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李建臣:我思故我在

編者按:在第53個世界地球日與第27個世界讀書日來臨之際,北京青愛教育基金會在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實體研究所舉行特别紀念活動“女娲補天——母親帶孩子讀書拯救地球”座談會。中國科學院院士劉嘉麒,全國人大常委、中國作家協會詩歌委員會主任吉狄馬加,全國政協常委、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文化學者李建臣等相繼作重點發言,在京近30位各界母親與父親代表參加了座談會活動。新華社、人民日報健康用戶端、中國日報、中國網等新聞媒體相繼報道,倡導“母親帶孩子讀書拯救地球”成為熱點。現刊發部分嘉賓發言(根據錄音整理)以飨讀者。

文化學者 李建臣

今天是個特殊日子。406年前的今天,世界文壇兩位巨星同時隕落。一位叫莎士比亞,一位叫塞萬提斯。為紀念這兩位文學巨匠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做出的貢獻,同時倡導人們尊重知識、崇尚文化、提高素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1995年提出倡議,确定4月23日為“世界讀書日”。迩來27年,每年在這同一天,全球都會有100多個國家舉行隆重慶祝、紀念或推廣活動。

大陸1997年開始提出全民閱讀,并以多種方式開展活動。2007年4月23日,大陸首個讀書節誕生。2017年3月國家頒布《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其中涉及全民閱讀部分内容;6月國務院頒布了《全民閱讀促進條例》。

不僅如此,近年來總書記在許多場合倡導全民閱讀。在剛才播放的視訊中總書記說,“我最大的愛好就是喜歡讀書,讀書已經成為我的一種生活方式”。克強總理不僅自己博覽群書,而且連續九年在“兩會”上面對全世界鏡頭,大力推介全民閱讀。今天上午首屆全民閱讀大會隆重召開,總書記發來賀信。可以說,全民閱讀之花今天已開遍神州大地。

閱讀為什麼重要?因為它是人們學習知識的主要方式。每個人一生都伴着學習而成長進步,無一例外。

書籍是人類精神文化寶庫,是文化發展衍變的裡程碑。人類對自然社會自身、對曆史現實未來的一切思想認識成果,或者說人類有史以來一切文明成就,都記載在書籍中。其他承載文明的方式也有,但大多是局部的、表層的、逐漸消亡的。唯有書籍記載最全面、最準确、最深刻、最持久。英國哲學家波普爾做過一個思想實驗:如果人類某一刻突然遇到災難,但圖書館還在,那麼人類文明成就很快就會恢複;如果圖書館也不在了,那麼文明恢複的曆程将很漫長。

如果說機器是人的體能延伸,那麼書籍便是思想的延伸,是智慧的源泉。閱讀是與古聖先賢進行跨時空對話,也是我們吸收營養、開闊視野、改變思維、增長智慧、提升素養的過程。是以說閱讀是最寶貴、最珍貴、最高貴、也最美麗的精神活動。有權有錢可能為你帶來物質滿足,而有知識有文化有思想則使我們成為精神貴族。用牛頓的話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對一個人是如此,對一個群體、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更是如此。要令人尊敬,國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十分重要,要有能力為人類的文明進步創造更多精神财富。

閱讀功能至少展現在三個層面:

一是求真。人類生活的自然環境宇宙空間究竟什麼樣?為什麼會是這樣?人類社會的存在方式和發展規律有哪些?人自身又蘊藏着怎樣的奧秘、意義何在……

對這些問題,數千年來人們一直在探索,從未間斷。這既基于人類好奇的本性,更是生存發展需要。誰都希望看清周圍的真實世界,不希望被假象蒙蔽,更不希望生活在謊言中。再慣于說謊的人,也會要求别人對他誠實。這是因為,謊言與罪惡是孿生兄弟;一旦為假象所蒙蔽,後果多半是災難。是以每個人都想把真實情況弄清楚,于是撥開迷霧、追求真相真谛真理就成了人類永恒的價值取向。人類就在不斷求真的過程中成長。一部人類文明史,就是一部人類求真的曆史。

二是求善。曆史上無數文學家、藝術家、思想家、科學家……創造了光輝燦爛的精神财富。總書記在2014年文藝座談會上講話就提到108位。他們的思想成就光耀千秋,穿越時空,照亮了人類前進的航程。在這些最寶貴的精神财富載入史冊的同時,人類曆史上發生過的許多罪惡也被記載下來,當然它們被釘在了曆史恥辱柱上。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後人就是要通過閱讀來了解曆史,通過比較來明辨是非,抑惡揚善,弘揚那些有益于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優秀思想文化成果,選擇正确方向,把那些給人類帶來深重災難的曆史作為反面教材,引以為戒,不要重演。

三是求美。善是叫人明辨是非走正路,不要為一己之私給社會帶來混亂和災難,是底線。美則是在善的基礎上更高層次追求。就像嚴複提出的信達雅,達還不夠,還要雅,還要有色彩、品位、格調、境界。

在人類知識寶庫中,絕大多數場景你永遠無法親臨,絕大多數經曆你沒有機會去感受。可是,當你面朝大海仰望蒼穹,在拂煦微風中,一把竹椅,一盞清茶,一本書,便可讓思緒在上下五千年、縱橫九萬裡中翺翔,去見識形形色色的賢達,領略林林總總的思想,體驗轟轟烈烈的人生,并帶來生命感悟和心智提升,落花流水秋月春風物我兩忘,這是一件多麼美妙惬意的事情!

要做到有效閱讀,至少要注重三點。

一是深度閱讀。一切有價值的思想都是深邃的。那些偉大作品、傳世之作越是有價值,其思想越是隐藏在深處,不會浮在文字表面。要想認識、了解那些洞察社會、人性本質意義的思想,就必須用心去研究和挖掘。沒有思考的閱讀等于浪費時間。裝模作樣心不在焉做閱讀狀,難有結果。與其說記不住或很快就忘掉,不如說根本就沒讀進去。特别是數字文明時代,全人類都生活在地球村,一個資訊一秒鐘繞地球七圈半。從表面看,大家每天都沉浸在資訊海洋中,無時無刻不在刷抖音看微信、接受鋪天蓋地的資訊。而實際上相伴而來的則是失去深度:失去思想深度、認知深度、情感深度、人際關系深度以及工作學習深度。走馬觀花一目十行可能得到資訊,但很難學到知識。

二是自主閱讀。自主就是要有主見,有獨立思考判斷能力,能擺脫外在幹擾,不先入為主。隻有獨立思考判斷,不被别人牽着鼻子走,才能相對客觀地認識問題,也才能更清晰地洞見自身。成見與偏見會讓我們的心智提前蒙上陰影。

獨立自主會讓我們的思維逐漸成熟起來,既不自以為是也不妄自菲薄,既不強加于人也不會人雲亦雲。是以說具有獨立判斷力是人格健全的标志。否則,心智便永遠停留在巨嬰層面。一個人的閱讀史就是他的精神成長史。

與獨立思考如影随形的是孤獨。真正的閱讀一定會有孤獨感。孤獨意味着靈魂自由,而靈魂自由恰是閱讀的核心要義。有了自由的靈魂,周圍的嘈雜喧嚣算什麼?能奈吾何!孤獨本來就是人生底色。能駕馭和享受孤獨的人,一定是心智健全的思想者。

三是理性閱讀。理性的一個重要特征是質疑,提問題。一個有價值的問題勝過100個答案。古往今來學有所成之人大都有作眉批的習慣。眉批就是一個“提問題-研究-弄明白-心得”的過程。由于各種局限,每個作者都不可能十全十美。基于某個角度看問題,揭示的隻能一部分道理,或道理的某些局部。而真正的閱讀,應是主客體雙方知識、文化和思想的碰撞,是視野、能力與修養的交鋒。閱讀作品看起來是在閱讀作者,實則是在閱讀自己,檢閱自己的心智、情感、記憶乃至靈魂。是以人們常說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蘇格拉底說“人要認識你自己”,尼采說“人要成為你自己”。可見對自我的探索是人類數千年不變的追求。隻有走出“洞穴”,方知光明存在。質疑的意義就在于通過抽絲剝繭、去粗取精、去僞存真,擷取作品的營養和價值,使自己人生得到覺醒。符合邏輯的觀點會在質疑聲中揭示真相本質,走向真理;有悖邏輯或不講邏輯的觀點,離謬誤就不遠了。

具有質疑能力和批判思維,是人格獨立的标志。

最後我想用笛卡爾的一句話與大家共勉:

我思故我在。

青 愛 心 語

愛是教育的靈魂,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