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李躍兒每個孩子都是完美的

李躍兒

一、為什麼就我的孩子不專心

請看下面的案例:

在一個業餘美術班裡,老師正在引導孩子畫畫,好幾位家長趴在玻璃門上往裡看。

一個媽媽滿臉焦慮地來到我面前,說她的孩子聽課一直不專注。

我問:“孩子怎麼不專注呢?”

她說:“别的孩子都一動不動地在聽老師講課,隻有我的孩子東張西望,一會兒動他的顔料,一會兒又撓癢癢,我看了都煩死了。”

她的話音剛落,另一位媽媽也走到我面前,急急地問:“我孩子聽課不專心該怎麼辦?”

我問:“什麼時候發現孩子聽課不專心?”

她說:“剛才。”

我問:“你發現那個教室裡其他孩子聽課都專心嗎?”

她說:“所有的孩子都很專心,隻有我的孩子總是動來動去。”

我很好奇,難道兩個媽媽說的是一個人,我問:“你們倆認識嗎?”她們搖了搖頭。

我又問:“你們看到的是同一個孩子嗎?”她倆疑惑地看着對方,感到莫名其妙,很不肯定地說:“可能不是吧。”

我說:“但是你們兩個人說的是一樣的,你們倆都說教室裡隻有你們自己的孩子在動,其他孩子都沒有動。”

我帶着她們到了那間教室的玻璃門前,讓她們往裡看。老師還在示範,八歲的王軍躺在地上,将凳子四腳朝天放在自己的肚皮上,由于老師示範得非常吸引人,他在四腳亂動的同時,眼睛還看着黑闆。

我問左邊的媽媽:“那個躺在地上的孩子是你們家孩子嗎?”那個媽媽笑着搖了搖頭,說她的孩子是個女孩子,是前面那個。

我又問右邊的媽媽:“那個躺着的孩子是你家的嗎?”她搖了搖頭,說她孩子是左邊第二個。

我說:“你們看看,教室裡最不注意聽講的是你們的孩子嗎?再看一看每一個孩子聽課的姿勢是不是完全一樣?”

教室裡一共坐着二十多個孩子,沒有一個孩子坐在凳子上的姿勢和聽課的樣子是相同的。

一個人選擇什麼樣的姿勢使自己的精神投注在一件事上,完全取決于個體當時的需要。如果我們總是要求每個個體在進行不同的精神活動時,保持統一的身體姿勢,這無疑會破壞大多數孩子的精神工作。

有些西方學校的課堂,孩子們可以随意地選擇他們的坐姿,原因也在此。

二、成長經驗決定了孩子的反應

有一次,孩子之家在課上給孩子輸入“搶救”的概念。老師事先安排的刺激是一個野外生存的故事:一群人在船隻失事後爬上一個大木闆,他們劃着木闆,上了一個小島。

在小島上爬山的時候,有個人滾下山坡,把腿摔斷了。老師身上披了一件粉色的舊窗紗,打算用來做搶救的包紮材料,還準備了紅色的藥水,事先給一個小男孩安排好角色,讓他假裝腿斷了。

爬“山”的人們在一個花壇的邊上走着,小男孩兒在老師的攙扶下,“啊”的一聲躺在地上……所有的孩子都圍了過來。

老師說:“假裝是他的腿摔斷了。”說完後将他的褲管捋起來,在其他孩子注視之下,将紅藥水塗在他腿上。幾個男孩子龇牙咧嘴,有一兩個孩子臉上閃過緊張的神色,但馬上為紅藥水那麼像血而感歎不已。

有的孩子開始想辦法,有一兩個女孩子驚叫着捂住了眼睛,有一個女孩竟然哭了起來。

老師用微笑的目光與那幾個欣賞藝術效果的孩子共鳴了一下,同時将吓哭的孩子攬在懷裡,回頭告訴剛才想辦法的孩子去找幾個長的木條,又讓吓得捂住眼睛的孩子幫她解開脖子上圍的舊窗紗的結。

然後,老師“嘶”地一下将窗紗撕下一條。孩子們都吃驚地看着她。這又成為一個新的刺激,是剛才受傷刺激的升華。老師對吃驚的孩子們說:“我們在野外沒有繃帶,隻好撕破衣服當繃帶用。”

有幾個孩子問:“那老師你的衣服怎麼辦?”老師說:“衣服還可以買,我們先保護他的腿。”

孩子們一下子放松下來。開始利用臨時材料進行搶救工作。他們的專注投入讓他們幾乎忘記了這隻是一個模拟的情境。

這節課不但解釋了什麼是搶救,也教授了怎樣搶救的知識。使每一個孩子因為自己參與了搶救而感到自豪,進而讓孩子們感受到了成功。

這群孩子由于各自的成長經驗不同,對這件事做出了不同的反應。

老師可以根據這些孩子的狀态,判斷他們過去的經曆給他們帶來的經驗,幫助這些孩子在不同的個體經驗的基礎上得到提升。

欣賞假血藝術效果的孩子,不比吓哭了的孩子強在哪裡,吓得捂住眼睛的孩子,也不會比積極想辦法的孩子差在哪裡。這就是尊重個體差異的教育方式。

三、相信每個孩子都是完美的

所謂相信指的是:相信每個孩子無論怎樣不同,都會按照人類共同的規律成長;每一個人隻要沒有胚胎期的器質傷害,沒有出生創傷,他就具有形成一個完整的人的所有特質。

隻有相信這一點,才能堅定地懷着喜悅的心情等待孩子的成長,否則,我們就會希望在我們的孩子身上能夠集中人類的所有優點。

當家長有了這種需求的時候,就會認為自己孩子身上的缺點多到掩蓋了他所有的優點。

若兒是一個兩歲的女孩,她出生以後媽媽就不再上班,專職在家裡養育孩子。她的媽媽來見我的時候,一臉的憔悴。咨詢時剛說了一句話,就泣不成聲。

我心裡一沉,不知出了怎樣的事情。

等她平靜下來,我讓她将自己的痛苦慢慢地說出來。她抽噎着說:“我實在對不起老公,在家裡專門照顧孩子,還把孩子帶成這樣。”

我觀察過若兒,在我看來若兒的狀态非常正常。我問她為什麼會這樣想。

“我的孩子可能先天就是一個不好養育的孩子”,她急切地說,“這個孩子吃飯有問題、上廁所有問題、睡覺有問題、與人交往也有問題。”

我發現她所說的情況,都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正常的表現。

吃飯不好好吃,要人喂,而一個兩歲的孩子還處在需要人喂才能吃飽的時期。

孩子以前上廁所知道告訴媽媽,最近一兩個月來卻總是将大小便解在褲子裡。說明這個兩歲多的孩子此時正進入到肛門期,開始練習用意識控制大小便。

練習的過程就是一個失敗再練習的過程,孩子對大小便的控制練習要在隐秘的狀态下進行,這正是說明這個孩子在這方面是正常的。

孩子還沒有形成用意識控制睡眠的能力,睡眠完全取決于自己的生物鐘,如果白天睡多了,晚上就不會如成人所願按時睡覺。這也說明這個孩子是正常的。

如果她白天睡覺太多,晚上又能準時按媽媽指定的時間裡睡着,這反而不正常。

兩歲前的孩子是感覺運動的時期,内在機制決定她隻沉迷于用自己的感覺器官去感覺令她感到新奇的事物。這時的她還沒有發現自己需要朋友,隻是自己一個人默默地玩耍。這也說明她是正常的。

隻要孩子是正常的,那就說明他是完善的。對人來說,完善的就是美的。

問題在于,若兒的媽媽不相信若兒是完善的,這樣孩子就會因媽媽不滿意自己的生命狀态而受到幹預,這種幹預才是造成孩子不完美的原因。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