)偏心囊狀破壞,長軸與骨長軸一緻,邊緣清晰;髓腔側常有硬化緣,囊壁可有骨嵴深入囊内,外側骨皮質膨脹變薄呈波浪狀,惡性良性腫瘤内鈣化少見。MRI上惡性良性腫瘤信号因惡性良性腫瘤成分差異而表現各異,但多表現為長T1長T2異常信号,軟骨、黏液和陳舊血液呈高信号,增強後有明顯強化。

讀片要點:

1、多在10~30歲之間發病,5歲以下,60歲以上較少發病。

2、長骨幹骺端(距離骨骺線2cm左右)。

3、長軸與骨長軸一緻。

4、髓腔側常有硬化緣,外側骨皮質膨脹變薄呈波浪狀。

10種發生在長骨的偏心性膨脹性病變

非骨化性纖維瘤

是一種由骨髓腔結締組織發生的良性惡性良性腫瘤,無成骨趨向,故又稱為"非骨化性"。當骨骼發育趨于成熟時,可能自行消失。一般均為單發, 偶有多發。

本病好發于8~20歲青少年,其中以股骨遠側幹骺端發病率最高(29%),其次為胫骨近端,腓骨兩端。早期一般無任何症狀,多在外傷後發現。少數表現為局部疼痛。病理上,惡性良性腫瘤為堅韌緻密的纖維組織構成,并為骨殼所包繞。鏡下惡性良性腫瘤由結締組織細胞、多核巨細胞、泡沫細胞組成。病竈内無成骨,周圍的骨組織有反應性增生。

影像表現:

影像學上根據其X線表現可分為皮質型和髓質型兩種。皮質型主要表現為病竈偏于骨幹的一側,位于皮質内或皮質下方,呈單房或多房狀、圓形、卵圓形或分葉狀透光區伴粗大骨嵴。

病竈長軸多平行于骨幹,向骨内發展可突入髓腔,其周圍有緻密囊殼或硬化帶環繞。無骨化。髓腔型表現為病竈位于長骨中心,呈單囊狀或多囊狀透亮區,密度較均勻有硬化邊,多囊者有不規則的骨性間隙或骨嵴,局部骨皮質變薄。

MRI惡性良性腫瘤成分為膠原纖維、含鐵血黃素等,T2呈低信号;如含有大量組織細胞,T2呈高信号;增強後強化明顯。MRI惡性良性腫瘤成分為膠原纖維、含鐵血黃素等,T2呈低信号;如含有大量組織細胞,T2呈高信号;增強後強化明顯。若 T1、T2均為低信号,有一定特征性,反映病竈内部成熟纖維組織。

非骨化性纖維瘤與纖維性骨皮質缺損關系密切,大多學者認為是同一病不同期,即14歲前為纖維性骨皮質缺損,14歲後,而不自行消失,發展為非骨化性纖維瘤,或者骨化性纖維瘤。二者有相同的好發部位和相似的組織學表現。

是以我們也認為,纖維性皮質缺損常為雙側對稱性發生,一般于14歲前自行消失;如不消失,則可發展為非骨化性纖維瘤。同時,纖維性皮質缺損多見于4~8歲兒童,有家族傾向,多于2~4年内自行消失,常多發對稱性出現,呈囊狀或片狀骨質缺損區,無膨脹侵入髓腔改變。

讀片要點:

1、好發于8~20歲青少年。

2、幹骺端偏骨幹側。

3、輕度膨脹多房病變。

4、直徑大于2cm,長軸與骨幹一緻。

5、無骨化,骨嵴粗大。

10種發生在長骨的偏心性膨脹性病變
10種發生在長骨的偏心性膨脹性病變

成骨細胞瘤

長骨中好發股骨、胫骨的幹骺端;多見于30歲以下;多為隐痛,服水楊酸類藥物不能緩解。病理由血供豐富的結締組織基質及其中大量成骨細胞及巨細胞構成。

影像表現:

在長骨為髓腔内沿骨幹長軸走向的長橢圓形地圖樣骨質破壞,内由斑點狀、條索狀骨化或鈣化;邊緣清楚,有硬化邊;偏心性生長占46%。MRI骨樣組織T1為低信号、T2為高信号;病竈内鈣化或骨化在各序列均為低信号;周圍可見反應性充血水腫;增強骨樣組織強化明顯,鈣化、骨化、囊變、出血區無強化。

讀片要點:(皮質型)

1、80%為30歲以下。

2、好發幹骺端,可向骨幹、骨端發展。

3、邊緣骨硬化明顯。

4、膨脹較輕。

5、斑點狀、索條狀鈣化或骨化。

10種發生在長骨的偏心性膨脹性病變
10種發生在長骨的偏心性膨脹性病變

骨血管瘤

可發生于任何年齡,以中年人居多;部位以椎骨和顱面骨多見,長骨也有發生。病理上海綿狀血管瘤多由大的薄壁血管及血窦構成,常見于顱骨、脊椎;毛細血管型由極度擴張的細小毛細血管構成,多見于扁骨及長骨幹骺端;瘤内常有出血形成血凝塊或囊腔,也可有機化血栓和靜脈石形成。

影像表現:

發生于長骨多為蜂窩狀或囊狀膨脹性骨破壞,呈皂泡狀、網狀,可呈“枯枝狀”較有特征性。MRI具有特征性,表現為條紋狀短T1長T2信号,液化壞死呈長T1長T2信号。

讀片要點:

1、多見于成年人,病竈常位于骨端。

2、長骨病竈呈皂泡狀、網狀,呈“枯枝狀”有一定特征性。

3、多有皮質膨脹和硬化邊,囊内骨脊較多。

4、MRI具有特征性,表現為條紋狀短T1長T2信号。

10種發生在長骨的偏心性膨脹性病變

韌帶樣纖維瘤

是一種極為罕見的良性惡性良性腫瘤。生長緩慢,分化良好。發病年齡多在30歲以下,無性别差異。好發部位以下颌骨多見,其次為股骨和骨盆。長骨的韌帶樣纖維瘤多發生于幹骺端。臨床表現主要為為疼痛和腫脹。少數為病理性骨折後發現。病理上硬性纖維瘤為灰色、黃白色,呈硬橡皮樣韌硬,瘤内有時可見囊變。鏡下惡性良性腫瘤由豐富的成纖維細胞及大量的膠原纖維組成。

影像表現:

硬性纖維瘤主要表現為溶骨性骨質破壞,邊緣清晰可見硬化環,骨皮質膨脹變薄,無骨膜反應。有時骨質破壞區内殘存骨小梁而呈肥皂泡樣改變。發生于長骨者多位于幹骺端,表現為中心性骨質缺損,并沿骨的長軸分布,骨皮質變薄,周圍可見硬化帶。

讀片要點:

1、多在30歲以下,多發生于幹骺端向骨幹延伸。

2、可見硬化環。

3、沿骨的長軸分布。

4、骨嵴較粗大。

5、MRIT1、T2呈中等或偏低信号,信号較均勻,強化不明顯。

10種發生在長骨的偏心性膨脹性病變

甲狀旁腺機能亢進之棕色瘤

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稱甲旁亢,是由于甲狀旁腺分泌過多的甲狀旁腺素,引起鈣、磷代謝失常的疾病,具有多種臨床,但僅有部分病人發生骨骼改變生化檢查可見血清鈣增高,血清磷下降,堿性磷酸酶增高原因為甲狀旁腺腺瘤或癌,甲狀旁腺增生骨骼改變包括:骨質疏松,骨外膜下骨皮質吸收,局限骨質破壞等。

影像表現:(棕色瘤)

局限性囊狀骨破壞,表現為大小不一、單個或多發的囊狀透光區,與周圍骨質邊界清楚,較大者可向外膨脹,有時可呈多房皂泡樣改變,類似巨細胞瘤,多見于長骨和下颌骨。這種單房或多房樣的囊狀破壞臨床又稱為棕色瘤,于手術切除腺瘤後,可在短期内修複。較大的棕色瘤常伴發病理骨折。

讀片要點:

1、好發任何年齡,女性多見。

2、好發骨盆、長骨、颌骨。

3、長骨可變形,骨端不增寬,可伴骨折。

4、生化檢查可見血清鈣增高,血清磷下降,堿性磷酸酶增高。

10種發生在長骨的偏心性膨脹性病變

骨良性纖維組織細胞瘤

骨良性纖維組織細胞瘤(benign fibroushistiocytoma,BFH)是原發于骨的間葉惡性良性腫瘤,屬于世界衛生組織(WHO)分類中組織細胞源性惡性良性腫瘤。纖維組織細胞瘤常見于軟組織中,極少數起源于骨中,但兩者具有相同的組織學表現。良性纖維組織細胞瘤具有纖維母細胞與組織細胞分化特點,與骨幹骺端非骨化性纖維瘤在組織學上相似,但是具有不同的臨床和放射學特點。

臨床特征:

發生于成人,男女發病率無明顯差别。全身骨骼均可發生,但以四肢長骨居多,尤以股骨、胫骨多見。發生于幹骺端多見。其餘報道發生于長骨骨幹、骨盆、肋骨、指(趾)骨、頸椎及上颌骨。臨床表現通常以局部疼痛為主,有時可并發病理性骨折。本病具有局部侵襲性,手 術刮除後可局部複發,出現進展性骨破壞,但不轉移。

影像表現:

病變均為溶骨性,邊界光滑,多數有硬化緣,内部可見粗糙骨小梁。在長骨,可起源于骨幹及幹骺端,後者累及骨骺多見。初期,病變位于骨髓腔内,偏心性生長,随病變進展,骨皮質受侵變薄,可出現病理性骨折。

臨床及影像特征:(關于骨良性纖維組織細胞瘤圖檔分析,見上圖)

1、年齡及病史:女性,32歲,右膝關節疼痛一年。

2、病變的部位:右側股骨内髁及幹骺端。

3、病變的數目:單發,偏心性。

4、骨破壞的類型:地圖樣破壞,無明顯膨脹性,其内未見骨嵴。

5、病變的邊緣:邊界清楚,可見硬化帶。

6、病變基質的類型(惡性良性腫瘤組織的成分):腫塊内未見骨性及軟骨性鈣化。

7、骨皮質改變未見破壞。

8、骨膜反應:未見明顯骨膜反應。

9、軟組織腫塊:未見。

10種發生在長骨的偏心性膨脹性病變

本病主要應與以下兩病鑒别:

1、骨巨細胞瘤

多呈膨脹性、偏心性骨質破壞,多房性骨破壞,骨皮質變薄,無骨硬化與骨膜反應,發生于膝關節周圍,多累及骨端,血管造影多數有輕度至中度血運增加,均與良性纖維組織細胞瘤不同;組織學主要為纖維黃色組織,呈旋渦狀,可見多核巨細胞及泡沫細胞,巨細胞較大且核數較多;而BFH梭形細胞和多核巨細胞體積較小,分布較稀疏,核數較少,泡沫細胞較多本組病例均發生于骨端,呈邊界清楚的膨脹性溶骨性破壞術前誤診為骨巨細胞瘤,确診須依靠病理。

2、非骨化性纖維瘤

(1)發病年齡:非骨化性纖維瘤以10~20歲以下青少年多見,BFH發病年齡更大些。

(2)部位:非骨化性纖維瘤發生于長骨幹骺端或骨幹皮質,多數位于膝關節周圍,呈偏心性、骨皮質稍膨脹變薄,但靠近髓腔側硬化環均勻,不增厚,破壞區内有較多細小分隔,透過度較高;而骨BFH發病部位多見于長骨骨幹、幹骺端及骨骺、骨盆、肋骨,亦見于鎖骨、頸椎椎體【良性纖維組織細胞瘤好發于髂骨和肋骨(該處從不發生非骨化性纖維瘤),也可見于長骨幹,多位于骨幹中央,偶見于骨骺端】。

(3)臨床:非骨化性纖維瘤常為多發,臨床症狀不明顯,無疼痛,發生病理骨折後出現疼痛,有自愈傾向;而BFH疼痛明顯,手術刮除後有複發傾向。

(4)組織學:二者組織學表現相似,但BFH泡沫細胞相對多些。幹骺端纖維性缺損發生于小兒,且成年能自愈,無臨床症狀,發生于幹骺端皮質内,病變範圍小,屬瘤樣病變;若病變範圍較大,累及髓腔并形成腫塊,即為非骨化性纖維瘤。

3、骨惡性纖維組織細胞瘤

多呈溶骨性骨質破壞,偏心性生長,邊界不清,無殘留骨嵴和硬化邊,皮質常中斷缺損,侵犯周圍軟組織;細胞有明顯的多形性、異型性和病理性核分裂像,容易鑒别。骨良性纖維組織細胞瘤預後不佳,切除後容易複發,極少數不典型病例發生肺轉移。正确診斷此病,有助于臨床治療,擴大切除範圍,根治此病。

來源丨新鄉醫學影像

【版權聲明】本平台屬公益學習平台,轉載系出于傳遞更多學習資訊之目的,且已标明作者和出處,如不希望被傳播的老師可與我們聯系删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