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李建臣:我思故我在

编者按:在第53个世界地球日与第27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北京青爱教育基金会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举行特别纪念活动“女娲补天——母亲带孩子读书拯救地球”座谈会。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嘉麒,全国人大常委、中国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主任吉狄马加,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文化学者李建臣等相继作重点发言,在京近30位各界母亲与父亲代表参加了座谈会活动。新华社、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中国日报、中国网等新闻媒体相继报道,倡导“母亲带孩子读书拯救地球”成为热点。现刊发部分嘉宾发言(根据录音整理)以飨读者。

文化学者 李建臣

今天是个特殊日子。406年前的今天,世界文坛两位巨星同时陨落。一位叫莎士比亚,一位叫塞万提斯。为纪念这两位文学巨匠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做出的贡献,同时倡导人们尊重知识、崇尚文化、提高素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5年提出倡议,确定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迩来27年,每年在这同一天,全球都会有100多个国家举行隆重庆祝、纪念或推广活动。

大陆1997年开始提出全民阅读,并以多种方式开展活动。2007年4月23日,大陆首个读书节诞生。2017年3月国家颁布《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其中涉及全民阅读部分内容;6月国务院颁布了《全民阅读促进条例》。

不仅如此,近年来总书记在许多场合倡导全民阅读。在刚才播放的视频中总书记说,“我最大的爱好就是喜欢读书,读书已经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克强总理不仅自己博览群书,而且连续九年在“两会”上面对全世界镜头,大力推介全民阅读。今天上午首届全民阅读大会隆重召开,总书记发来贺信。可以说,全民阅读之花今天已开遍神州大地。

阅读为什么重要?因为它是人们学习知识的主要方式。每个人一生都伴着学习而成长进步,无一例外。

书籍是人类精神文化宝库,是文化发展衍变的里程碑。人类对自然社会自身、对历史现实未来的一切思想认识成果,或者说人类有史以来一切文明成就,都记载在书籍中。其他承载文明的方式也有,但大多是局部的、表层的、逐渐消亡的。唯有书籍记载最全面、最准确、最深刻、最持久。英国哲学家波普尔做过一个思想实验:如果人类某一刻突然遇到灾难,但图书馆还在,那么人类文明成就很快就会恢复;如果图书馆也不在了,那么文明恢复的历程将很漫长。

如果说机器是人的体能延伸,那么书籍便是思想的延伸,是智慧的源泉。阅读是与古圣先贤进行跨时空对话,也是我们吸收营养、开阔视野、改变思维、增长智慧、提升素养的过程。所以说阅读是最宝贵、最珍贵、最高贵、也最美丽的精神活动。有权有钱可能为你带来物质满足,而有知识有文化有思想则使我们成为精神贵族。用牛顿的话说,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对一个人是如此,对一个群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更是如此。要令人尊敬,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十分重要,要有能力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创造更多精神财富。

阅读功能至少体现在三个层面:

一是求真。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宇宙空间究竟什么样?为什么会是这样?人类社会的存在方式和发展规律有哪些?人自身又蕴藏着怎样的奥秘、意义何在……

对这些问题,数千年来人们一直在探索,从未间断。这既基于人类好奇的本性,更是生存发展需要。谁都希望看清周围的真实世界,不希望被假象蒙蔽,更不希望生活在谎言中。再惯于说谎的人,也会要求别人对他诚实。这是因为,谎言与罪恶是孪生兄弟;一旦为假象所蒙蔽,后果多半是灾难。所以每个人都想把真实情况弄清楚,于是拨开迷雾、追求真相真谛真理就成了人类永恒的价值取向。人类就在不断求真的过程中成长。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人类求真的历史。

二是求善。历史上无数文学家、艺术家、思想家、科学家……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精神财富。总书记在2014年文艺座谈会上讲话就提到108位。他们的思想成就光耀千秋,穿越时空,照亮了人类前进的航程。在这些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载入史册的同时,人类历史上发生过的许多罪恶也被记载下来,当然它们被钉在了历史耻辱柱上。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后人就是要通过阅读来了解历史,通过比较来明辨是非,抑恶扬善,弘扬那些有益于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优秀思想文化成果,选择正确方向,把那些给人类带来深重灾难的历史作为反面教材,引以为戒,不要重演。

三是求美。善是叫人明辨是非走正路,不要为一己之私给社会带来混乱和灾难,是底线。美则是在善的基础上更高层次追求。就像严复提出的信达雅,达还不够,还要雅,还要有色彩、品位、格调、境界。

在人类知识宝库中,绝大多数场景你永远无法亲临,绝大多数经历你没有机会去感受。可是,当你面朝大海仰望苍穹,在拂煦微风中,一把竹椅,一盏清茶,一本书,便可让思绪在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中翱翔,去见识形形色色的贤达,领略林林总总的思想,体验轰轰烈烈的人生,并带来生命感悟和心智提升,落花流水秋月春风物我两忘,这是一件多么美妙惬意的事情!

要做到有效阅读,至少要注重三点。

一是深度阅读。一切有价值的思想都是深邃的。那些伟大作品、传世之作越是有价值,其思想越是隐藏在深处,不会浮在文字表面。要想认识、理解那些洞察社会、人性本质意义的思想,就必须用心去研究和挖掘。没有思考的阅读等于浪费时间。装模作样心不在焉做阅读状,难有结果。与其说记不住或很快就忘掉,不如说根本就没读进去。特别是数字文明时代,全人类都生活在地球村,一个信息一秒钟绕地球七圈半。从表面看,大家每天都沉浸在信息海洋中,无时无刻不在刷抖音看微信、接受铺天盖地的信息。而实际上相伴而来的则是失去深度:失去思想深度、认知深度、情感深度、人际关系深度以及工作学习深度。走马观花一目十行可能得到信息,但很难学到知识。

二是自主阅读。自主就是要有主见,有独立思考判断能力,能摆脱外在干扰,不先入为主。只有独立思考判断,不被别人牵着鼻子走,才能相对客观地认识问题,也才能更清晰地洞见自身。成见与偏见会让我们的心智提前蒙上阴影。

独立自主会让我们的思维逐渐成熟起来,既不自以为是也不妄自菲薄,既不强加于人也不会人云亦云。所以说具有独立判断力是人格健全的标志。否则,心智便永远停留在巨婴层面。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成长史。

与独立思考如影随形的是孤独。真正的阅读一定会有孤独感。孤独意味着灵魂自由,而灵魂自由恰是阅读的核心要义。有了自由的灵魂,周围的嘈杂喧嚣算什么?能奈吾何!孤独本来就是人生底色。能驾驭和享受孤独的人,一定是心智健全的思想者。

三是理性阅读。理性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质疑,提问题。一个有价值的问题胜过100个答案。古往今来学有所成之人大都有作眉批的习惯。眉批就是一个“提问题-研究-弄明白-心得”的过程。由于各种局限,每个作者都不可能十全十美。基于某个角度看问题,揭示的只能一部分道理,或道理的某些局部。而真正的阅读,应是主客体双方知识、文化和思想的碰撞,是视野、能力与修养的交锋。阅读作品看起来是在阅读作者,实则是在阅读自己,检阅自己的心智、情感、记忆乃至灵魂。所以人们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苏格拉底说“人要认识你自己”,尼采说“人要成为你自己”。可见对自我的探索是人类数千年不变的追求。只有走出“洞穴”,方知光明存在。质疑的意义就在于通过抽丝剥茧、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获取作品的营养和价值,使自己人生得到觉醒。符合逻辑的观点会在质疑声中揭示真相本质,走向真理;有悖逻辑或不讲逻辑的观点,离谬误就不远了。

具有质疑能力和批判思维,是人格独立的标志。

最后我想用笛卡尔的一句话与大家共勉:

我思故我在。

青 爱 心 语

爱是教育的灵魂,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