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馮骥才:投身文藝,要拿出一輩子的“勁兒”來!

馮骥才:投身文藝,要拿出一輩子的“勁兒”來!

馮骥才在書房。王曉岩 攝

馮骥才:投身文藝,要拿出一輩子的“勁兒”來!

《畫室一洞天》

《多瑙河峽谷》

馮骥才 著

作家出版社

2022年1月

今年農曆二月初九(3月11日),中國知名作家馮骥才先生迎來八十歲生日。在此之前,作家出版社同步推出了他的兩部最新力作——全彩圖文随筆集《畫室一洞天》和中短篇小說新作集《多瑙河峽谷》,多面展示了他豐富的人生閱曆與深厚的創作功底。

其中,《畫室一洞天》為2020年出版的馮骥才随筆集《書房一世界》的姊妹書,兩書珠聯璧合,展現了作家内心深處“文學的自己”與“繪畫的自己”之間的互相叩問與探詢;《多瑙河峽谷》中的同名中篇小說,則獲得第23屆《當代》文學拉力賽2021年度中短篇小說總冠軍。日前,馮骥才接受南方日報記者專訪,通過兩本書的創作經曆,他分享了在人生每一個重要節點上“過得深一點”的感悟,以及在耄耋之年仍筆耕不辍、創新不止的心得體會。

談文學

小說創作必須具備“文化審美價值”

過去20年來,馮骥才頻頻以文化遺産搶救者的身份公開亮相,那個曾經創作出《珍珠鳥》《挑山工》《神鞭》《三寸金蓮》《俗世奇人》等經典文學作品、出版文集近百種的著名作家形象,似乎漸漸淡出了大衆視野。

去年12月,在第十九屆百花文學獎頒獎典禮上,馮骥才以《木佛》摘得短篇小說獎;去年10月完成的中篇小說《多瑙河峽谷》,在今年初又獲得《當代》文學拉力賽頒獎禮的肯定,隆重“宣告”了作家馮骥才的回歸。

談到文學領域的“歸去來兮”,這位老作家顯得雲淡風輕。他告訴記者:“從寫作的意義上來說,我與文學闊别了20年,但是,我這一生是不會離開文學的。”

“我對文學的熱情,好像生來如此。”馮骥才表示,從年幼時起,當他一旦産生對生活的熱情,就迫切地感到必須要用文字來表達——這是一種不可遏制的創作的天性,即便是在做文化遺産搶救工作的時候,腦海裡也經常會産生文學的想象和提筆的沖動。

在他看來,“暫别”文壇的這20年,是一種難得的收獲,因為“經曆的事情多了,作家的底蘊就更厚實”。他仍然清晰地記得,年輕時忽然大病一場,當時曾收到前輩作家嚴文井寄來的一封信,信中寫道:“馮骥才,你一定要努力活得久些。隻有活得久的時候,你對人生的了解才會更深透。”

對他來說,如今重新投身文學,也是一種努力在人生每一個重要節點上“過得深一點”的自然而然的選擇。談到今昔創作心境的差異時,他笑稱,從前寫作,可能更希望是和讀者一起“認識生活”;而現在,他覺得更像是“回歸生活”,重新感受審美創造帶來的快樂。他仍然堅持給自己的小說定下兩條标準:首先,作為藝術品,必須具備文化審美價值;其次,得遵循中國文學傳統,語言必須精當、考究、有美感。

他坦承,寫完《藝術家們》之後,自己一度面臨着創作上的瓶頸——“怎麼都出不來”。在《木佛》中,他有意識地換種角度書寫,讓自己化身為錦盒中一尊千年木佛像,随着形形色色的人輾轉四方,閱盡百态世相。在寫作中,他一點一點感受到一種“重獲自由”的喜悅。

在中短篇小說集《多瑙河峽谷》中,五個故事曲折跌宕,風格各異,離奇、浪漫、荒誕、凄美、幽默……再度釋放創作激情的馮骥才文風陡轉,“亦真亦幻”地講述現代都市中的奇詭世相和幽微人心,帶讀者帶來新鮮與驚喜。

談繪畫

在畫中追求文學性和詩意

以文學成就聞世的馮骥才,還是一位功底深厚的畫家。自十四五歲拜師習畫以來,馮骥才至今已出版過多種大型畫集,并在國内外多次舉辦個人畫展,其作品被評論界稱為“現代文人畫的代表”。

在馮骥才家裡,畫室和書房位于一個走廊的兩頭,對他來說,從書房到畫室,這是一個“甜蜜的往返”。

他告訴記者,這兩個空間,不僅是工作方式的不同,實際上也是心靈分工的不同。寫作于他,更多的意味着社會責任;繪畫于他,更多是個人心靈的表達與抒發。新書中,他稱自己的畫室為“一洞天”,意為這裡有洞一樣的私密,家一樣的自由,神仙一樣的神奇。

《畫室一洞天》中的76篇短文,紀事狀人、談古論今、抉奧闡幽,記述馮骥才自身的藝術生涯和精神生命,内容豐富厚重,文字嚴謹真誠,既有情趣更富情懷,讓讀者從中得以感受到他活生生的、一觸即發的精神生命。

“自己寫自己的好處是可以忠于自己,也更忠于讀者。”馮骥才曾說,文學是延綿不斷的畫面,繪畫是片段靜止的文學。他在畫中追求文學性、追求詩意、追求意境——詩書畫同源,這也是中國繪畫、特别是文人畫的傳統。

文化藝術之途,需要久久為功。“創作是一種心靈的生活,是一種精神的工作。”他說,一個人的藝術水準、功力、修養,隻能通過曠日持久的哺育與滋養,唯有那些最堅持不懈、全神貫注、體力充沛的藝術家們,最後才能跑到終點。

“如果想投身藝術,就一定要拿出一輩子的勁兒來!”馮骥才相信,随着中國國力的蒸蒸日上,在未來将有越來越多人滿懷文化自信,回歸傳統、思考心靈,對此,他信心十足。

南方日報記者 黃楚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