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家長必讀:孩子6種常見行為的背後心理原因分析

每一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聰明乖巧,但孩子們是獨立的個體,孩子們的想法和行為通常是大人們無法預知和控制的,例如在外打人、哭泣等等。

其實,孩子打人可能并非有強烈惡意,而哭光用吼來止住也是不夠的。

我們除了去怪責孩子,還應該想想孩子到底在想啥?

1

打人、咬人

孩子總喜歡打人、咬人是有一定的原因的!

原因一:可能孩子之間的安全感建立的不好

由于孩子和别的小夥伴之間沒有建立好一定的安全感,是以一有小朋友到身邊去,他就會覺得受到威脅,然後主動進攻。

解決辦法 :

家長應多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多幫孩子交些好朋友。

如做了冰淇淋、點心等孩子喜歡的東西,分成幾份,可以帶着孩子送到小朋友家,有好吃的也叫到家裡一起吃。禮尚往來,别人也會有好吃的想着我們。這樣關系越走越近,孩子的感覺也會越來越好。

原因二:打是“排除”的意思

有時孩子想按自己的想法做事,可總是被迫做些他不喜歡的事情的時候,他就會想把這個事件“排除”掉。

圖源:網絡

如:孩子想吃冰棒,家長不讓做,當他的反抗沒有用時,他就會用打的方式來解決,希望借此把家長“不讓他做事”的這個事情給“排除”出自己的處境之中。就連許多脾氣暴躁的大人也一樣,會選用武力來抗拒自己不想接受的事情。

加強孩子用語言來解決問題的能力。教他用語言來和别人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意願。

家長可以告訴孩子:“如果你不喜歡人家這麼做,你可以直接對别人說清楚我不喜歡你這樣。”然後還要告訴孩子,打人無法解決問題,打人是不好的行為,他就明白了。

當然要達到完全用語言表達還需要一個過程,媽媽要耐心等待他心智成長到這個程度。

原因三:家人可能有打人的行為

孩子因為看到了身邊的大人有相似的行為,他通常就會模仿,把這樣的待遇反加到别人身上。

家長要反思自己是否有這種行為,如有應即時改正。

孩子打了人後,家長要及時根據當時的情況來分析原因,告訴他如何用語言來解決,然後再告訴他打人是野蠻的行為。

最後,家長應把握一個原則,就是要告訴他爸爸媽媽依舊是愛他的,對事不對人,一時行為不對,不能說孩子就壞,以免他有種做錯事不被愛的擔憂。

這樣,他既知道自己打人不對,也知道下次該怎麼解決,還知道媽媽無論何時都是愛他的。孩子感覺被愛包圍着,他會向更好的方向發展。

2

插話

孩子打斷别人的談話,往往是由他們的年齡特征引起的,大體是在以下幾種情況出現:

孩子對講話中的部分内容感到好奇,迫不及待地想解決心中的“疑問”。

别人談的或讨論的内容,孩子曾經聽說過或有點似懂非懂,産生“共鳴”、激動,急于想“表現”自己,講一講自己的“看法”。

孩子獨自玩耍或獨自嘗試着做某件事遇到了困難,這時他急于求得幫助,可能會不顧場合打斷别人的談話。

家長應該注意以下三點:

1.因事制宜

即針對不同的情況,采取相應适當的方式和方法加以引導。

當孩子對大人談話内容提出疑問,或遇到困難求助時,千萬不要因一時惱火而當别人的面訓斥孩子,否則就傷害了孩子的“好奇心”和“自尊心”。

家長可以跟孩子講明,談話結束後再解答,這樣孩子是會諒解的。但事後一定要實行諾言,并教育孩子在别人談話時不要随便地打斷,告訴他這樣做是不禮貌的。

如果大人在閑聊時所談及的内容使孩子産生“共鳴”,孩子因急于想表達自己的意見打斷别人的談話,家長不妨給孩子一個“表現”的機會,先征求與你交談的對方的意見,然後讓孩子參與進來。

不過,談完話後應很委婉地指出孩子剛才随便插話是不對的。這樣孩子是比較容易接受你的批評的,因為孩子的“表現欲”得到了滿足。

2.适時引導

家長要利用一切可以用來對孩子進行教育的機會,對孩子加以啟發和引導,特别要注意運用發生在孩子身邊的事情來教育孩子,使孩子受到啟迪和提高。

例如,爸爸媽媽帶孩子上街玩,看到了别的孩子在其父母和别人講話時插在中間吵個不休而受到批評,就可以問自己的孩子:“剛才那個孩子做得對不對?為什麼?”讓孩子從中受到教育。

3.言傳身教

即做家長的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特别是“行”,這給孩子的影響是很重要的。

孩子的模仿性較強,且又缺乏一定的辨識能力,是以父母應樹立起一個禮貌地與人交往的榜樣。

3

撒謊

對于孩子說謊這件事,家長們所不知道的是,兒童“說謊話”的種類其實有很多種:想像謊話、願望謊話、無知謊話、遊戲謊話、辯解謊話、友善謊話、友情謊話、吸引注意力謊話、複仇謊話、以及欺騙謊話等等。

幼兒的大部分謊言來自想象、願望、遊戲和無知,偶爾有出自辯解或引人注目的目的。無論哪一種,如果不屬于真正的謊言,就不應該被直接指責為是性質惡劣。

幼兒的心理結構,往往是主觀與客觀融為一體,這種現象稱為“主客觀未分化心理”,是幼兒心理的一個特征。

如果不能充分了解這一點,就談不上正确的處理辦法。

我們應該認清隐藏在謊話背後的兒童心理,當你聽到孩子撒謊的時候,應該表示了解孩子的願望和角度,采取與其心理狀态相符的辦法解決。

4

嫉妒心

孩子的嫉妒,是孩子對小夥伴中在智能、名譽、地位、成就及其他條件比自己強或比自己優越的孩子懷有的一種不安、痛苦或怨恨的情感。孩子嫉妒會有以下一些表現:

不許爸爸媽媽親近或愛别的孩子。

别的孩子取得了成功,學習上有了進步,或受到教師的表揚時,認為自己不比他差,不服氣,對别的孩子中傷、諷刺、排斥等。

别的孩子比自己穿得好,或玩具多,或小夥伴多,就打擊、嘲弄、疏遠,甚至怨恨。

别的孩子沒有滿足自己的欲望,就産生對立情緒,或怨恨,或采用另外的形式補償和替代,如别的孩子不借水彩筆給他,他就向别的孩子炫耀自己的玩具,且不借給那個孩子玩,以借此壓倒對方。

一般來說,對孩子的嫉妒隻要很好地教育引導,便可以變壓力為動力,激發孩子發奮上進,養成健康的性格和良好的品德。相反,如果不能很好地引導,就會影響健康成長。

對孩子嚴格要求。鼓勵孩子勤奮踏實、積極進取、樂于助人;對于浮躁、損人利己的不足的行為要予以處罰、教育,以培養其良好的道德品質。

對孩子的贊許、表揚要恰當。既要實事求是,又要使孩子承認自己的成功之中,有周圍夥伴的貢獻和幫助,而不可趾高氣揚,好圖虛榮;同時,要孩子看到自己的不足,以防止孩子驕傲自滿,過高估計自己,藐視别的孩子。

激發孩子把嫉妒轉化為競争意識。使孩子在趕、超先進中調整自己的行為,增強适應社會環境的能力,進而使壓力轉變為動力,超越嫉妒。

教育孩子誠實待人。要教育孩子心胸豁達,不斤斤計較;學會設身處地,将心比心,了解小夥伴,交流和溝通感情,增強與小夥伴團結共進的氣氛。

5

愛哭

家長拼命想辦法不讓孩子哭,可是孩子卻越哭越起勁。家長們會認為,首先應該使孩子停止哭,一切問題要等停止了哭以後再說。可越這樣孩子越委屈,哭哭啼啼就是停止不了。

哭的行為是一種結果,是某些問題表面化的結果。既然有哭的行為表現出來,内心裡一定有某種“感情”在活動。把着眼點放在這一方面,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愛哭的孩子,是由于想讓父母安慰自己、同情自己等依賴心理所緻。僅僅孩子他停止哭泣的行為,而不解決他内心的感情問題,是止不住哭的。

當孩子哭的時候,不要隻說:“别哭了”,而首先應該關心的是了解他為什麼哭,哭的原因和心情。

然後,對孩子的悲傷心情或氣憤心情,總之是對孩子當時的感情,表示同情、了解,并把這個資訊傳達給孩子,也就是說,把孩子的感情回報過去。

切記莫用大道理去批評,而無視孩子的感情。你接受了孩子的感情,孩子的心情感到舒暢了,不僅停止了孩子哭泣,而且愛哭的毛病也會逐漸得到克服。

6

重複

那麼這樣正常嗎?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孩子出現喜歡重複看同一部卡通片和圖畫書的現象并不是個别的,有相當一部分孩子都不同程度地表現出這一特點。孩子之是以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有兩個原因:

1.個性的原因

在對待事物的态度上,能表現出人的個性的不同特點,孩子的個性正在形成和發展,這種個性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也會表現出來。

喜歡重複看同一部卡通片和圖畫書正是一部分孩子喜歡自己所熟悉的事物、喜歡重複的個性的一種展現。

2.兒童心理發展水準的原因

由于幼兒的認識能力、想象能力和記憶力的發展還很不完善,是以就不可能像成人一樣在較短的時間内接受大量的資訊。

孩子如果是每次都看不同的卡通片和圖畫書,就會出現記不住、無法接受的現象,而一次又一次的重複則能避免這一現象,孩子能夠在重複中檢驗自己的記憶和期望,從中體會到一種成就感。

一般來說,随着孩子心理水準的提高,這種現象也會逐漸消失。

是以,孩子喜歡重複看同一部卡通片和圖畫書的現象并沒有什麼不正常的,一般也不會有什麼害處。如果這種現象的程度非常嚴重時,家長可以适當進行引導。

孩子的反常行為,往往散發着不同的信号,隻要家長能夠讀懂孩子的行為,正确樂觀的引導孩子,孩子一定能健康快樂的成長。

*聲明:本文内容、素材來源于網絡,如涉及作品内容侵權或其他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将立即更正和删除相關内容。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