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石中元:“妫川文學”誕生記

石中元:“妫川文學”誕生記

開篇引言:妫......

據《左傳》等文獻記載,上古八大姓有“姬、姜、姒、嬴、妘、妫、姚、姞”,妫占其一。妫姓的始祖,可以追溯到虞舜。舜的七世祖名昌意,昌意的兒子為颛顼,颛顼的兒子為窮蟬,窮蟬的兒子敬康,敬康的兒子句望,句望的兒子橋牛,橋牛的兒子瞽叟,瞽叟的兒子就是舜。妫是舜的後裔,堯把娥皇、女英嫁給舜。讓舜居住于妫水之邊。

舜後,禹繼位。禹之子啟建夏朝,封舜長子商均于虞(今河南虞城),虞姓源于此。商朝後期,舜的後代阏父(又作遏父)投附于周文王,任陶正之官。周滅商後,周武王将長女大姬嫁與阏父之子妫滿(舜33代孫),妫滿被封為陳侯,其所在地陳(今河南周口市淮陽縣),都城宛丘。妫滿史稱胡公滿、陳胡公,他的後代以國為姓,進而産生了陳氏姓族。

如此顯赫的妫姓,怎麼會消失呢?《新唐書·宰相世系》載,周武王時期,将妫姓人分封到了陳。後來妫姓人與陳姓人融合,結婚生子,漸被同化,于是妫姓慢慢變為了陳姓。由于戰亂,有一部分妫姓人逃到齊國,隐姓埋名改田姓。戰亂不絕,改姓不斷,很多妫姓改為其他姓氏,于是妫姓漸亡。曆經數千年繁衍播遷,舜一系妫姓望族,從中派生出60多種姓,如陳、田、姚、胡、孫、袁、夏、陸等。

現今妫水河是延慶最大的河流,兩岸風光秀麗,酷似江南,自東向西橫貫延慶川區百裡盆地,沿途有9條支流彙入,在延慶西南大路村入官廳水庫後,再入永定河,流域面積一千餘平方公裡。是以,延慶有“百裡妫川”之說。

你想善養浩然之氣嗎?長嘯一聲,山鳴答應;舉頭四顧,海闊天空。站在北京延慶小海陀山往南眺望,延慶妫川大地盡收眼底。為營造北京冬奧盛會的良好氛圍,北京市延慶區妫川作家群做出了不懈的努力。由喬雨先生主編的《妫川文集》(北京出版社、2022年1月版),是北京出版集團聯手延慶妫川作家向北京2022年冬奧會的集體緻敬,是獻給冬奧會的一份文化厚禮。

《妫川文集》遴選了11位作家,12部作品集結出版,涵蓋詩歌、散文、小說、古典詩詞、報告文學、攝影等多種體裁的作品。妫川作家們以細膩的筆觸,傳播中華文化,書寫百姓文學。室雅蘭香的《妫川文集》叢書,既有小家碧玉,更有大氣文章。好文字讓人心懷豁達,好作品讓人充滿了對這個世界的敬畏以及對祖宗的感恩。有了一顆感恩的心,便有了慈悲之心,活得真實、淡泊、通透。

一、妫川文學與長城文化帶建設”論壇

“當今世界,人們提起中國,就會想起萬裡長城;提起中華文明,也會想起萬裡長城。長城、長江、黃河等都是中華民族的重要象征,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标志”。為保護好中華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脈,2021年金秋十月,在由中國作家協會支援,北京市委宣傳部、北京市委網信辦、北京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等機關主辦的“以新時代新文學新使命”為主題的第六屆“北京十月文學月”系列活動中,成功舉辦了“妫川文學與長城文化帶建設”論壇(注:以下簡稱為《論壇》)。

長城文化帶、運河文化帶和西山永定河文化帶承載了北京“剛柔并濟、山水相依”的自然文化資源和城市發展曆史,是北京文化乃至中華文明的精髓和象征。那麼,妫川文學則是鑲嵌在長城文化帶上的一顆明珠;《妫川文集》是長城文化帶建設的一個碩果,促進了北京的文化建設。

在《論壇》上,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著名作家邱華棟指出,延慶山河壯麗,擁有粗犷、豪放、酷烈、大氣、深沉、開闊的美感。獨特的自然風貌,必然會影響到作家的寫作風格。《妫川文集》是延慶文學成果的集體呈現,是北京出版集團助力北京地方文化、地方文學的一個重大的舉措。《妫川文集》收錄的作品大部分是在全國文學期刊和報紙上發表過的,還包含了曾獲得過全國各種文學獎的作品,有的作品達到了當代文壇的藝術水準。

在《論壇》上,喬雨先生對我說:請記住2021年10月29日這一天,“妫川文學”作為一個文化概念和地域文化符号,今天正式進入中國文壇了!感謝趙安良老師,感謝周建強、林遙、周寶平和許青山,感謝所有為妫川文學奮鬥的人們,延慶曆史會記住這一刻!為此,郭東亮先生賦詩:“妫川十月葉正黃,長城文化雁成行。不忘初心春秋筆,文學深處是故鄉”。

“妫川文學”新詞符合中華成語四字格式。成語,尤其是四字成語,是漢文化中一個特色獨具的寶庫。短短四句凝聚豐富的含義,集中反映了中國古老文化中幾乎所有優秀的曆史典故,并且展現了漢語的各種主要文法現象。四字成語除了音節和對偶的需要外,還由于四字結構恰恰是可以構成任何一種單句句式的最簡單的形式。

本文編撰的“妫川文學”一詞的内涵與外延,由于時空所限,有别于“延慶文學”一詞,但他們關系密切。“妫川文學”新詞具有中國氣派、地域特征,是讀者喜聞樂見的語勢。“表意抒情,狀物叙事,可随宜得施,且可連連使用,廣效其能。”(石雲孫《修辭縱橫》)。

四字語是中國國文的特點之一,以語意反複見勝,不以字詞重複為嫌。成語如“信手拈來”、“舉重若輕”,把奧妙無窮的漢字展現給世人,增添了漢國文化的魅力。選詞精到的“妫川文學”四字,将來,或許為中國成語錦上添花。

筆者對“妫”字情有獨鐘,因為妫是舜的後裔。《禮記.中庸》有“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上律天時,下襲水土”之句。孔子創立的儒家學派崇尚先王之道,尤其稱頌堯舜以來的傳統文化。杜甫詩“緻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詩聖杜甫,文脈延續,不絕若縷。

筆者對“妫川文學”情溢于表:上律天時,下襲水土,如四時之序行,如日月之代明,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妫川文學”暗藏小德川流,大德敦化之文;明顯政通人和、風俗淳厚之章。

妫川文學經過幾代人,幾十年含辛茹苦的堅守與奮鬥,終于迎來了文學新紀元。以《論壇》為分水嶺,“妫川文學”作為一個文化概念和地域文化符号正式亮相中國文壇!以成建制的作家群,一次12本作品成套推出市場的《妫川文集》為标志,“妫川文學”品牌正式進入社會大衆視野和圖書市場。

新中國成立以來,以孟廣臣先生為代表的延慶作家,引導一批年輕作者走上文學創作之路,走出了喬雨、遠山、周诠、張和平、林遙,連禾、謝久忠、華夏、石中元、孫廣勳、張義、武光、姚二林、孫钊,陳超、淺黛(以中國作協會員、北京作協會員順序)等80餘位作家,用心中深沉的愛和手中靈動的筆,不斷譜寫妫川文學的華章。“妫川文學”不再僅是妫川人自己的文學,正以開放從容的姿态,走向全國,逐漸形成一個文化概念和地域文化符号,成為一個獨特的文學現象。“妫川文學”的誕生,是延慶衆多作家潛心寫作的結果,其中有三位人物不得不提:孟廣臣是妫川文學的“提燈人”,喬雨是妫川文學的“領航人”,周诠是妫川文學的“舉旗人”。

二、妫川文學的“提燈人”——孟廣臣

原北京市作家協會主席,著名作家浩然(1932年3月25日~2008年2月20日),将“寫農民,為農民寫”作為創作宗旨。浩然生前與孟廣臣是好朋友。浩然在《泥土巢寫作散論》一書寫道,我認識的第一個延慶人是孟廣臣。孟廣臣是個聰明人,能作詩能寫小說,據說還會拉胡琴,上舞台給演節目的妻子伴奏。是以我就認定延慶縣必定是個文化發達的富庶之地。及至七十年代初期,老孟真的把我引到八達嶺長城外邊的延慶,才發現這裡被高山大川封鎖的相當閉塞,緻使諸多方面的建設發展都比較落後,文學園地更是貧瘠和荒涼。除了老孟,還有一位常寫詩歌的郤連禾和一位朝文學這邊試步的中學教師劉國春。可以說,他們三個人就是那個時代延慶的“文學界”......

年輕作家林遙(北京市延慶區作家協會副主席、第十一次全國文代會代表),在他的《根植泥土的靈魂——懷念中國鄉土文學作家孟廣臣》一文中寫道,孟廣臣先生從上個世紀50 年代末開始提筆寫作,在筆墨耕耘中度過了半個多世紀的歲月。他既是京郊最年長的作家之一,也是京郊奔波跋涉得最艱苦、最頑強的作家之一。2003年,年過古稀的孟廣臣先生學會用電腦寫作;2005年,他出版《阪泉兒女》《拓荒》兩部長篇小說,改寫了延慶沒有作家寫長篇的曆史;2015年,他又不辭辛苦,出版了一部厚重的《吾土文心——延慶文學六十年雜憶》,回顧了延慶60年來文學事業發展。在這本耗時兩年完成的書中,他以詩歌、散文、小說、曲藝和民間文學等發展史為綱,按不同時期的典型人物分類,全景式地盤點了新中國成立以來,延慶地區50餘名較有建樹的作家和文學愛好者,梳理了延慶有影響的文學活動。他對每位作者的代表作及精彩章節都作了介紹、點評,并回顧自己的創作曆程,謙稱自己是跋涉文壇的一名“老兵”......孟廣臣先生是延慶文壇的一面旗幟,他走了,仿佛帶走了一個文學時代.....

三、妫川文學的“領航人”——喬雨

如果說,孟廣臣先生是妫川文學的“提燈人”,那麼,喬雨先生便是妫川文學的“領航人”。1996年8月,他和曹金剛先生一起主編了《延慶文學作品選》(中國人事出版社、1996年版),這是延慶文學史上第一部文學作品選集,亦是延慶作者首次在社會上公開亮出;幸運的是,筆者是該書的責任編輯。2001年8月,喬雨主編了《妫川文學作品精選集1950—2001》(上下冊)作家出版社2001年版。2012年12月主編了《妫川文學作品精選集2001—2011》(三卷)中國文聯出版社2012年12月版。今年主編12卷本《妫川文集》、北京出版社2022年年1月出版。

由喬雨發起設立的“妫川文學發展基金”2018年7月正式啟動,資助延慶籍作者出版文學作品。喬雨先生的“妫川文學”情結,如同陳超先生參加2021年迎中秋《妫川文集》座談會上所語:“催種杜鵑情切切,報捷烏鵲語咻咻。妫川幸有率軍者,引領鴻群向鬥牛。”

喬雨自1995年直到今天,數十年來,為推動妫川文學事業的發展,默默耕耘。他激勵延慶文學創作;鼓勵本土作家精品創作;籌資為他們出版書籍;舉辦妫川文學座談會、研讨會和論壇。在他的不懈推動下,“妫川文學”作為一個文化概念和地域文化符号進入中國文壇。他積極奔走,設立妫川文學發展基金,保證妫川文學發展的持續性;設立“妫川文學獎”,把妫川文學推向新的高度;攜手北京出版集團,成規模地把妫川作家群推向市場;編纂妫川文集,填補了北京各區出版地區文集的空白。

2021年10月16日,喬雨在受聘延慶區作協名譽主席儀式上的緻辭:妫川文學取得今天的成就非常不容易。我們要心懷感激。這裡有孟廣臣、劉明耀、陳超、孫钊、連禾、張夙起老一輩作家含辛茹苦的堅持。有謝久忠、石中元、劉利華、華夏、張和平、尤恩澤一輩妫川文學中堅力量的堅守。有郭東亮、周诠、林遙厚積薄發的光榮。更有趙安良、趙萬裡、朱琳、孫守凱、許青山、周寶平這些一邊創作一邊為作家默默奉獻的護航者之艱辛。這裡我們不能忘記浩然、舒乙、劉恒、楊慶祥、楊曉升、馬役軍這些大作家多年來對妫川文學發展的關愛與支援。而我們表達感激之情最好的方式就是多出作品,出好作品,創作出無愧于我們這個偉大民族的優秀作品。

四、妫川文學的“舉旗人”——周诠

墨潤妫川情懷,筆随百姓心聲。2016年6月3日,北京市延慶區作家協會成立大會暨第一次會員代表大會召開,周建強當選為作家協會主席。自此,延慶進入了妫川文學的新時代,周诠成為了妫川文學的“舉旗人”。為此,北京作家協會主席劉恒發來賀信——寄延慶同仁語:大家都是同類,不必說客套話,大話空話更不必說。聚在一起做事,少不了雄心。然而,無論彼此有怎樣的來路與志向,也不可高估了自己。我們及我們手裡的筆,處于什麼位置,具有多大的能量,諸位心頭想必都是有數的。盡管如此,似乎也無須小瞧了自己,我們寫下的每一個字,都猶如一滴汗或一滴淚,乃至一滴血,它們終将在民族精神世界的年輪裡留下痕迹,哪怕是卑微的痕迹。我們的人生将以此為榮。不贅。劉恒頓首。丙申夏日于杭州。

幾年來,延慶作家協會工作幹得有聲有色。2018年,延慶區作家協會全年組織文學教育訓練、交流、采風活動10餘次,參與人數近千人次。2018年首屆妫川文學獎評中,共有6部作品榮獲妫川文學獎。2019年,張和平、林遙等6位延慶作家的作品分獲4個獎項,金盾文學獎獲獎作品《暗鬥》獲得沖擊國内外文學大獎省部級獎勵,3部作品獲得妫川文學發展基金出版資助。以文會友,譜寫人生,邀請國内名家擔任《妫川》文學刊物顧問;舉辦“閱·享讀者沙龍”活動,2019年共有200多篇(首)會員作品在區内外刊物發表。

延慶作家協會在周建強(筆名周诠)的上司下,拒絕世俗喧嚣,追求審美境界,他與副主席郭強、周寶平,秘書長許青山等人一起,合力搭建“妫川文學”的浪漫谷。舉行了“2020—2021年度妫川文學發展基金頒獎會”,公布了第三屆妫川文學發展基金項目暨第二屆妫川文學獎評選結果并為獲獎者頒獎。共有12部作品參評妫川文學獎,4名作家作品集申請資助出版。獲獎的8部作品是長篇小說《白乙化》(周诠),中篇小說《王東方進城》(張和平),短篇小說《老杜的新房》(夏雪飛)、《老白》(趙文新)、《神算耿半仙》(遠山),散文、報告文學《東門營留住鄉愁》(孫廣勳)、《綿綿梆子情》(金桂枝),詩歌《詩八首》(林遙)。郭東亮的随筆集《元明清文學中的延慶方言》、梁小蘭的詩集《鏡中的塵土》、申潤民的詩集《緻敬陽光》獲得2021年度資助出版。

“妫”已成了延慶地标性的文化符号而使用,如“妫川書院”“妫水人家”“妫河森林公園”等冠以“妫”字,更有厚積薄發的“妫川文學”作家群。唐朝設妫川縣,《史記》中炎帝與黃帝部落之間的“阪泉之戰”發生在延懷盆地,即今日延慶一帶。于是,延慶妫川有了悠遠的曆史意涵;于是,過去的“延慶文學”便成了今天的“妫川文學”。

五、附錄:《妫川文集》11位作家,12部作品書名(北京出版社、2022年1月版):

石中元《白河之光》(紀實文學集);

郭東亮《妫川驕子》(報告文學集);

遠山《山一程 水一程》(詩集);

華夏《平凡的生活裡總有不期而遇的感動》(散文集);

謝久忠《長城斷想》(文學自選集);

陳超《韻揚妫水》(古詩詞集);

張和平《海坨山的呼喚》(散文詩集);

淺黛《流年情深》(散文集);

周诠《龍關戰事》(小說集);

林遙《秉燭行吟》(散文集);

喬雨《跨越心牆--喬雨詩文作品選》;喬雨《鏡頭裡的日子--喬雨紀實人像攝影集》。

注:本文作者石中元、北京作家、北京市延慶區作家協會顧問、出版界進階編輯,曾任中國人事出版社編輯室主任,著有《來自地球村的報告》等三十餘種著作。

2022年3月10日、石中元撰寫于北京延慶溫泉西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