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父母是每個人的起點,也是絕大部分人的天花闆

- 01 -

最難突破的就是父母

父母是每個人的起點,也是絕大部分人的天花闆。中國最近這代人大部分都比父母混的強,是因為父母被耽擱了,再往後幾代,大家就能看出來我這句話的威力了,美國英國德國那邊的成熟型社會這一點非常明顯,絕大部分孩子沒法超過自己的父母。

我經常看到一些父母自己一事無成,教育起孩子來頭頭是道,但是孩子卻好像故意跟他們對着幹,就感到非常有意思,因為絕大部分父母都沒有意識到,孩子是在模仿你們啊,你是怎麼做的他就會怎麼做,當然了,等他長大了,他也會去教育自己的兒子,并且頭頭是道,但是孩子依舊當做聽不見,然後該幹啥幹啥,爹啥樣他啥樣。

也就是說,排除低機率基因變異的情況,孩子從父母那裡繼承了兩套基因,一套是生理學意義上的基因,你娃長得像你,跟你有着一樣的瞳孔顔色和耳垂形狀,這是生理基因。另一套是社會學意義上的基因,你娃做事方式也很像你,思考方式也很像你。如果沒有義務教育,你娃大機率就是你的翻版,這就叫社會基因。

有了義務教育還好點,畢竟能跟着牛頓學點基本常識,跟着魯迅學點罵人話,如果學得比較深,還可以知道什麼叫薛定谔的貓咪。不再局限于所有知識都來源于家長,但是家長無疑對孩子的影響幾乎是決定性的。

也就是說,富人會把自己的一些經驗傳承給孩子,窮人會把自己的各種玩意全部傳授給下一代,盡管很多東西他自己也知道不對,但是不知不覺也就傳遞下去了,這樣的結果往往是父母啥樣孩子啥樣,多麼令人悲觀和不安的消息。

對于絕大部分人來說,從父母那裡并不能學到多少有用的生存技能,因為父母自己也不大明白,而且這種狀态會一直通過“社會基因”向下遺傳。

這一點在農業時代特别明顯,因為那時候讀書是奢侈品,并不能像現在這樣随随便便就接受到知識,一般的家庭根本不去想讀書識字的事,經驗幾乎都是從父母那裡來的。隻有曾國藩他們那種小地主家庭,大兒子老老實實在家種地,剩下的孩子裡選個腦子靈光的圈起來抓學習,這代人考個秀才,下代人就可以考個進士什麼的。

等着這個娃如果出息了,就把家裡其他兄弟也帶出去,比如後來曾國藩牛逼了,就把自己的倆兄弟曾國華和曾國荃也帶出來,跟他一起在外邊打仗立功,後來那個曾國華陣亡在了三河鎮,另一個弟弟曾國荃後來混的風生水起,曾國藩的兒子曾紀澤也還不錯。

大家看出來了吧,古代整體遵循的就是一種“進化算法”,一步一步來,每代人中擇優培育,如果一個人發達了,大家一起跟着發達。

現代社會跟古代相比,最大的突破之一就是義務教育。

義務教育最早起源于德國,被認為是後來德國和美國迅速趕超英國的殺手锏,英國在第一次工業革命後重點是挖煤紡織嘛,技術含量不高,英國當時把勞工當牲口使,用死了一批就換一批,根本沒人力資源一說。

德國最早開始普及義務教育,在電力時代需要大量的技術勞工,得有相關知識才行,英國那種“牲口教育”模式就落伍了,因為不識字的人沒法操作電力裝置,注重教育,全民素質高的德國和美國後來居上,這招後來又成了日本中國等後發國家的殺手锏。

義務教育強行把孩子們送學校,一方面可以搞愛國教育,這個别笑,是真的,美國那樣的一個大熔爐國家,每天早上孩子們都要背誦誓詞,就是那個大家熟知的“上帝之下,不可分割”,時間長了,國家意識就出來了,民國時期沒有義務教育,很多人不知道自己是中國的,這個沒開玩笑,馬督工之前就講過,“中國人”這個概念完全徹底的普及,不到七十年。

義務教育另一個優勢就是打破“社會基因”,父母知道的東西就那麼點,而且有可能是個神棍,這個也沒瞎說,我們的文章裡大量提到這事,南韓遍地神棍,發達國家裡,比如說美國那邊很多神棍,在家跟孩子說是上帝用了七天創造了世界,學校有義務教育,孩子被拖到學校強行灌輸宇宙大爆炸,進化論,分子生物學什麼的,這兩百年裡美國信教比例大幅下降,跟普及義務教育強相關,現在美國信教比例應該是一半左右。

在中國也一樣,這些年創造了不少奇迹,窮的掉渣的村裡竟然能考幾十個大學生,改變了命運,突破了父母天花闆,不得不說義務教育功德無量。

不過這畢竟是少數,在全世界範圍内,都出現了一個情況,發現各個層次的人都聚在一起,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優秀的人會聚在一起,這倒也不是他們故意排外,而是一種能從數學上證明的“同質化分層”機制,這玩意跨越物種,跨越文明,都存在。

也就是說,假如你是個窮人,你離開了家庭,盡量不受家庭影響,但是你的社會階層決定你周圍的人普遍不是特别優秀的那種,你從他們身上學不到太多的東西,你想牛逼就得突破這個圈。

- 02 -

可怕的同質化分層

一般社會初期的時候都比較平等,有點像把水和油使勁搖一搖,在一段時間内混在了一起,但是靜置一會兒,慢慢就恢複到水油分離狀态了,各個階層會形成明顯的界線。這個不要覺得不合理,全世界都這樣,古代現代也都這樣。

比如中國以前也不像現在,我讀大學那會兒我們這些“土炮”去大城市讀大學,發現大城市裡的人跟我們其實差的不太多,也都不咋時髦,當時我們班的城裡人住着那種大城市裡很常見的機關宿舍,我去看了還覺得不如我們小縣城小平房住的爽。感覺2008年左右是個分水嶺,城鄉迅速就分化了,大城市的年輕人越來越潮,跟村裡的長得都不太一樣。

我當初的大學同學現在已經在大學教上書了,他有次跟我感慨,說他站在講台上,一眼就能看出學生們哪個是大城市的,哪個和自己一樣是村裡來的。

而且他發現一個事,最近這幾年越來越明顯,大學裡的他這樣的人越來越少,自己上大學那會兒全校都是土炮的盛況已經不再重制。

其實觀察歐美就能發現,歐美已經在穩定的制度下發展幾百年了,社會變得非常穩定。不像大陸這樣經曆完革命也才七十年,正兒八經的穩定發展也才三四十年,現在大家就開始讨論富豪階層,中産階級神馬的,中産階級們一年能在孩子身上花十幾萬幾十萬,教育演變成了軍備競賽,大家都覺得努力一下還有希望。

在未來,這種狀态隻會越來越嚴重,而且呈現出“圈子化”,各種不同的圈子一起快樂的玩耍,有的圈子裡的人隻需要維持現狀不墜落就可以了,有的圈子卻需要不斷向上突破。

有點像有些人住在高樓層,隻要維持不掉下來就行了。有些卻需要氣喘籲籲爬上去。問題是高樓層的人在競争中維持很高的優勢,層次越低的人資源和條件越差,爬起來就越難。這個不是在說大陸,全世界都這樣,而且越成熟的社會越這樣。下圖是德國的一個情況,5%的人擁有德國将近一半的房子:

父母是每個人的起點,也是絕大部分人的天花闆

剩下的人大部分租房。

父母是每個人的起點,也是絕大部分人的天花闆

萊比錫隻有5%的人有房,剩下的人租這些人的房。

父母是每個人的起點,也是絕大部分人的天花闆

之前網上有個說法,說是德國人就不急着買房,是以房價不高,後來我不是常駐了一段時間德國嘛,前幾天還又去了一趟,我問我們幾個公司的德國小夥伴,我說你們德國人真有這麼豁達的房地産消費觀?他說隻有傻逼才不喜歡房,他們攢不住錢,而且買房後對生活影響太大,普遍買不起房,德國政府是很鼓勵買房的,首付非常低,但是大家依舊不太能買得起。

如果按照現在的模式發展下去,很快也會出現歐美的那種明顯分層效果,牛逼家庭從一開始就買了好學校的學區房,然後通過好國小升好國中,然後重點中學,重點大學的路徑就上去了,當然了,這裡不是說進了好國小就一定能上名校,歐美頂級私立也沒這個效果,但是機率會大增。

對應的,普通人就機率大減,受教育權利就這樣一點點向上移動,能扭轉不?也不是不能,但是不太好搞。

比如明清的時候朝廷就發現一個大問題,南方在科舉考試中比北方厲害的多,原因很多,比如南方受戰亂禍害較少,很多知識家族底子足,這些知識家族往往藏書上萬冊,甚至有藏書樓,曆代都有人在朝廷做官,熟悉科舉套路,輔導下家裡孩子自然有加成。

更重要的是,從宋朝開始,南方經濟開始超過北方,南方可以把更多的資源投入到培養小孩這個事業裡,南方讀書的孩子無論是比例還是數量都遠遠超過北方。

福建和浙江這兩個省的書院數量比其他省份加起來都多,經濟實力的優勢會回報到所有層面,包括教育。是以中國從明朝開始,就有點像現在的錄取模式,各個省都會有照顧,而不是簡單的全國一起錄取,但是在各省内部,依舊是有些地方霸占了全省絕大部分名額,跟現在多像啊,現在不也是各省那幾所重點中學會拿走一大半名額嘛。

是以吧,不要懷疑,随着經濟的繼續發展,社會再演變一些年,到處都會演變成一個個的圈,你進不了這個圈,你就做不了某些特定的事。

舉例來說,孩子進不了某些好的學校,你就考不上211和985,或者說很難考上,如果上不了這類大學,将來就沒法進入那些網際網路公司,部落客說這個并不是準備販賣焦慮順便賣什麼東西,而是一種即将到來的客觀現實,或者說已經來了。

- 03 -

消費的枷鎖

在《窮爸爸富爸爸》裡,有句話對我打動特别深:

窮人和富人都會買奢侈品,窮人往往用他們每個月的血汗錢購買,那些本應該用來投資或者留給他們的子女的财富。富人則是用他們所産生的資本購買。窮人購買了奢侈品後确實讓他們看上去富有了,但他們随即進入了債務危機。每月的工資用來償還債務,并繼續貸款,他們進入了惡性循環。

也就是普通人把自己的工資花了,而一些有富人視野的人會把錢攢下來,買那種可以帶來流水的東西,能帶來流水的東西叫資産嘛,然後花資産帶來的錢,因為那個收入算被動收入。

而且窮人消費和富人消費差距很大。之前德國的一個頂級房地産商有個言論特别有意思,他說财富積累到一定時候,錢是花不出去的,你買輛豪車,車升值了,你買個手表,手表升值了,你買金子,金子升值了,你不能通過消費來消滅錢,這可能就是有錢人生活的枯燥之處吧。

父母是每個人的起點,也是絕大部分人的天花闆

但是這裡有個問題,這類資産消費什麼的東西吧,說起來容易,但是做起來難的要死,最基本的一點,這些年慢慢的大家都開始意識到如果買幾套房子,然後坐着當包租公,那該多爽,可是問題是道理都懂,怎麼操辦?

這個問題首先最難的就是需要大筆的啟動資金,去哪找?如果慢慢攢錢的花,估計得攢到天荒地老才能攢出來房子的首付,但問題就是賺的錢不夠多嘛,對于大部分窮人來說,最難的事情就是錢不夠花,怎麼攢錢買資産?有人說可以借貸嘛,但是流水少的情況下,大杠杆幾乎是找死。

更郁悶的是,窮人信用不太行,借不到錢,或者借錢成本太高。這裡說的信用不是生活裡說的那個信用,而是銀行對你的信用評級,窮人沒有抵押物,評級低,銀行要不不借給你錢,要不利息高的要死。

但是我們知道,這個世界上的錢90%以上是從銀行貸出來的,對,沒寫錯,市場上90%以上的錢都是貸款,你貸不到錢,很多遊戲就不帶你玩。

是以吧,這件事對于那些有條件但是消費觀有問題的人是一個非常好的啟發,但是對于真窮人來說,幾乎無解,明知道目前的生活方式越走越窄,但是依舊隻能這樣走,這可能是世界上最郁悶的事了。

當然了,有些人屬于“道理都懂,客觀條件導緻沒法操作”,但是依舊有不少人腦子裡真缺根弦,我有同學研究所學生畢業後去當村官了,他說國家給貧困戶是有撥款的,但是很多貧困戶并沒有好好的把這部分錢利用起來,不少人到手後随手就瞎花了,他感慨有部分人窮是缺機會,有部分人真是活該窮,扶不起來。

- 04 -

習得性無助

下邊這段話是從微網誌“矽谷王川”那裡看到的,非常有啟發,我其實有類似感覺,但是一直沒能用語言概括出來,直到他發了個文章出來,我也不必總結了,直接抄過來:

如果一個人長時間處于一種缺乏選擇的狀态,大腦潛意識會慢慢認為做任何事都無法改變現狀改變自身命運,于是會進入一種所謂 learned helplessness (習得性無助)的狀态,變得更為消極。即使情況改變,有機可乘時,也不去行動。這種情況嚴重時,會導緻免疫力下降,甚至憂郁症。當有很多選擇時,自我掌控感非常強大,這樣人可以長期保持一種積極進取的态勢,對身心健康很有好處。當然選擇過多的時候又有三個問題: 決策需要耗費更多精力,選擇後犯錯誤的可能性更大,因為犯錯誤造成的心理挫折感更強。

Barry Schwartz 《選擇的悖論》(paradox of choice)

大家看到了吧,如果長期不做選擇,大腦就會變得很消極,很多人說自己感覺自己快要得抑郁症了,其實完全可以反思下是不是自己平時幾乎沒啥事需要自己選擇,完全是生活逼着你在往前走?這種狀态下,時間長了确實會産生一種越來越強的消極狀态。

既不想改變,也不想去想改變的事。

這也是我這些年目睹的強人和窮人之間最大的差别,絕大部分正常人似乎對生活有種“認命感”,覺得也就這樣了,湊合着過吧,又不是不能過,但是強人總有種碰上問題就主動去解決,解決了還要優化,優化了還要固化的習慣,這兩種思維一開始可能效果不太明顯,持續十年,非常可怕。

說到這裡,得祭出我們這張圖了:

父母是每個人的起點,也是絕大部分人的天花闆

很多事都是你得做很久很久完全沒起色,最後一小段時間一飛沖天,比如學英語,公号漲粉,文化觀念的傳播,财富的積累,甚至這段時間疫情在各國的爆發曲線,都是這個。一開始都很緩慢沒進展,跟烏龜似的,突然間就雄鷹展翅一飛沖天。不過在那天出現之前,大部分人已經放棄了。

當然了,越厲害的人可以做的事越多,越窮的人可以做的事越少,手裡沒資源行動力自然就差,而且幹啥都不順利,會對信心打擊特别大。嘗試自己自然就崩潰了,這玩意是個正回報或者負回報的通道。

牛逼人有自信,自信又有助于他穿越痛苦的周期,達成目标後變得更自信。不牛逼的人恰好相反。

- 05 -

那該怎麼辦呢?

按照我們上文說的反方向走不就行了嘛:

1)怎樣突破父母的限制?

沒啥辦法,隻能是多讀書了,中國聯考為啥這麼慘烈,因為幾乎所有人都看出來這是最廉價的向上突破途徑,這是第一個機會。歐美呈現出來的趨勢是大學學費越來越貴,英聯邦等國幹脆把大學當創收工具了。

2)怎樣突破同質層分化?

年輕時盡量去大城市,然後埋頭苦幹,越是小地方,越闆塊固化。

3)怎樣克服消費枷鎖?

勤儉持家呗,就算一輩子沒攢下錢,也給下一代留個好習慣,一代不行就用幾代人,東西方都是一樣的,每一個豪門的崛起,都需要好幾代人,上一代做下一代的基礎。

4)怎樣克服習得性無助?

去選擇去做那些不敢做的事,這既是對大家說的,也是對我自己說的,今後要一直做這事,隻有這樣,才能一直保持年輕。

而且社會學有個結論:社會中下層的人收入往往不太依賴運氣,這類人的收入都是确定的,都是固定工資;越往上,運氣比例越大,比如某思聰,運氣比例占據了99%以上。經商做買賣什麼的,都高度依賴運氣。

越有錢的人,往往收入中運氣比例越高。

整體而言,如果你工作非常忙,一般來說先緊工作,如果有閑暇時間,也别閑着鬥地主,可以發展一些“運氣行業”。

我的選擇是開始經營什麼東西,可以是微網誌,可以是頭條,甚至每天剪一些沙雕小視訊,我之前多次說這事,有個小夥伴前幾天給我發消息,說他上次看了我的文章後深刻反思了下,發現自己啥長處都沒,隻會玩遊戲,最近開始直播玩遊戲,并且上傳了一些遊戲小技巧,比如絕地求生怎麼壓槍,比如P社遊戲怎麼上手,竟然有了一波關注,今後要去做兼職UP主了,終于知道業餘時間該幹點啥了。

這就是我之前在小紅圈說的那件事,要從消費者向生産者的轉變,因為生産的是大哥,消費的是屌絲,如果一直做消費者,花自己的時間和錢,玩别人的遊戲,吃别人做的菜,而不是向生産端轉進,那就一直處在一個坑裡,永遠也别想翻身,你得讓别人消費你的東西。

網際網路時代為啥好呢,因為“生産者”門檻一降再降,傳播邊際成本也一降再降,屌絲不需要打廣告也可以推廣自己産品的時代竟然來了,這玩意才是真大時代。

這裡說的消費,不一定是花錢,現在花時間也是消費。現在的一個決定可能對一個沒啥資源和動手能力的窮人來說沒卵用,但是很可能五年後就徹底改變了你的生活。

如果一件事做過了,沒成,那可能有很多原因,可能你不是那塊料,或者運氣不好,但是如果什麼都沒做,就覺得自己做不好做不成,這是病,得電,用高壓。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