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走進澧州‖遠古澧州:“澧”尚往來億萬載

“澧”尚往來億萬載

澧陽平原,位于長江之陰、洞庭西濱,乃湖南省最大的沖擊平原;平沙浩渺,一望無垠;湖光氤氲,美透“古”韻。平原之美,美在人與自然的和諧,美在文明與生态的共生,美在文化底蘊與經濟發展互相促進;平原之韻,在于其順其自然的濃濃“古”意,一處凹凸不平的丘崗,一顆橙黃飽滿的稻粒,一塊阡陌縱橫的稻田,一座年深久遠的城垣,都承載着厚重的史前文化氣息。那閃耀着奪目光芒的編年标尺,将優秀的中華文明向世人昭示……

走進澧州‖遠古澧州:“澧”尚往來億萬載

澧縣,占據了澧陽平原的絕大部分。20世紀70年代以來,澧陽平原新石器時代考古發現層出不窮,目前發現該時代遺址共約340處。澧縣先後共發現了各類文物點413處,其中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機關16處。以城頭山、彭頭山、雞叫城、八十當、十裡崗、丁家崗為核心的澧陽平原史前文化遺址群已由國家向聯合國申請世界文化遺産。濃厚古文明的氣息遍布于澧陽平原的沃野平疇,掩藏于村村落落之間。尤為重要的是,澧縣史前文化發展自成體系,早晚相承,受外界影響甚少,而且時序高度連貫,比如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過渡;新石器時代中期,城頭山遺址是氏族向古國過渡等等,為長江中下遊乃至全國史前文化分期和社會發展序列樹立了一個完整的标尺。特别是被評為中華二十世紀 100項重大考古發現之一的城頭山古文化遺址,發現了中國最早、距今 6000年的古城址、古祭壇和古稻田,把中華文明史向前推進了 1000年。江澤民同志 1995年視察澧縣時親筆題寫了“城頭山古文化遺址”,蔣緯國先生在台灣題詞:“中華文明億萬載,澧州古城七千年”。

從1965年到2002年,湖南省考古研究部門先後在澧縣對14處文物點進行了32次考古發掘,随着一些重要遺址和新型考古學文化的發現,澧陽平原的重要地位逐漸被國内考古學者認同。1988年以後,陸續在澧縣彭頭山、李家崗、八十垱等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中發現了一種具有鮮明地域特征的考古學文化,它有别于在當地具有重大影響的大溪文化,進而被考古學界定名為“彭頭山文化”。1998年發現的十裡崗細石器點,距今約15000年,在國内尚屬首次發現,有關學者提出了“十裡崗文化”觀點。烏鴉山文化為舊石器時代晚期的前一階段,而十裡崗文化為舊石器時代晚期的後一階段,十裡崗文化意味着已臨近農業革命的曙光。

人類在漫長的黑暗中摸索了200多萬年,當第一件打制石器出現後,就已經标志着人類成為地球的主人,考古學稱之“舊石器時代”。1987年,澧縣考古工作者封劍平發現了澧陽平原第一塊舊石器,由此揭開了澧陽平原舊石器時代考古序幕。

走進澧州‖遠古澧州:“澧”尚往來億萬載

讓我們慢慢地展開澧陽平原新、舊石器時代文化譜系——

舊石器時代:虎爪山文化,距今50多萬年;雞公垱文化,距今15-10萬年;烏鴉山文化,距今3-2萬年;十裡崗文化,距今1.8-1.6萬年。新石器時代:彭頭山文化,距今約9600-7800年;皂市下層文化,距今約7800-7000年;湯家崗文化,距今約7000一6300年;大溪文化,距今約6300一5500年;屈家嶺文化,距今約5500一4600年;石家河文化,距今約4600一3800年。

這些文化綿延不斷,清晰完整地顯示出長江流域原始社會曆史發展脈絡,其内涵之豐富、時序之連貫、價值之重大,國内罕見。就整個長江流域、甚至全國而言,在澧陽平原這樣一個相對狹小的範圍内,古文化遺址之密集、曆史資訊之集中,而且時代高度連貫也可能是國内僅有的。這對于研究中國文明起源、稻作農業起源這兩項世界文明史的前沿性課題研究,都是極好的“實物佐證”,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同時,它的許多重要遺存,為研究人類發展等重大曆史研究課題提供了有突出價值的資料,堪稱一個擴大了的天然史前文化博物館,可謂流風遠被,餘韻袅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