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抑郁:恨不了别人,就恨自己!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抑郁:恨不了别人,就恨自己!

导读

一个人如果长期不理会自己的心声,对自己的真实感觉、感受不管不问,置之不理,甚至打压自己真实的情感,为了外界的认可,不惜牺牲自己的心理感受,逼自己坚强、死磕自己,长此以往,人的心门就会关闭,心就会封死,真实的感觉、感受不再流动。

01

看看你的感觉系统有没有被封杀

人的大脑分为左右半脑,左脑负责理性和理智,右脑负责感性和感觉。

人的健康状态是一个左右脑平衡的状态。但常见的情况是,人在成长经历中由于种种原因,往往左脑过强,右脑受到打压,即接受的大道理多于真实情感的表达。

例如,人从小就被教育有些感觉是不允许表达出来的,比如胆怯,有些孩子甚至是不允许哭的。这导致人的感觉系统从小就受到打压。这种压抑自己真实感觉的倾向继续延续,直到成年,甚至更趋于强化。

人们为了避免受伤害,甚至会形成故意屏蔽自己感觉系统的习惯。

感觉系统受到封杀后,会出现哪些结果呢?

第一:感觉系统-情商受到影响。情商,是和“情”相关的,人的感觉系统灵敏,就能有“用心”而不只是“用脑”与人交往的能力,由“心”而发的情感会让人更舒服。感觉系统不太灵敏时,和人交往就显得呆板、不带感情等。

第二:情绪的应激性大。因为原先的情绪是被压抑的,没有得到有效处理,便容易受刺激而爆发。

第三:找感觉难。你问一个人:“你有什么感觉?”他/她会回答“没感觉”或“我也不知道”等等。

第四,灵感和直觉能力被削弱。

故意屏蔽自己感觉系统的习惯,也会逐渐让我们开始忽视内心的声音、否定内在的真实,拒绝认识与面对自己。

一个人如果长期不理会自己的心声,对自己的真实感觉、感受不管不问,置之不理,甚至打压自己真实的情感,为了外界的认可,不惜牺牲自己的心理感受,逼自己坚强、死磕自己,长此以往,人的心门就会关闭,心就会封死,真实的感觉、感受不再流动。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抑郁:恨不了别人,就恨自己!

02

你的感觉造就你的人生

人的心理主要由两部分内容构成:一是感觉,二是思维。感觉相比思维,更为底层和基本,这一点可以从进化心理中看到,感觉在动物身上就已经产生,而思维是一种后来出现的能力,思维存在的作用是对感觉做“合理化”的说明。

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感觉里,是自己的感觉决定了自己的解读(思维),进而造就自己的人生经历。

例如,一个人想起另外一个人就满是怒气、愤怒(感觉),大脑就会产生出无数的想法(思维)来支持自己的愤怒,比如想要报复、想要把这个人怎么怎么样,等等。

而在现实的层面,就会造成和另外一个人关系紧张或是貌合神离。所以,有效的心理工作是要改变人的感觉,深入到人的感觉里做工作。只有感觉层面的有效改变,人才能发生大的变化。

03

痛苦源于无意识

在封锁自己的感觉系统、关闭心门的背后其实还隐藏着我们未曾觉察到的无意识模式。让我们感到痛苦的模式又会反过来刺激“感觉系统”的更新,让我们误以为身体与生理的“痛苦”是真实的。

所谓“模式”,是让人总是做出同样或是类似的心理反应。模式让人无意识、浑然不知地重复着同一种生活,深受其害而跳不出来。在强迫性重复中,人处在一种被迫的受害者地位,失去了主动权。

这种因模式造成的反应,又会进一步反馈给感觉系统,让我们感到“痛苦”,从而驱使我们做出逃避“痛苦”的行为。

如果我们没有保持觉察的习惯或能力,便容易被模式驱使,陷入痛苦的感觉。当人陷入生理因素产生的某种错觉中,也就认同并信任自己的感觉。

人的意识程度其实就像是人的心灯的亮度(度数/瓦数),心灯越亮,度数就越高,看到的面积、维度就越大,让人痛苦的东西存在的空间和余地就越少。

心灯的度数如果不高,或是若明若暗,那人就容易被黑暗所遮蔽,总是莫名其妙地痛苦。

而跳出痛苦的捷径是提升自己的意识、觉知、觉察的程度,唯有在觉知、觉察中才能让模式冰消雪释、同时也中断了“模式-痛苦感觉”的循环回路。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抑郁:恨不了别人,就恨自己!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患上抑郁症?

那些不会捍卫自己的人,是如何一步步失去自己主权的?

那些总被当软柿子的人,又是如何走入,自毁和伤害别人的极端呢?

前阵子有个朋友约我出来聊天。

她最近得了抑郁症,正在接受治疗和心理咨询。

我们大学时候在社团认识,她健谈开朗,很照顾人的感受。如果不是有心理学基础,恐怕我在听到她得抑郁症的消息后,也会相当讶异。

随着聊天的深入,我才发现她随和的外表下,压抑了很多不舒服的感受没有说。

大学时住宿舍,她断断续续失眠了两三年。

她对睡眠的光线和声音非常敏感,但有个室友因为男友隔三差五的加班,总会不时在深夜里,突然打开台灯和刚回家的男友视频。

其他室友倒是睡熟了,只有她一个人在被窝里,塞着耳塞听着耳边嗡嗡的对话,戴着眼罩的眼睛还是能感受到亮光。

生物钟一被打乱,即使等到室友关灯睡觉,她还是要辗转一两个小时才能入睡。

睡不着。隔三差五地失眠。

一开始想过开口和室友说,但话到了嘴边又憋回去了,怕说了室友不开心。

前几次没说,后面就更难开口。

几次之后,她开始说服自己,体谅一下室友异地恋的不容易。

过了一两个月,她接受了这个事情,每次室友一开台灯,她就听着歌看着天花板,越看越清醒。

直到大三下学期,因为检查出了身体的毛病,需要持续休息,她才找了个理由搬出去。

室友至今都不知道她因此失眠了那么久。

这种模式一直在她的生活中运行。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抑郁:恨不了别人,就恨自己!

大学社团中,因为她很随和,所以常常被叫去做一些别人不愿意做的辛苦活。

她做了几次也觉得不开心,但说不出来,只能继续做着,安慰自己反正比较闲。

工作后,领导随便定了个太高的目标不敢反驳,拼命去做做不到,最后挨了骂;开会时同事甩锅给自己,不敢站出来说话,尽管内心委屈满满。

几段恋爱也是这样无疾而终。

男友答应来接自己,结果和朋友聚会不小心喝了点酒,很晚才想起告诉她不能开车,那时候她一个人在公司里已经等了一个多小时了。

她当时内心失落透了,但到对话框里,她回了个“没关系”,然后默默地自己打车回了家。

每段恋情到最后,都是因为类似的失望累积太久,感情变得越来越淡,最后不了了之。

不舒服,不敢说,不舒服,安慰自己,不舒服,就慢慢远离这段关系....

直到接受了一段时间的咨询,她才发现憋着憋着,是能憋出抑郁的。

“你不舒服为什么不说?”

当我问到这个问题时,她下意识回:说了没用,还更糟糕。

小时候的她身体娇弱,常受欺负,回到家哭个不停。妈妈听久了觉得烦,指责她就知道哭,是个没用的爱哭鬼。

慢慢地,她就不哭了。

而弟弟小时候性格直率,经常因为“顶撞”爸妈被打。她每次都在一旁看着,不敢出声。

有一次弟弟不小心挡住了电视,爸爸刚好因为工作上的事情烦心,就冲弟弟大发脾气。

弟弟很不服气:“我只是不小心,你为什么发那么大火!莫名其妙!”

爸爸听到后火气更大,马上拿起皮带抽打他,一边打一边说弟弟嘴硬,该打。

这些经历都在告诉她:不舒服、不开心、愤怒,都是不能说的。

一旦表达出来,就会被鄙视和嫌弃,甚至会被对方给打压下去。

于是每一次愤怒、委屈、烦躁喷涌而出的下一秒,她就马上退了回来。

但这种暂时的平静,隐藏着更大的危机。

心理学上把这种试图释放攻击的动力,叫做攻击性。

这是一种人的本能。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抑郁:恨不了别人,就恨自己!

武志红老师曾说过:“一个人的攻击性,如果不向外释放的话,就会转向攻击自己,没有第三个出口。”

当攻击性被接纳,被允许表达出来的时候,我们就会慢慢学会如何合理地表达。

例如温和地拒绝别人、坚定地表达愤怒,合理地划清边界。

而当它被认为是一件不好的、不被允许的事情时,可能会有两个结果。

一个是转向自己。

就像我那位朋友一样,不断自我压抑和合理化,成了一个老好人和软柿子。

边界不断被侵犯,没有保护自己的能力,内心却一直积压着负面的情绪。

很多抑郁,就是这样产生的。

另一个结果是,压抑到不能压抑时,极端的释放,将会带来巨大的摧毁或分裂。

之前看过一个很经典的电影《黑天鹅》。

女主角妮娜是个乖乖女。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抑郁:恨不了别人,就恨自己!

妈妈当年为了生下她,放弃了自己的事业,并常常以这个理由干涉女儿的生活和决定,对她严加管控。

她的表达是完全失效的。

小时候每次上芭蕾课前,她总哭着不愿进教室,但妈妈为了圆自己的芭蕾梦,一次次把她推进去;

有一次妈妈买了蛋糕,她开口说了一句现在不想吃,妈妈立马变了脸色,拿着蛋糕作势要往垃圾桶扔,吓得她赶紧道歉,立马一口口把蛋糕吞下去;

妈妈喜欢不时闯入她的房间,不让她的房门上锁,她需要隐私,但怕一说妈妈又变脸,不敢说。

直到竞选了芭蕾剧《黑天鹅》的主角,她的生活才发生了转折。

在这个剧里,她既要扮演优雅善良的白天鹅,又要扮演大胆火辣、敢爱敢恨的黑天鹅。

在练习过程中,老师很敏锐地察觉到了她的问题:

太乖、太假、不像是一个真实的人。

始终没有释放自己的攻击性,跳不好黑天鹅。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抑郁:恨不了别人,就恨自己!

而不巧,她的竞争对手是一个敢于直面欲望、表达感受的人,所以她跳起黑天鹅非常有力量。

在竞争对手的步步紧逼之下,她为了找到黑天鹅的感觉,学着释放内心那股压抑太久的汹涌情绪。

她开始表达自己。

在妈妈试图用放弃事业来绑架她时,她说:那份事业是28年前母亲自己放弃的,不必再提起;

当妈妈再次进入她房间时,她关门夹住了妈妈的手,等妈妈痛得把手伸回去之后,她找了根棍子堵住了门;

当妈妈觉得她最近太疯狂,帮她取消了《黑天鹅》的表演时,她告诉妈妈:她想去。在被阻止之后,她扭伤了妈妈的手,逃出那扇家门。

当压抑太久的攻击性一旦释放,便变成了一发不可收拾的破坏力。

她在表演前和竞争对手吵了一架,意外向竞争对手的肚子捅了一刀。

等到了舞台结束,她看到自己血淋淋的肚子时,才发现那个充满攻击性的竞争对手,不过是自己分裂出的一个人格。

当一个人的攻击性从小被无限地压抑,他只能走向两个结局:

抑郁,或者摧毁。

若在这个轮回中,当他有幸觉察到一些不对劲,在往后的日子,他仍需要经历漫长的挫折和学习,才能成为活出不好惹的自己。

而最好的结果是:从小就能被允许释放自己。

武志红老师曾用一段优美的话,描述了攻击性流动的场景:

你攻击了我,而我带着爱容忍了你的攻击,还深深地理解了你的不安。

这意味着,你的黑色生命力被我看见和允许,并经由我爱的目光,转化成了白色的生命力。

允许、接纳和理解,可以让带有破坏的攻击性,变成了积极的生命力。

我觉得这是父母给小孩最有活力的礼物了。

之前看过一个万圣节整蛊小孩的视频。

所谓的整蛊,就是熊爸妈们把孩子们挨家挨户要到的糖果藏起来,然后告诉他们,糖果被爸妈吃了,录下他们的反应。

听到糖果被吃掉后,大部分小孩都是花式地哭,捂脸哭、大哭、躲在房间里哭.......

但其中有几个小孩的反应让我很惊奇,他们不卑不亢,直接表达了自己的情绪。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抑郁:恨不了别人,就恨自己!

△批评妈妈这样做不礼貌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抑郁:恨不了别人,就恨自己!

△愤怒地表达自己的失望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抑郁:恨不了别人,就恨自己!

△警告妈妈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抑郁:恨不了别人,就恨自己!

△直接说“讨厌/恨”

我恨你

我讨厌你

你太让我失望

这样做非常不礼貌

......

这就是一个人心爱的东西被无理抢走时,正常的反应。

其中有个妈妈听到这些话后,第一反应是:你确定真的要恨妈妈吗?我是你妈妈,你怎么能恨我呢?

一下子就让孩子感觉内疚了,把情绪又憋了回去,转向攻击自己。

但这个时候的愤怒,不是很正常吗?

允许他们说出来,然后给他们一个反馈。

如果是自己错了就放下父母的架子,真诚地道歉;如果是其他原因,再看如何去解决。

要让他们知道:不舒服就说,这样才有沟通和解决的机会。

电影《怦然心动》中,有这样一个情节。

女儿有一天发现自己心爱的梧桐树要被锯掉,她赶紧爬到树上迟迟不肯下来,一直在抗议。

但梧桐树是合法被砍,下面的工人不断发出警告:再不下来就直接锯树了。

爸爸担心女儿的安全,爬上了树,严肃地告诉她,他知道她很舍不得这棵树,但为了安全,她现在必须下来。

女儿最后不得不下了树,终日郁郁寡欢。

几天后,爸爸画了一幅梧桐树,放在她的房间里。女儿看到画之后非常惊喜,失落的内心有了新的寄托,悲伤的心情也逐渐缓解了。

爸爸的举动教会了她两件事情:

即使情绪再汹涌,也不能以自我伤害/伤害别人的方式去表达;

即使不能获得想要的结果,也要去表达,起码情绪能被看到和释放。

在不舒服的时候,能站出来说,合理地争取权益,接受客观的不可得。

这可比简单的压抑和懂事,要健康多了。

如果你习惯了压抑自己的情绪,请你从现在开始:不再向内伤害自己。

允许自己,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捍卫本该属于你的权利,活出更精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