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隻要媽媽在,孩子就不乖”,每個“磨娘精”心裡都藏着一個秘密

“孩子見到娘,無事哭一場”。

一位家長跟我訴苦,她說,4歲的兒子異常的粘她,每天一回家,她走到哪兒子跟到哪,甚至連上廁所也跟。

為什麼兒子跟着别人的時候,是天使寶寶,

跟着我就根本不像人類的孩子?

吃飯時候,非要她喂飯,别人喂他,就喊“不要”。

有時候以為抽個身,去做點自己的事情,小家夥一發現她不在,就立即大哭。

她說孩子不知道什麼時候起,脾氣變得這麼倔,隻要不順着他意,就各種鬧騰。

婆婆還抱怨她說:“你一回來,孩子就不乖”,你不在家,孩子跟着我們一點都不鬧。

這樣的瞬間有無數次,我對他發過脾氣,實在生氣的時候,還打過他的屁股。可是吼完、打完之後,又是無盡的愧疚:

他還這麼小,哪裡懂得什麼體諒?

曾經,我也無比自責:是不是我的養育方式有問題?

是不是我對他的愛與關注不夠多,讓他對我如此依戀?

他這樣的行為是不是缺乏安全感,這将來會不會影響性格?

困惑了許久,我也去問了很多媽媽。

原來,家有“磨娘精”的媽媽真的很多。

也有很多媽媽,采取的是像我一樣壓制的方式,先克制情緒安撫,克制不住的就大吼一頓。

但是我知道,這不是根本的解決辦法。

最終讓我釋懷的,是一位做老師的朋友的勸解,她說:

寶寶跟你黏,是因為隻有跟你在一起時,她才是無所顧忌的!而且,孩子能黏你的時間,真的沒有幾年。

換個角度想,孩子“磨娘”那是因為他們知道,媽媽是他們最親近的人,在媽媽面前,他們可以肆無忌憚。

每個“磨娘精”的背後,其實都是住着一個“希望在媽媽這裡我很重要”的小秘密。

01

“磨娘精”是孩子對媽媽信任的表現

曾在網上看到一網友分享的故事。

有次,她在外地出差剛回來,在家裡那幾天,發現女兒表現得異常急躁不安。

每晚哄女兒睡覺的時,女兒都會哭鬧一陣。很頻繁,甚至還越哭越兇。

本來上班就累,想着在家能好好休息,結果,孩子卻不省心。

幾天過後,她失去耐心,孩子一哭鬧,她就朝着孩子大吼道:“你這孩子是怎麼了,是不是故意來氣媽媽”。

女兒看到媽媽的憤怒後,哭得更兇,直至婆婆進來抱走孩子,才停止争吵。

後來冷靜之後,她拉着女兒小手問:“為什麼在媽媽面前這麼不乖”?

女兒沉默許久說:“因為我害怕睡着之後,你就離開了”。

網友一陣莫名的心酸,眼淚止不住地掉下來。

孩子在媽媽面前最放松,說明媽媽是他最親密的人。

很多人覺得孩子那麼小,哪有什麼情緒、自尊心可言。事實上,孩子在嬰幼兒時期就能表現出強烈的自尊心。

《美國育兒百科》中指出:

媽媽不在家,保姆或者家人告訴你孩子們表現地像個天使時,不要偷着開心覺得孩子終于長大了。

孩子并沒有長大,而是他們對别人的信任不足,不敢去試探他們的底線。

孩子跟媽媽以外的人不敢“撒野”,其實是他們心智成熟的一種“小心機”。

他們知道,自己即使撒野,媽媽還是會親親抱抱他們,可是對于别人,他們就“慫”了,沒有“膽量”去試探。

02

孩子不乖時,媽媽如何正确引導?

有句話說得很好:“孩子不可愛的行為,其實是在呼喚愛。”

孩子通過這種不乖的方式向媽媽索取愛和關注,那麼媽媽,要如何來回應孩子呢?

那麼,我們這份安全感的給予,除了陪伴,還要做到這幾件事。

足夠的耐心,允許他們發脾氣

“磨娘”的孩子其實是把媽媽當做一個“安全基地”,當他們有安全需求的時候,就想要傳回看護人身邊。

而我們這些“安全基地”要做的,就是允許他們發脾氣,給他們的心靈足夠寬廣、安全的場所。

大吼大叫不能解決任何問題,還會讓孩子缺乏安全感的表現愈演愈烈。

平靜而溫和地對待,不打壓,不懲罰,就對了。

離開時告訴孩子你去做什麼及回來時間

大部分的寶寶都是有分離焦慮的,因為他們分不清離開和消失的差別。

就像小孩子很喜歡玩“藏貓貓”的遊戲,因為他們喜歡那種“消失”又“出現”的驚喜。

但是如果他們不知道媽媽是走了,還是消失了,他們會局促不安。

是以暫時離開的時候,一定要告訴孩子,媽媽會回來的。

最好能把時間量化,比如,時針到了數字12的時候,媽媽就回來了。

3

高品質陪伴,不用時間換取自己的滿足感

我們總是以為長時間與孩子的厮守,就是他們安全感的來源。其實不是的,安全感來自于孩子内心的感覺,他們能夠确定爸爸媽媽能看到我,他們愛着我。

是以陪伴的時間不是最重要的,優質的陪伴才是最長情的告白。

孩子越不“作”,越需要被關注

很多時候,願意表現出負面情緒的孩子,比内心平靜安定,乖巧的孩子要幸福得多。

曾在書裡看到這樣一句話:“很多小時候很乖的孩子,長大後普遍心理問題較多”。

長篇小說《無聲告白》中,莉迪亞就是一個典型的“乖乖女孩”,在書中,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好的,媽媽”。

媽媽逼着她完成自己的夢想,去成為一名醫生,莉迪亞就按照媽媽的訓示去做;爸爸希望她能融入白人的圈子,她就每天假裝和朋友打電話,隻要是父母的意願,她都努力去實作,從來不敢有一絲忤逆。

然而,現實是她在學醫中,對于實體生物,自己一點都看不懂,朋友也沒有交多少。

由于無法承受情緒的堆積,最終走上了絕路。

孩子天生就渴望得到父母的愛,當孩子缺少了父母愛的滋養,他們就會壓抑住自己的渴望,變得懂事聽話。

乖巧,其實是他們身上的保護色,對于最親密的人,他們是缺乏安全感的,他們不敢表現出自己的真實情緒,去試探母親的底線,去勇敢的索取愛和關注,因為,在他們内心深處,早已經是百孔千瘡。

是以,孩子越不“作”,越需要被關注。

養育之路,還是這句話,是一場自我的修行,讓我們保持多一點耐心和了解,讓孩子感受到穩穩的安全感,讓孩子在成長路上變得越來越勇敢,未來更可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