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寶寶發燒時這樣做,就是在害TA

孩子一發燒,家長就很緊張,總想着盡快給孩子降溫。而有些鄉鎮衛生室,會用“灌腸”的方法來給孩子降溫。

2018年8月,半歲大的小遊生病發燒,在村衛生所用中藥灌腸退燒後,身體略有好轉,但很快體溫又升上來了,且持續高燒。後來轉入ICU時,已經全身多髒器受損,出現嚴重的急性腎衰竭,需要換腎來挽救生命。

一場小感冒,卻因為錯誤的降溫方法,毀了一個孩子,一個家庭。

但直到現在,仍有很多家長還在用“灌腸”的方式給孩子退燒。

寶寶發燒時這樣做,就是在害TA

所謂灌腸退燒,就是将液體或者藥物通過孩子的肛門注入腸管内,讓藥物經過腸道吸收,用來達到退燒的目的。

事實上,灌腸退燒完全是一種沒有科學依據的退燒方式,同時也沒有得到各大權威指南的認可,不僅效果有限,而且十分危險。

很多所謂的“醫生”會告訴家長:灌腸退燒不經過孩子的肝髒代謝,是以沒有副作用。

但事實上,當藥物通過肛門灌入直腸,被吸收進入血液後,絕大多數都是需要通過肝髒來代謝,并不是隻有口服藥才如此。

寶寶發燒時這樣做,就是在害TA

除此之外,灌腸退燒對孩子還有其他不容忽視的危害:

灌腸操作不當容易損害腸黏膜,并造成腸道感染

孩子的腸管非常脆弱。在灌腸過程中,如果操作不當,很容易造成腸黏膜損傷,嚴重的還會導緻腸道出血、穿孔、甚至危及生命。

另外還容易導緻腸道内的細菌随着藥液進入腸道深處,造成感染。

還有的家長會采取給孩子灌冰水的方式來退燒,同樣不可取。

灌冰水雖然能在短時間内起到快速降溫的效果,卻會給孩子帶來巨大的痛苦,這種痛苦連很多成年人都無法承受。

同時,冰水對于腸胃有很大的刺激性,可以引起孩子痙攣、血管急速收縮、能量消耗快和其他嚴重的不适感,是以并不推薦使用。

寶寶發燒時這樣做,就是在害TA

灌腸的用藥劑量不對、藥物選擇不對,會刺激腸胃造成髒器損傷

兒科用藥比較特殊,在用藥的劑量方面需要根據孩子的體重來進行精準計算。

但灌腸時的用藥并不好控制藥物劑量。同時我們也無法精準判斷孩子究竟對藥物吸收了多少,種種因素結合,很容易因為用藥劑量過大導緻孩子肝、腎、心髒等内髒器官損傷。

另外,因為兒童腸壁非常脆弱,灌腸的藥物很可能會嚴重刺激孩子的腸胃,也會造成腸胃局部潰瘍、腸道損傷、甚至穿孔等問題。

可能導緻腸胃菌群失調,甚至出現過敏性休克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給孩子用的藥物成分太複雜,很容易造成小孩出現過敏性休克。

比如含有頭孢類抗生素、地塞米松、利巴韋林,還有金銀花、闆藍根、喜炎平、柴胡等成分。而且如果用藥之前不經抗生素皮試,直接使用也很容易引起過敏反應。

寶寶發燒時這樣做,就是在害TA

那麼,如果孩子出現發燒,家長該如何做?

2月齡以上的寶寶,肛溫≥39.0℃,口溫≥38.5℃,腋溫≥38.2℃,或因發熱出現了不舒适和情緒低落,口服對症藥物是更安全的降溫方式。

比如口服布洛芬或對乙酰氨基酚等退燒藥。必要時也可以采用溫水多次擦洗身體的實體方式輔助降溫。

大多數醫學指南的共識是:3個月以下的嬰兒如果發燒建議立即送往醫院,超過3個月,可以先吃退燒藥。

口服退燒藥與退燒栓的退燒效果、起作用的時間以及副作用等都接近,是以能口服盡量口服;如果孩子強烈拒絕吃藥,一吃藥就出現嚴重嘔吐的話,再考慮使用退燒栓。

引起孩子發燒的可能因素有很多,我們必須在專業醫生的幫助下明确發燒原因,采取對症治療方式才是解決孩子發燒問題的根本。

綜上所述, 灌腸退燒的風險非常大,家長們一定要謹慎對待,不可輕易嘗試。選擇正确、安全、有效的退燒方式和退燒藥物才是家長最應該做的,切不可為了一時之效害了孩子。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