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讀懂孩子的 “報複” 情緒,緩解青春期緊張的親子關系

昨晚,閨蜜一臉憤怒地跟我控訴她女兒:

“你來評評理,我就說了她兩句,她不聽就算了,竟然還跟我頂嘴,把房門一關,一天沒出來,飯也賭氣不吃。”

“她成天拿着手機玩個不停,我說了她兩句就給我擺臉子,自己成績不好不知道嗎,這樣下去怎麼沖擊重點高中?

本來覺得她大了,會越來越懂事,誰知道這麼叛逆,我這還不是為她好。

更過分的是,她爸一回來就告我的狀,說我成天叨叨,打擾她學習,我……”

談起這些,閨蜜滿臉都是郁悶,無奈和焦灼。

真是應了那句話:父母最大的卑微,就是孩子到了青春期。

心理學家溫尼科特說:我種了一個小寶貝,卻收獲了一枚炸彈。

這枚炸彈指的就是青春期。

許多這個時期的孩子,有一個特征:明明道理都懂,偏偏要逆向而行,甚至以傷害自己的前途、情感、身體健康為代價與家長對抗。許多家長被叛逆的孩子折磨得精疲力盡,黔驢技窮,他們想要找到好的方法應對孩子的各種叛逆行為,卻又常常束手無策,不知所措。

那麼,孩子究竟為什麼會在叛逆中有“報複”情緒?面對叛逆的孩子,家長到底應該怎麼做?

來看一位網友的經曆:

上周四孩子肚子疼請了一天假,好巧不巧的錯過了當天的數學小測試,再加上之前的一項作業沒有及時送出,是以老師給了他一個F. 周一送他上學的時候就在路上叮囑他,别忘了向老師申請補考和補交作業,他當時答應的挺好,但就是遲遲不行動。

周二運動完在回家的路上我有點不高興的問他“上周五沒給老師發申請就算了,為什麼周一還是遲遲不行動啊?成績單上挂着一個F多難看啊!”

他生氣的反問我”你什麼都不在乎,就在乎我考試得全A是不是?”

回到家他帶着情緒上了樓,我頹廢的癱在沙發上看電視,感覺真心累。

周三我繼續頹廢,老公問我“你真不明白他為什麼不交作業嗎?”

“懶呗”

老公說“他是故意的,他用這樣的方式來表達對你的不滿,說白了,就是報複你。他想知道在你的心裡,到底是他的身體健康情緒低落重要,還是他的學習成績更重要?“

“他這麼做,也太蠢了吧!”我說完有點生氣。

老公說“他現在大腦發育還不夠成熟,想不到那麼深遠的道理,一邊不希望被家長管着,但另一邊又在尋求父母的關注,甚至不惜一切代價來試探家長的底線,再加上荷爾蒙突增和身體迅速發育,是以情緒才跟過山車一樣不穩定。要想減少和孩子的沖突,就要順應他的思維模式和他相處,想想你給他的愛是不是他所需的?而不是你自以為的。”

周四送他上學的路上,我對孩子說“隻是友情提示~你的數學還沒有申請補考,你其他科目那麼努力,如果隻是讓這一項給拖了後腿,很為你感到可惜。當然了,你覺得不可惜的話不補考也沒關系。”

孩子有點驚訝的問“你不在乎我的成績了?”

“和你的學習成績相比,我更在乎你的身心健康,之前是看到你自己取得好成績之後變得自信了很多,很為你開心。但如果你的自信心不會因為成績而改變,就算得了F你自己内心依然自信、快樂,我也會為你高興的。”

孩子聽完我的話,瞬間愣住了。

下午放學後直接回屋學習去了。

臨睡前,他問我能不能第二天早上提早一小時把他叫醒,他想再多複習複習,這次補考争取考個滿分。

折騰了一周,我的叛逆少年又回歸正常了。

現在回頭看,他所有的抵觸、反抗、甚至報複的背後都隻想确定一件事:你是否愛他勝過一切外在。

很幸運,在孩子青春期陷入思維自我混亂時,我們讀懂了他背後的動機,并做到了了解,并打消了他的焦慮和疑惑,沒有讓青春期叛逆陷入更混亂的深淵。

當這位網友了解了孩子的“報複”情緒後,就消弭了青春期叛逆帶來的傷害,取得了親子關系的和睦。

那麼,父母不了解孩子的叛逆會有什麼後果呢?

有一個朋友,她結婚很多年了,但就想離婚。為什麼要離婚啊?過不下去了嗎?沒有!有什麼大不了的事?她說,沒什麼大不了的。感情怎麼樣?還過得去吧!那為什麼要離婚呢?

她說,因為我老公是我媽我爸介紹的,當時的話,我不同意,但他們非要給我做主。我那個時候,忘了反對了,也沒能力反對,是以,覺得非常憋屈,我就想為自己做一次主,她這個時候,是為了反對而反對,這就是青春期孩子一個正常反應。

有的父母翻孩子的日記、摔手機、撕小說,這也是一種過度的控制,處在這樣控制下的孩子,輕則焦慮,重則抑郁,更有的會離家出走,去幹父母反對的事,什麼事情壞,他就去幹什麼。

還有跳樓自殺的、自甘堕落的,這些孩子,他可能是想用自己的悲慘來報複自己的父母,活成父母讨厭的樣子。對孩子來講,試錯和嘗試是他的行為模式,他并不是什麼都懂了,恰恰是不懂。

隻有父母放手,孩子才會考慮利弊,當父母不反對了,往往孩子會考慮這個事情的是與非,好與壞。

我們看到很多這樣的例子,女兒戀愛,父母反對,反對之後,女兒反抗:你不讓我結婚,我偏要結婚,最後釀成悲劇。這樣的事情,我們周邊可能有很多。

如果父母不反對,實際上反而成不了。如果父母一直和孩子糾纏,孩子就失去了自己的節奏,他青春期可能就不會順利度過,他甚至會卡在那,而且,他還會在和同伴的較量中敗下陣來。

那麼,作為父母,究竟該如何放手,如何不打、不罵、不動氣地應對孩子的叛逆,改進親子關系,更好地幫助孩子成長呢?

1. 适當放棄自己的權威

有些父母認為,隻有拿出自己的威嚴,對孩子采取強硬的手段,才能制服孩子的叛逆。

殊不知,傳統的限制政策,對叛逆孩子通常一點也不管用。

因為在孩子心裡,認為自己與成人是平等的,比起權威,他們更想要的是認可。

舉個例子,比如帶孩子外出,你指令她穿裙子,但孩子卻對你的意願死活不從,非要穿牛仔褲。

于是,你們産生沖突,僵持不下。

而事實上,穿什麼并沒有什麼實質性影響,之是以起沖突,誰也不願服從誰,歸根結底,在于權力的争奪。

你想要通過這件小事彰顯自己作為父母,說話孩子必須聽的威嚴。

而孩子卻想擁有自己的主見,掌控自己的生活,是以通過這件事反抗你,來表明自己的内心活動。

這個時候,對于一些不觸及底線的事情,父母就可以适當放下自己的權威,讓孩子自己做主。

如此一來,他們才會感覺自己被尊重,認可,進而少一些反抗,抵觸情緒。

著名教育專家傑弗裡 伯恩斯坦曾指出:

父母如果執着于與叛逆孩子進行權力争奪戰,最後隻會落得個兩敗俱傷的境地。

當父母學會避免與叛逆孩子一争輸赢時,孩子的叛逆行為就會越來越少。

是以,面對叛逆的孩子,高高在上的控制、指令、口若懸河的說教、指揮、通常無益。

适當放棄自己的權威,放下父母的架子,與孩子站在平等的位置,更容易搞定孩子的叛逆,讓孩子的行為回到正常軌道。

2. 對孩子持了解的态度

了解,對孩子來說如春風化雨般管用,它是父母給予孩子的一份珍貴禮物。

父母體諒孩子的情緒,了解孩子的感受,孩子才會覺得自己得到了真正的重視和關心。

但了解不是挂在嘴上,而是要落實到與孩子相處的一點一滴裡。

比如,當孩子弄砸了一場重要考試本來就傷心時,如果你再怒氣沖沖地斥責他,告訴他不應該如此粗心大意時,孩子往往不僅不會意識到自己的失誤,還會對你萌生對立情緒。

而當你對孩子說一些鼓勵性的話,比如“我知道你其實也很想考好,不過這一次沒考好也沒關系,咱們下次再努力努力就好了”,孩子則會從内心深處覺得自己得到了你的了解。

這不僅能有效消解孩子的内心的苦惱,更能增進你們之間的親子關系,讓孩子對你沒有什麼隔閡,進而少一些反叛行為。

父母對孩子的了解越多,孩子就會越少表現出叛逆行為。

3. 先解決情緒,再解決問題

研究表明,父母如果經常一遇到問題就情緒激動,抑制不住怒火對孩子大喊大叫,則養育出來的孩子更有可能出現人身攻擊,語言攻擊和社會退縮的現象,而且缺乏積極行為表現。

也就是說,用發火,吼叫等發洩情緒的方式限制孩子,很多時候不僅不會讓孩子的叛逆有所改觀,甚至會适得其反。

舉個簡單例子,假如孩子正在踏上剛好有車輛行駛過來的馬路。這個時候,如果你馬上沖着孩子大喊大叫,大機率下孩子會由于受到你吼叫的驚吓,一時恍惚而釀成悲劇。

而當你先抑制住自己的情緒,以最快的速度沖過去拉孩子一把,則更能避免禍患的發生。

可見,遇事先讓自己冷靜下來,然後再解決問題,是父母的一種大智慧。

你越是學會冷靜下來去心平氣和地解決問題,就越能訓練和示範你的孩子這樣做。

當你一碰到事情就怒不可遏,破口大罵,孩子也許會出于對你大吼大叫的害怕,暫時服從你的要求。

但一個常常被你忽略的弊端卻是,經常對一個叛逆孩子大喊大叫,久而久之會讓他覺得父母壓根不愛自己,進而沮喪,不安,甚至萬念俱灰做出極端行為。

是以,面對叛逆期孩子的磨人行為,切記一定要先處理好自己的情緒,再去解決問題。

青春期是檢驗家庭教育的試金石,也是父母自我糾偏的末班車。

李玫瑾教授曾說:

“孩子由于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的發展,出現逆反,對父母不敬和自作主張等情況,都是青春期的常見現象。”

叛逆,是孩子心理生理成熟的表現,并不是什麼不可應對的壞事,反而是孩子快速成長的一個契機。

面對叛逆,作為父母不必過度緊張,焦慮。

放平心态,不過分管制,也不放任不管,用正确的方法引導,激勵孩子,陪孩子一起成長,才是應對孩子叛逆的最好姿态。

相處之道

有品有趣有料有态度。解析兩性情感、男女心理,解讀愛情婚姻家庭本源,讨論職場、朋友相處智慧,分享戀愛技巧、婆媳關系、學習子女親子關系、家庭教育,讓你人生更和諧.

公衆号

——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