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波士頓媽媽,相當于美國的海澱家長

波士頓媽媽,相當于美國的海澱家長

這樣的認識不少國際學校的家長,都考慮給小孩申請美高。

在他們看來美高是一條捷徑,能夠繞開國内越來越卷的美本申請,通過提前登陸美國搶到藤校青睐的半個身位。

這次走訪波士頓的頂尖美高美初,發現根本就不是這麼回事。

探訪波士頓的第一天,認識了位中國媽媽,結結實實給我上了一堂擇校課。

01

這個波士頓媽媽在美國生活了好多年,有兩個小孩,老大讀康奈爾,小的現美初正在升高中。

目标肯定也是奔着藤校去,她跟我分享了自己精密的規劃。

在讀的美初是埃克塞特的feeder school,頂尖寄宿男校Fessenden鋪路,選的運動方向是高爾夫。

我有點驚訝,問這個媽媽為什麼給男孩選高爾夫?因為我知道很多順義媽媽帶女兒練高爾夫,是為進頂尖美本儲備,因為青少年組競争池子小,相對容易出成績,比賽如果能全美排名前100,大機率躺進斯坦福…

但男生打高爾夫競争就激烈了,因為打的人多還得拼天賦,想出成績非常難。

波士頓媽媽點點頭,說确實如你所說,想要出成績是很難的。

那為什麼還給小孩選這條路?我非常不解的問她。

她微微一笑,那是因為頂尖的寄宿美高都沒有高爾夫球場。

這是個啥邏輯?

波士頓媽媽說,你知道的,運動項目想出成績主要拼時長。大家天賦都差不多,都不是老虎伍茲那種走職業路線的選手,誰在球場花的時間多,誰就能勝出。

頂尖美高沒有球場,在讀的小孩就缺少了競争能力。想要練高爾夫隻能自己在校外找場地練習,這就意味着隻能選走讀。

波士頓媽媽,相當于美國的海澱家長

當然,TOP的寄宿美高都可以申請走讀,但每個學校有不同的比例。寄宿生比例大了,就會影響到走讀生的課外計劃。

比如說,Middlesex的boarding占70%,那麼學校的活動schedule及calendar就要以寄宿生可用的時間來安排。

比如周三中午12點後,不上課參加體育十六校聯盟比賽,周六上午的時間固定,補回半天的課。

平時學生各種clubs活動會安排在六七點晚飯後進行,到了周末還有團隊活動。

30%走讀生如果想參加這些活動,平時都要八點多後才能回家,而且往返學校也很耗時間,這樣對于體育生來說是不利的,哪裡還有時間練項目?

但走讀生占比如果超過70%,學校給boarding安排的活動隻有周末和平時的晚自習,因為要保證day students三四點後放學回家。

是以,她給小孩選了一所走讀大比例高中,這樣每天都可以練高爾夫,和其他頂尖美高打比賽占盡優勢(場地限制TOP美高裡選高爾夫的學生少),就容易出成績。

美高讀到最後一年肯定能選上隊長,一下就能成為小孩leadship的武裝。

聽到這裡我啧啧贊歎,波士頓媽媽搞教育絕對不輸海澱家長:

不僅對各大頂尖美高特點如數家珍,還全盤掌握小孩優劣勢,升學政策上思路清晰,以高爾夫為敲門磚,在看似沒有路的美高内卷中,愣是開墾出一條爬藤之路…

波士頓媽媽,相當于美國的海澱家長

02

對精明的波士頓媽媽來說,這裡面有一個邏輯:甯做雞頭不做鳳尾。

她說自己小孩的國中,讀是号稱第一美高埃克塞特的feeder school,身邊從來不缺牛娃家庭,但有人拿到Exeter的offer也未必會去,因為想的清楚,擇校最終是為了拼大學,高中排名第一雖然好聽的,但能送小孩進藤校嗎?

雖然藤校錄取每年都有20%左右,但裡面優秀的小孩遍地都是。

學校資源再多也不可能聚焦在某個人身上,想要得到就隻能各憑本事、殺出重圍,做到某個領域拔尖。

但是,這談何容易!

比如,衆所周知的,藤校故事必選項是表現你的leadship,這其實有很多途徑,社團裡面當上司,體育項目做隊長…

但在綜合大校,比如1400多人的安多福,高能選手雲集:想搞體育你拼不過特招進來的體育特長生;想辦張校報吧,發現這條賽道上早已人海茫茫。

安多福光是社團就有300多個,隻要找到輔導老師就可以開個團。就是為了開張新地圖自己當王,在美本申請的時候有leadship的故事可以講。

即便如此,在哈佛耶魯的feed校裡卷生卷死,每年也隻有20-30%的學生能拿到藤校offer,還有70%的小孩吃夠了人生苦之後成為陪跑。

他們是不夠優秀嗎?肯定不是。安多佛的錄取率比哈佛還要低。

波士頓媽媽,相當于美國的海澱家長

但是,優秀的密度太大,優秀也變成了一種平庸。

與其在這樣的學校裡卷到懷疑人生,真不如退而求其次,在稍弱一點的學校裡拔尖,享受哐哐往你身上砸的資源加持…

而且,就算資源不夠TOP,GPA在校内名列前茅也有機會拿到藤校offer。

之前有個小孩跟我說,自己在國内讀書成績太差,爹媽看她讀一本都費勁,直接送到美國社群學校,好的學校申不進。

那都是什麼家庭在卷啊,「非富即貴」的措辭都是低估人家的實力。

進不了是以隻能随便進個爛學校,數學簡直弱爆!她在國内公立裡攢下的那點兒基礎,不用怎麼學都可以直接碾壓同學。GPA年級排名數一數二,最後申請到了頂尖美本…

氣死國内大批家長,精心規劃奮鬥十年不如踩點踩得準…

還是那句話,選擇比努力重要。爬藤是很卷,但成功的道路也不是隻有一條,除非對自己的能力真的超級自信。

在Andour遇到的中國小孩,就是一個這樣的存在。

出國前一直在北京的某公立國際學校讀書,但和她聊天一點兒都看不出她隻在美高讀了一年書——

選課側重理科方向,社團搞的是人文社科,運動熱愛田徑和騎車,藝術特長會唱會寫歌,光音樂社團就報了8個…

問她在美高忙成這樣,會不會壓力很大?她說,做得都是自己喜歡的事兒,從來不覺得累!而且樂在其中,因為自己是個好奇心很強的人。

從頂尖美高走到藤校的都是這樣的娃,苦哈哈地讀書靠成績進超級中學,有什麼資本和人家拼?

波士頓媽媽,相當于美國的海澱家長

03

波士頓媽媽還指導我說,ED的申請非常重要,但很多家長都不懂。

頂尖優秀的小孩爬藤失敗,掉出30名以外的學校,據她觀察就是ED階段沒有搞好。

太多家長孩子想不明白,對于哈耶普斯的渴望太過強烈,于是把ED都當成試錯機會,就想要賭運氣一把——

上來就從哈佛開始申請,大機率會失敗,因為競争者雲集,想殺出重圍可能缺一點兒運氣都不行;

然後退而求其次,再申的時候選自己的水準校,殊不知從哈佛池子裡掉落的競争還是激烈…

于是一敗再敗,最後随便拿個offer去讀。

反而是那些一早就想清楚目标,不為大藤的名聲折腰的小孩,ED選比對自己實力的目标校,比如前二十的藤校,成功避開了頂流的高密度學霸競争,最後反而被錄…

是以,爬藤讀美高也要捋清楚思路,藤校未必錄的全是頂尖牛娃,但每封offer的背後,一定有個睿智的波士頓媽媽。

-END-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