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腳踏進大自然,激發孩子對生活的好奇心

有朋友問我“兒童科普繪本枯澀難懂,你們是怎麼讓孩子喜歡的”?我的回答是:或許“科學”很難懂,但是“科普”不就是要把高深的、難懂的知識普及給“外行”嗎?

而兒童科普就是要普及給了解能力、生活認識很有限的孩子,如果一套兒童科普晦澀難懂,那一定不是優秀的兒童科普書。

因為兒童繪本的目的并不是培養科學家,而是激發孩子對生活的好奇心,培養孩子用科學方法解決問題的思維習慣,建立對科學的好感度。

是以一套優秀的科普繪本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選材内容貼近孩子真實生活的;它的語言不是晦澀的,而是有趣和易懂的。UU最近看的這套《一腳踏進大自然》特别适合2-6歲的孩子。

一腳踏進大自然,激發孩子對生活的好奇心

1

科普繪本一定要【出身名門】

市面上的科普書五花八門,良莠不齊,是童書的重災區。不好的科普書,還展現在漏洞百出、錯誤頻頻的内容,可以說就是誤人子弟!

是以挑科普書一定要擦亮眼睛,我給大家介紹一個“兩看”方法,一看出版社,二看作者資曆,這樣選出的科普繪本最起碼能達到“正确”、“科學”的最低要求。國際科普繪本出版社,我首推Usborne出版社、DK出版社、BBC出品。

一腳踏進大自然,激發孩子對生活的好奇心

《一腳踏進大自然》精選了Usborne經久不衰的科普繪本。Usborne 出版的童書囊括從嬰兒書到青少年讀物的所有年齡段的所有類别圖書,其中以科普書、玩具書和益智遊戲類圖書見長。權威出版社+擅長的類目,讓這套低幼科普繪本底氣十足!

這套書的作者是英國著名作家、翻譯、兒童圖書編輯安娜·米爾伯瑞和世界著名插圖畫家,曾多次獲得國際大獎邁克·戈登 著繪。

全套共15本,每一本書都有可愛的名字,朗朗上口,親子閱讀時大家一定要為這些象聲詞配上對應的音效和肢體動作哦。我給UU讀了兩遍她就記住了所有的名字。

(插入圖書封面)

2

六大主題,讓科普觸手可及

這套書15本,可以劃分為6大主題,每一個主題都緊密圍繞着孩子的真實生活,所介紹的事物都是孩子舉手投足間的尋常事物,在熟悉的事物中更容易找到親切感和自信。

天氣和季節:《暖暖,大晴天》、《呼呼,刮風天》、《淅瀝,下雨天》、《簌簌,下雪天》這4冊以天氣為明線,以四季為暗線,介紹孩子生活中喜聞樂見的日常。

早上太陽高高升起,下午時越來越低,但是我們的【影子]會變得越來越長。孩子們追着影子玩的時候有留意過這個神奇的現象嗎?

一腳踏進大自然,激發孩子對生活的好奇心

陽光明媚的春天,帶上《暖暖,大晴天》和孩子一起在戶外搞科研吧!

樹上的葉子搖搖晃晃,我們的頭發亂糟糟,哎呀,糟糕,小朋友的帽子被吹走了,這些都是誰幹的呢?原來是看不見聞不到抓不住的【風】幹的!

一腳踏進大自然,激發孩子對生活的好奇心

如果讀《呼呼,刮風天》的時候,一定要帶孩子體驗一下冬日裡的寒風凜凜,春日裡的和煦溫暖,夏日裡的陣陣清涼和秋日裡的絲絲涼爽。結合孩子親身感官體驗去閱讀,會更有共鳴。

沒有一個孩子能拒絕穿着雨衣踩水坑吧,帶上這份興奮打開《淅瀝,下雨天》,雲是怎麼形成的?雨是哪裡來的?終于為孩子揭秘啦!

一腳踏進大自然,激發孩子對生活的好奇心

還有誰和小朋友一樣喜歡下雨天呢?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雨後蝸牛、蚯蚓、青蛙都出來啦?原來他們也喜歡雨天啊。

一腳踏進大自然,激發孩子對生活的好奇心

厚厚的雪地裡,小腳丫踩上去會有嘎吱嘎吱地聲音,小動物還會在雪地裡作畫呢。

一腳踏進大自然,激發孩子對生活的好奇心

如果你們不知道在冬天怎麼玩?那就在《簌簌,下雪天》

一年四季,春夏秋天,在這幾本書裡不僅能實作玩中學,還能發現生活的樂趣,培養陽光積極的心态。

這些象聲詞配上對應的音效和肢體動作哦。我給UU讀了兩遍她就記住了所有的名字。

動物:《叽叽,小鳥出生了》、《噗噗,毛毛蟲變身了》、《呱呱,小蝌蚪變青蛙》、《看呀,海底世界》、《嗷嗚,恐龍來了》,這5冊的主角從常見的小鳥、青蛙、毛毛蟲到不常見的海底動物以及從沒見過的恐龍,都是孩子最感興趣的話題。

沒看《叽叽,小鳥出生了》時,我們出門隻留心漂亮的小鳥,看完這本書我們關注的重點就移到鳥窩上。

一腳踏進大自然,激發孩子對生活的好奇心

可惜每次找到的鳥窩太高,我們并不能看到鳥窩裡有什麼。好在這本書彌補了缺憾,給孩子留足了想象的空間。

毛毛蟲變蝴蝶其實我們在《好餓的毛毛蟲》裡了解過,但是這本《噗噗,毛毛蟲變身了》除了毛毛蟲生命周期介紹,還帶來了新的知識點。

當毛毛蟲卵破卵而出,經過幾次蛻皮成繭,再從蠶蛹中蛻變成蝶之後,故事并沒有結束。原來冬天過後,雌蝴蝶還會回到最初從卵裡孵出來時生活的那些草叢或者樹枝上。

一腳踏進大自然,激發孩子對生活的好奇心

從這裡開始産卵,開啟新的生命!不得不說,自然界好神奇!

說起蛻變,當然還有蝌蚪變青蛙。為什麼每顆青蛙卵外面都有一層果凍似的凝膠?

一腳踏進大自然,激發孩子對生活的好奇心

為什麼小蝌蚪時不時就浮出水面來呢?青蛙長到多大就停止生長了?

一腳踏進大自然,激發孩子對生活的好奇心

快帶孩子在這本《呱呱,小蝌蚪變青蛙》來聽這個周而複始,生生不息的生命故事吧。

這本《看呀,海底世界》把海底搬到了咱們家裡,能讓孩子有機會看到海底那些我們不太常見的動植物和景色。

一腳踏進大自然,激發孩子對生活的好奇心

像長着“翅膀”一樣的鳐魚、長着魚尾牛面的海牛、還有那個看起來比輪船大無數倍的藍鲸、閃着光亮的水母……能讓孩子對着未曾涉足世界無比向往。

神秘、雄偉、強壯、力量成為它們的代名詞,雖然未曾見過正在的恐龍,但我們家不識字的娃,已經是一個對恐龍如數家珍的鐵粉。

那如果恐龍還活着,在現在的生活裡它又會是怎樣的角色呢?恐龍粉一定要讀這本《嗷嗚,恐龍來了》。

5本動物主題繪本,能讓孩子對動物心存善念,愛護動物。讀完孩子會發現世界不止一面,還是有着廣闊的領域等着我們探索。

場景類《嘩啦,來海邊》、《走吧,去池塘》

作為一個北方的娃,海邊和池塘是我們生活中比較欠缺的場景,是以對這兩本書有着天然的好奇。

《嘩啦,來海邊》說海邊有好多大海留下來的寶貝,還有小水塘,一張張動人明豔的畫面,陪讀的大人都挪不開眼睛了。比如寄居蟹如何死裡逃生、如何喬遷新家讓我們非常漲知識。

春江水暖鴨先知,《走吧,去池塘》開篇是暖意濃濃的春日,天鵝、鴨子、小蝌蚪生機盎然。

夏天的池塘荷花盛開,蜻蜓點水,毛茸茸的小鴨子跟着媽媽戲水。不斷長大的小青蛙和小鴨子見證着池塘小天地裡每一日的變化。

一花一世界,哪怕是小小池塘,也有完整的生态。保護環境,從小在娃娃心裡種下青山綠水的美好宏圖。

生物啟蒙《沙沙,種子發芽啦》

春天處處都是免費的自然觀察課,哪怕在自家陽台上用一個花盆也能讓孩子全程360觀察到植物生長特征。

《沙沙,種子發芽啦》就是一本種菜種花指南,種子不要埋地太深,要合适的水、溫度和陽光。然後就能看到小苗一天天長高長大,綻放出美麗的花朵或者結出豐碩的果實。

除了自然觀察,孩子在這本書裡還能體會到付出和收獲的正向關系。

宇宙天文啟蒙《嗖嗖,出發去月球》

既然腳踏實地,也要仰望星空。每一套兒童科普裡不可或缺的一個主題就是天文和宇宙。

比如夜晚孩子擡頭看到月圓月缺,或閃爍的星星。月光下和太陽下的影子,也能讓孩子玩得不亦樂乎。

除了給孩子講詩意的嫦娥奔月,《嗖嗖,出發去月球》更具理性的思考和觀察。

生态循環《滴答,雨點落下來啦》、《哐當,去地底下》

水滴的旅程,下雨——小水窪——溝渠和小溪——湖泊——海洋;蒸發,為什麼濕衣服會變幹?凝結,為什麼冬天我們呼吸時會有白氣冒出來?

和娃讀完《滴答,雨點落下來啦》,從此看水不是水,看雨不是雨,而是在思考他們屬于水循環的哪一環節?而且也教會孩子珍惜水資源,愛護地球。

沙子、土以及地底下的世界,總能讓孩子着迷。《哐當,去地底下》告訴我們:地底下不僅僅有螞蟻的迷你王國、視力很差的鼹鼠、身手靈活的兔子。

還有交錯的生活管道、地鐵軌道;再深一些還能找到各種化石、溶洞和礦石。

更深的地方就是紅色的岩漿。

主題不僅豐富,還有層次。

按照主題整理完畢,我們會發現這是一套以孩子為中心,蹲下來從孩子的視角觀察的繪本,和那種居高臨下的俯視孩子的視角完全不同。

它尊重孩子的認識水準和發育規律,既能讓孩子睜開眼睛發現生活的美,還能激發孩子潛能。

近處:下雨、晴天、種瓜點豆、小鳥、青蛙都是孩子生活的周邊,以這些貼近孩子生活的内容為主,在生活的課堂裡學習。

遠處:宇宙天文啟蒙、大自然的奇妙現象能夠引起孩子對未知事物強烈的好奇心,激發孩子的探索欲望,成長過程中對這個世界充滿激情,永遠積極向上,永遠熱情洋溢。

3

擴大認知邊界,讓孩子在繪本中看到

生活的多面性。

接近生活,了解生活,才能熱愛生活。

從孩子熟悉的場景切入,比如下雨。熟悉的雨滴、雨傘、雨衣和水坑,孩子翻開書的那一瞬間,是充滿自信的。

“媽媽,這是下雨,我也有雨傘,我和她的雨衣一樣漂亮啊。哈哈我也喜歡踩水坑啊”

“媽媽,我們也洗衣服晾衣服。媽媽我也每天這樣洗澡啊”

對,好的科普繪本一定不是高高在上和冰冷的,而是來源和歸處都在孩子的生活中,在熟悉的場景中,拉近與孩子的距離。

然而《滴答,雨點落下來啦》并不是完完全全把生活“拷貝”進書裡,它在孩子的原有認識水準中,加入了踮起腳尖可以了解的水滴聚集、溫度升高時的水蒸發。

我們把孩子現在的了解水準用i表示,這本書裡是按照i+1的難度提供給孩子新的内容,也就是在孩子原有的水準上略微提升,以此來平衡内容的趣味性和可了解度。讓孩子在已有生活認知基礎上擴大認知邊界,對生活中的細節更感興趣。

在《噗噗,毛毛蟲變身了》中學到的内容運用到了菜市場。我們去買青菜,看到一些菜葉子有洞,小娃立刻就聯想到這本書裡毛毛蟲填飽肚皮的樣子。

告訴店家這顆菜不用扔,小洞洞隻是被毛毛蟲咬過了,說明沒有噴農藥,洗洗可以吃。

從繪本上的畫面,到鮮活的、立體的生活片段,孩子不斷思考其關聯性,不斷發現讀書的在生活中“用處”。

4

畫風簡介簡潔幽默

語言細膩,互動性很強

科普科普,就是把有認知難度的事情,轉化成接受對象能了解的表達方式。我非常非常喜歡這套書裡語言和畫面。

書中的很多語言和畫面,對低幼孩子真的非常友好:

比如在《呱呱,小蝌蚪變青蛙》中說:

“最初,小蝌蚪像魚兒一樣,用鰓在水裡呼吸。兩三個星期後,它們的鰓消失後,小蝌蚪要浮出水面呼吸空氣”。

畫面左邊是浮上水面呼吸的小蝌蚪,右邊是泳池裡帶着遊泳圈和呼吸管的小朋友。

原本難了解的生物内容,因為類比到孩子身上,一下子變得簡單易懂。對那些有遊泳體驗的孩子來說更有親身體會來佐證繪本内容。

《沙沙,種子發芽》中爺爺說種子生長需要三個條件:水、溫度和陽光。爺爺一邊澆花,小朋友站在爺爺旁邊,咕嘟咕嘟地喝水,好像在說

“原來種子和我一樣需要喝水哦。”

《噗噗,毛毛蟲變身了》中毛毛蟲“反反複複蛻皮好幾次”,對于“蛻皮”低幼寶寶可能不那麼容易了解,把“蛻皮” 這一過程和小朋友脫褲子做比喻,就好解釋多了。

除了簡單細膩的插畫場景,《一腳踏進大自然》這套書衆的語言表達也特别吸引我。

比如在《呼呼,刮風天》中關于風的描寫

“風,我們看不見,也抓不住它。

不過,在刮風的日子去外面走一走,我們就能感受到它的存在。

周圍的空氣在不斷地流動。

風吹亂了我們的頭發……

像惡作劇一般,扯掉我們的帽子。

像惡作劇一般,扯掉我們的帽子”。

簡單的幾句話,就讓孩子了解到了風的特點,同時“扯掉”帽子 這個拟人化的語言讓孩子的了解更為精準,同時也讓孩子更早地學會流暢、準确、清晰地表達。

2—6歲的小朋友,正處于語言敏感期,選這套書做科普啟蒙,絕對不會失望的,光是文字就能引起孩子極大的注意。它沒有那種高高在上的,用成人的思維和知識淩駕孩子之上的做法,整體都比較溫馨 。

每冊的書名,都有根據不同主題對應的象聲詞,和小朋友一起閱讀的時候配上對應的音效和肢體動作不僅能增加親自互動,也更能精準的表達。

比如沙沙作響的樹葉、嘩啦嘩啦的海浪聲、吧嗒吧嗒的下雨聲……

都能幫助小朋友更好認識世界。

同時,這套書的字型編排也很用心:

比如:《噗噗,毛毛蟲變身了》中“脫皮”——“繭”——“蛹”——“腿和翅膀”——“蛻變”——“産卵”是整本書中的變大的字眼。

這幾個字正是毛毛蟲變蝴蝶過程中的關鍵節點,如果我們要做閱讀思維導圖,那麼正是這幾個字組成“生命周期”。這也正是整本書的發展邏輯。

除了科普啟蒙,這套書還可以滿足5-6歲,甚至再大一點孩子識字需求,不僅僅可以作為科普繪本來讀,還可以作為中文識字繪本來讀,每本繪本首先認識重點内容的漢字。

比如《暖暖,大晴天》中“當雲彩散去,就是大晴天啦!”;

《嗖嗖,出發去月球》中“從月球上,還可以看到我們的家——地球。”;

《沙沙,種子發芽》中“這就是人們說的授粉。”

提到大自然,你會想到什麼?是晴天、雨天、風雪天?還是空中起舞的蝴蝶、池塘蹦跳的青蛙、海中歌唱的鲸魚?

當你和孩子一起觀察世界的時候,就是陪伴孩子成長的開始,更是快樂親子生活的開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