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觀點丨李潘:何不任性地讀讀書呢

觀點丨李潘:何不任性地讀讀書呢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特聘全民閱讀形象大使,中央電視台《讀書》欄目制片人、主持人,中國閱讀三十人論壇成員李潘老師做了“何不任性讀讀書”的閱讀推廣報告會。她結合自己的主持、采訪、閱讀經曆,以“讀書有養眼、養智、養性、養顔等幾大功用”為引子,旁征博引,趣味橫生,引起了現場衆多觀衆的思考與共鳴。

世俗羁絆下更需要任性讀書

為什麼讀書要任性呢?

李潘解釋說,通常大家覺得你現在更應該做的事情,是去社會上謀求功名利祿。你們這個年齡段的人,也正經曆上有老下有小的事實,其所帶來的生活壓力不可忽視,是以這才算是正事,讀書似乎是個無用的事。而且,不是這個年齡裡應該做的事。

但我覺得,讀書真的可以給你帶來太多的快樂,我自己就有偷着樂的感覺。我覺得我是任性的,我用不着為了通常世俗所認為你應該做的那些事,去改變自己的喜好。你喜歡讀書,你就可以任性一點,當然現實前提是,你自己的生活基礎要打好。

國家在提倡全民閱讀之後,全國掀起了讀書熱潮。當然,也有很多學者指出,讀書不能趕時髦。好像在說“盲目跟風”不可取。這件事我能了解,現在大家都在促進閱讀,是以種種相關活動,都在同一時間出現,反而成為一時的熱點,難免就有趕時髦的感覺。但我覺得這是必要的,閱讀對我們如此之重要,閱讀率卻很堪憂。去年閱讀率跟今年相比,其實沒什麼太大變化,中國人每年也就讀四本,跟周邊國家,跟發達國家比,差距太遙遠了,現狀讓人失望且焦慮。

是以,讀書氛圍就應該熱鬧一點,讓大家意識到這個東西的重要性,讓更多人去親近書本,去養成習慣,成為一種生活方式,這沒什麼不好。有勝于無嘛。大家更多地去親近書本,才能有書香散發,才能讓生活更充滿情調,更豐富多彩。

雖然現在大衆閱讀量越來越大,但紙質媒體的銷量大不如前。以往去書店,人蠻多;現在去書店,寥寥無幾,書店近乎變成了城市擺設,大家更願意去閱讀電子刊物。那麼,電子閱讀和紙質圖書要怎麼找到平衡發展的點呢?的确,你接觸更多電子書,紙質書就會讀的少,似乎是有些直接沖突。但無論是利用什麼載體、媒體,隻要你是在一直讀書,那就是最大的好事。

現在我們很多人尤其年輕人都是“拇指一族”,80後、90後、00後,天天手機刷屏,樂此不疲。是以,要他們完全改變從小養成的擷取知識的管道、手段,似乎是很困難。是以,我說,傳統閱讀OK,電子閱讀也OK,隻要在手機、電腦、書本上,能夠獲得相對完整的閱讀體驗就好,但要避免被電子書上的零碎、不完整、不準确的資訊,把自己有效的時間耗掉。

觀點丨李潘:何不任性地讀讀書呢

“破碎化”閱讀“百害而無一利”

現在是個快節奏的社會,是以有人提出:可以進行一些破碎的、淺顯的閱讀。

對此,李潘認為,破碎閱讀,是有百害無一利的。因為,破碎閱讀有個特點,資訊點是否準确,你未知。就像演講中我提到的,大量微信公衆号推送來的消息,這些知識點,你能保證它們是準确的嗎?哪個機構、專家,能保證他傳遞的知識是準确的,如果不能得到保證,你豈不是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去考證,你每天都在讀什麼東西?

而且這些破碎的資訊,構不成完整的知識體系,人很容易被手機控制,當被控制後,你就沒時間去讀相對完整的文章或者一本書,你就沒有機會去建構比較完整的知識體系。你需要正确的判斷力,當他們無法給你提供足夠準确的資訊時,你就該警惕。

我讀書的風格是:想讀什麼讀什麼,雜讀書,亂讀書,這就是我的特點。我覺得讀書千萬不要有個強制規範。讀書嘛,就是一種興趣,比如我這段時間想去旅行了,我就搜旅行的書;我想去瑞士,我就搜集關于瑞士的書;我再找一兩本關于歐洲曆史的書,看一下瑞士在整個歐洲曆史上的地位等。而我想炒股票了,我就去買關于炒股經驗的書,關于國家宏觀經濟的書也去找點看。看一些“一帶一路”的書,了解一些概念股啊之類的。

是以,讀書時,你用不着一定要看高大上的東西,一定要是哲學曆史法律之類。而是順其自然,你對哪個知識點感興趣,你就讀哪一類書。讀書無框框,我是這麼認為的。南懷瑾說過:讀書讀到最後就是融會貫通,這是很高的境界,我還遠遠沒達到。

觀點丨李潘:何不任性地讀讀書呢

“讀書推廣”更需借助新媒體

在采訪的最後,李潘說,我所在的媒體是電視媒體,就目前的形勢,以及我的經驗而言,如果想在媒體開設個讀書欄目,首先要有非常堅強的内心,要忍受不高的收視率和閱讀率。如果有創收壓力的話,最好就不要搞了,得不償失。因為讀書本身是個很私密很個人化的行為,而媒體又是大衆的、浮躁的、喧鬧的,這完全是兩個性質相悖的存在,要糅到一起,本身就是一件很有挑戰的事情,甚至是不可為而為之的事,要有足夠的心理準備。

舉個例子,我在法國采訪時,法國電視台有一檔老牌讀書節目,有着幾十年曆史。我到過錄制現場。當時,觀衆全部穿着晚禮服,像去聽音樂會。當時主持人貝爾納·皮沃聊的是埃及的話題,請來了一個獲得奧斯卡獎的導演,一個了解埃及曆史的專家,他們聊天,聊了兩個小時,什麼鏡頭轉換都沒有,就坐那幹聊,話題也都是各種跟埃及相關的枯燥話題。我想,如果在中國電視上播出,應該沒有收視率,挺一個月就得關門。

但這個節目卻放在法國電視二台每個禮拜黃金時段,足見其受歡迎程度。為什麼這個節目這麼火?皮沃跟我說:可能我們法國人喜歡看聊天吧。其實我個人得出的結論是:法國整個民族的文化教養極高,大學畢業率90%以上。此外,他們國民收入普遍很高,過了急吼吼拼命掙錢養家的階段。中國有句話:衣食足而知禮儀。是以,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安定平穩後,全民素質到一定程度,他們就會思考終極問題,才會關心那種不是吃喝玩樂、肉體、物質層面的東西,而是精神層面的東西。

客觀地講,連雲港并不是一二線城市,缺乏有足夠人文修養、足夠讀書熱情的收視人群,是以閱讀率是個問題,相對來說主持一檔讀書類欄目就會很艱難。但從側面來說,連雲港關心讀書的人還是蠻多的,從這次報告會現場的活躍度就可以看出一些。

是以,媒體要想盡一些讀書推廣義務,我想最好利用更多元化一些的新媒體手段。目前,融媒體已經有了很大發展,我估計在連雲港這邊也做了探索和嘗試。跟新媒體結合起來,将帶有非常強烈地方色彩的曆史文化、傳統習俗、人文資源等,包裝做成很精緻的節目,通過網絡、微信公衆号、APP等全媒體方式、直播活動等,往外傳送,這樣最好不過啦。

來源:閱讀三十人論壇

記者:張晨晨 李慧 王婧

審校:潘啟雯

編輯:劉 深 徐柳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