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抑郁:恨不了别人,就恨自己!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抑郁:恨不了别人,就恨自己!

導讀

一個人如果長期不理會自己的心聲,對自己的真實感覺、感受不管不問,置之不理,甚至打壓自己真實的情感,為了外界的認可,不惜犧牲自己的心理感受,逼自己堅強、死磕自己,長此以往,人的心門就會關閉,心就會封死,真實的感覺、感受不再流動。

01

看看你的感覺系統有沒有被封殺

人的大腦分為左右半腦,左腦負責理性和理智,右腦負責感性和感覺。

人的健康狀态是一個左右腦平衡的狀态。但常見的情況是,人在成長經曆中由于種種原因,往往左腦過強,右腦受到打壓,即接受的大道理多于真實情感的表達。

例如,人從小就被教育有些感覺是不允許表達出來的,比如膽怯,有些孩子甚至是不允許哭的。這導緻人的感覺系統從小就受到打壓。這種壓抑自己真實感覺的傾向繼續延續,直到成年,甚至更趨于強化。

人們為了避免受傷害,甚至會形成故意屏蔽自己感覺系統的習慣。

感覺系統受到封殺後,會出現哪些結果呢?

第一:感覺系統-情商受到影響。情商,是和“情”相關的,人的感覺系統靈敏,就能有“用心”而不隻是“用腦”與人交往的能力,由“心”而發的情感會讓人更舒服。感覺系統不太靈敏時,和人交往就顯得呆闆、不帶感情等。

第二:情緒的應激性大。因為原先的情緒是被壓抑的,沒有得到有效處理,便容易受刺激而爆發。

第三:找感覺難。你問一個人:“你有什麼感覺?”他/她會回答“沒感覺”或“我也不知道”等等。

第四,靈感和直覺能力被削弱。

故意屏蔽自己感覺系統的習慣,也會逐漸讓我們開始忽視内心的聲音、否定内在的真實,拒絕認識與面對自己。

一個人如果長期不理會自己的心聲,對自己的真實感覺、感受不管不問,置之不理,甚至打壓自己真實的情感,為了外界的認可,不惜犧牲自己的心理感受,逼自己堅強、死磕自己,長此以往,人的心門就會關閉,心就會封死,真實的感覺、感受不再流動。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抑郁:恨不了别人,就恨自己!

02

你的感覺造就你的人生

人的心理主要由兩部分内容構成:一是感覺,二是思維。感覺相比思維,更為底層和基本,這一點可以從進化心理中看到,感覺在動物身上就已經産生,而思維是一種後來出現的能力,思維存在的作用是對感覺做“合理化”的說明。

每個人都活在自己的感覺裡,是自己的感覺決定了自己的解讀(思維),進而造就自己的人生經曆。

例如,一個人想起另外一個人就滿是怒氣、憤怒(感覺),大腦就會産生出無數的想法(思維)來支援自己的憤怒,比如想要報複、想要把這個人怎麼怎麼樣,等等。

而在現實的層面,就會造成和另外一個人關系緊張或是貌合神離。是以,有效的心理工作是要改變人的感覺,深入到人的感覺裡做工作。隻有感覺層面的有效改變,人才能發生大的變化。

03

痛苦源于無意識

在封鎖自己的感覺系統、關閉心門的背後其實還隐藏着我們未曾覺察到的無意識模式。讓我們感到痛苦的模式又會反過來刺激“感覺系統”的更新,讓我們誤以為身體與生理的“痛苦”是真實的。

所謂“模式”,是讓人總是做出同樣或是類似的心理反應。模式讓人無意識、渾然不知地重複着同一種生活,深受其害而跳不出來。在強迫性重複中,人處在一種被迫的受害者地位,失去了主動權。

這種因模式造成的反應,又會進一步回報給感覺系統,讓我們感到“痛苦”,進而驅使我們做出逃避“痛苦”的行為。

如果我們沒有保持覺察的習慣或能力,便容易被模式驅使,陷入痛苦的感覺。當人陷入生理因素産生的某種錯覺中,也就認同并信任自己的感覺。

人的意識程度其實就像是人的心燈的亮度(度數/瓦數),心燈越亮,度數就越高,看到的面積、次元就越大,讓人痛苦的東西存在的空間和餘地就越少。

心燈的度數如果不高,或是若明若暗,那人就容易被黑暗所遮蔽,總是莫名其妙地痛苦。

而跳出痛苦的捷徑是提升自己的意識、覺知、覺察的程度,唯有在覺知、覺察中才能讓模式冰消雪釋、同時也中斷了“模式-痛苦感覺”的循環回路。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抑郁:恨不了别人,就恨自己!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患上抑郁症?

那些不會捍衛自己的人,是如何一步步失去自己主權的?

那些總被當軟柿子的人,又是如何走入,自毀和傷害别人的極端呢?

前陣子有個朋友約我出來聊天。

她最近得了抑郁症,正在接受治療和心理咨詢。

我們大學時候在社團認識,她健談開朗,很照顧人的感受。如果不是有心理學基礎,恐怕我在聽到她得抑郁症的消息後,也會相當訝異。

随着聊天的深入,我才發現她随和的外表下,壓抑了很多不舒服的感受沒有說。

大學時住宿舍,她斷斷續續失眠了兩三年。

她對睡眠的光線和聲音非常敏感,但有個室友因為男友隔三差五的加班,總會不時在深夜裡,突然打開台燈和剛回家的男友視訊。

其他室友倒是睡熟了,隻有她一個人在被窩裡,塞着耳塞聽着耳邊嗡嗡的對話,戴着眼罩的眼睛還是能感受到亮光。

生物鐘一被打亂,即使等到室友關燈睡覺,她還是要輾轉一兩個小時才能入睡。

睡不着。隔三差五地失眠。

一開始想過開口和室友說,但話到了嘴邊又憋回去了,怕說了室友不開心。

前幾次沒說,後面就更難開口。

幾次之後,她開始說服自己,體諒一下室友異地戀的不容易。

過了一兩個月,她接受了這個事情,每次室友一開台燈,她就聽着歌看着天花闆,越看越清醒。

直到大三下學期,因為檢查出了身體的毛病,需要持續休息,她才找了個理由搬出去。

室友至今都不知道她是以失眠了那麼久。

這種模式一直在她的生活中運作。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抑郁:恨不了别人,就恨自己!

大學社團中,因為她很随和,是以常常被叫去做一些别人不願意做的辛苦活。

她做了幾次也覺得不開心,但說不出來,隻能繼續做着,安慰自己反正比較閑。

工作後,上司随便定了個太高的目标不敢反駁,拼命去做做不到,最後挨了罵;開會時同僚甩鍋給自己,不敢站出來說話,盡管内心委屈滿滿。

幾段戀愛也是這樣無疾而終。

男友答應來接自己,結果和朋友聚會不小心喝了點酒,很晚才想起告訴她不能開車,那時候她一個人在公司裡已經等了一個多小時了。

她當時内心失落透了,但到對話框裡,她回了個“沒關系”,然後默默地自己打車回了家。

每段戀情到最後,都是因為類似的失望累積太久,感情變得越來越淡,最後不了了之。

不舒服,不敢說,不舒服,安慰自己,不舒服,就慢慢遠離這段關系....

直到接受了一段時間的咨詢,她才發現憋着憋着,是能憋出抑郁的。

“你不舒服為什麼不說?”

當我問到這個問題時,她下意識回:說了沒用,還更糟糕。

小時候的她身體嬌弱,常受欺負,回到家哭個不停。媽媽聽久了覺得煩,指責她就知道哭,是個沒用的愛哭鬼。

慢慢地,她就不哭了。

而弟弟小時候性格直率,經常因為“頂撞”爸媽被打。她每次都在一旁看着,不敢出聲。

有一次弟弟不小心擋住了電視,爸爸剛好因為工作上的事情煩心,就沖弟弟大發脾氣。

弟弟很不服氣:“我隻是不小心,你為什麼發那麼大火!莫名其妙!”

爸爸聽到後火氣更大,馬上拿起皮帶抽打他,一邊打一邊說弟弟嘴硬,該打。

這些經曆都在告訴她:不舒服、不開心、憤怒,都是不能說的。

一旦表達出來,就會被鄙視和嫌棄,甚至會被對方給打壓下去。

于是每一次憤怒、委屈、煩躁噴湧而出的下一秒,她就馬上退了回來。

但這種暫時的平靜,隐藏着更大的危機。

心理學上把這種試圖釋放攻擊的動力,叫做攻擊性。

這是一種人的本能。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抑郁:恨不了别人,就恨自己!

武志紅老師曾說過:“一個人的攻擊性,如果不向外釋放的話,就會轉向攻擊自己,沒有第三個出口。”

當攻擊性被接納,被允許表達出來的時候,我們就會慢慢學會如何合理地表達。

例如溫和地拒絕别人、堅定地表達憤怒,合理地劃清邊界。

而當它被認為是一件不好的、不被允許的事情時,可能會有兩個結果。

一個是轉向自己。

就像我那位朋友一樣,不斷自我壓抑和合理化,成了一個老好人和軟柿子。

邊界不斷被侵犯,沒有保護自己的能力,内心卻一直積壓着負面的情緒。

很多抑郁,就是這樣産生的。

另一個結果是,壓抑到不能壓抑時,極端的釋放,将會帶來巨大的摧毀或分裂。

之前看過一個很經典的電影《黑天鵝》。

女主角妮娜是個乖乖女。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抑郁:恨不了别人,就恨自己!

媽媽當年為了生下她,放棄了自己的事業,并常常以這個理由幹涉女兒的生活和決定,對她嚴加管控。

她的表達是完全失效的。

小時候每次上芭蕾課前,她總哭着不願進教室,但媽媽為了圓自己的芭蕾夢,一次次把她推進去;

有一次媽媽買了蛋糕,她開口說了一句現在不想吃,媽媽立馬變了臉色,拿着蛋糕作勢要往垃圾桶扔,吓得她趕緊道歉,立馬一口口把蛋糕吞下去;

媽媽喜歡不時闖入她的房間,不讓她的房門上鎖,她需要隐私,但怕一說媽媽又變臉,不敢說。

直到競選了芭蕾劇《黑天鵝》的主角,她的生活才發生了轉折。

在這個劇裡,她既要扮演優雅善良的白天鵝,又要扮演大膽火辣、敢愛敢恨的黑天鵝。

在練習過程中,老師很敏銳地察覺到了她的問題:

太乖、太假、不像是一個真實的人。

始終沒有釋放自己的攻擊性,跳不好黑天鵝。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抑郁:恨不了别人,就恨自己!

而不巧,她的競争對手是一個敢于直面欲望、表達感受的人,是以她跳起黑天鵝非常有力量。

在競争對手的步步緊逼之下,她為了找到黑天鵝的感覺,學着釋放内心那股壓抑太久的洶湧情緒。

她開始表達自己。

在媽媽試圖用放棄事業來綁架她時,她說:那份事業是28年前母親自己放棄的,不必再提起;

當媽媽再次進入她房間時,她關門夾住了媽媽的手,等媽媽痛得把手伸回去之後,她找了根棍子堵住了門;

當媽媽覺得她最近太瘋狂,幫她取消了《黑天鵝》的表演時,她告訴媽媽:她想去。在被阻止之後,她扭傷了媽媽的手,逃出那扇家門。

當壓抑太久的攻擊性一旦釋放,便變成了一發不可收拾的破壞力。

她在表演前和競争對手吵了一架,意外向競争對手的肚子捅了一刀。

等到了舞台結束,她看到自己血淋淋的肚子時,才發現那個充滿攻擊性的競争對手,不過是自己分裂出的一個人格。

當一個人的攻擊性從小被無限地壓抑,他隻能走向兩個結局:

抑郁,或者摧毀。

若在這個輪回中,當他有幸覺察到一些不對勁,在往後的日子,他仍需要經曆漫長的挫折和學習,才能成為活出不好惹的自己。

而最好的結果是:從小就能被允許釋放自己。

武志紅老師曾用一段優美的話,描述了攻擊性流動的場景:

你攻擊了我,而我帶着愛容忍了你的攻擊,還深深地了解了你的不安。

這意味着,你的黑色生命力被我看見和允許,并經由我愛的目光,轉化成了白色的生命力。

允許、接納和了解,可以讓帶有破壞的攻擊性,變成了積極的生命力。

我覺得這是父母給小孩最有活力的禮物了。

之前看過一個萬聖節整蠱小孩的視訊。

所謂的整蠱,就是熊爸媽們把孩子們挨家挨戶要到的糖果藏起來,然後告訴他們,糖果被爸媽吃了,錄下他們的反應。

聽到糖果被吃掉後,大部分小孩都是花式地哭,捂臉哭、大哭、躲在房間裡哭.......

但其中有幾個小孩的反應讓我很驚奇,他們不卑不亢,直接表達了自己的情緒。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抑郁:恨不了别人,就恨自己!

△批評媽媽這樣做不禮貌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抑郁:恨不了别人,就恨自己!

△憤怒地表達自己的失望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抑郁:恨不了别人,就恨自己!

△警告媽媽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抑郁:恨不了别人,就恨自己!

△直接說“讨厭/恨”

我恨你

我讨厭你

你太讓我失望

這樣做非常不禮貌

......

這就是一個人心愛的東西被無理搶走時,正常的反應。

其中有個媽媽聽到這些話後,第一反應是:你确定真的要恨媽媽嗎?我是你媽媽,你怎麼能恨我呢?

一下子就讓孩子感覺内疚了,把情緒又憋了回去,轉向攻擊自己。

但這個時候的憤怒,不是很正常嗎?

允許他們說出來,然後給他們一個回報。

如果是自己錯了就放下父母的架子,真誠道地歉;如果是其他原因,再看如何去解決。

要讓他們知道:不舒服就說,這樣才有溝通和解決的機會。

電影《怦然心動》中,有這樣一個情節。

女兒有一天發現自己心愛的梧桐樹要被鋸掉,她趕緊爬到樹上遲遲不肯下來,一直在抗議。

但梧桐樹是合法被砍,下面的勞工不斷發出警告:再不下來就直接鋸樹了。

爸爸擔心女兒的安全,爬上了樹,嚴肅地告訴她,他知道她很舍不得這棵樹,但為了安全,她現在必須下來。

女兒最後不得不下了樹,終日郁郁寡歡。

幾天後,爸爸畫了一幅梧桐樹,放在她的房間裡。女兒看到畫之後非常驚喜,失落的内心有了新的寄托,悲傷的心情也逐漸緩解了。

爸爸的舉動教會了她兩件事情:

即使情緒再洶湧,也不能以自我傷害/傷害别人的方式去表達;

即使不能獲得想要的結果,也要去表達,起碼情緒能被看到和釋放。

在不舒服的時候,能站出來說,合理地争取權益,接受客觀的不可得。

這可比簡單的壓抑和懂事,要健康多了。

如果你習慣了壓抑自己的情緒,請你從現在開始:不再向内傷害自己。

允許自己,說出自己的真實感受,捍衛本該屬于你的權利,活出更精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