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居家健康說】封控期間與神獸朝夕相處,如何不成為火藥桶?

上海正處于疫情防控形勢最嚴峻的時刻。封控期間足不出戶,和居家上課的娃朝夕相處,這讓家長原本就因各種事情變得不再富裕的耐心,更加雪上加霜。很多家長,常常出現心煩意亂,總是想發脾氣,甚至是與孩子争吵。

如何平穩度過這段特殊時期,與孩子和平共處?上海長征醫院醫學心理科醫生來給大家支招。

【居家健康說】封控期間與神獸朝夕相處,如何不成為火藥桶?

孩子沉溺于網絡/手機怎麼辦?

我們在門診發現,由于疫情居家學下,很多孩子由于缺少學校的規律作息,同時網絡更易得,加之孩子自控力還不成熟,出現了沉溺網絡/手機的情況。

面對孩子沉溺于網絡/手機,很多家長如臨大敵,擔心孩子會成瘾,影響之後的學習和生活。面對這種情況,可以從以下三點着手。

【居家健康說】封控期間與神獸朝夕相處,如何不成為火藥桶?

父母需降低焦慮,沉着應對。

很多父母面對孩子沉溺網絡/手機,太過于焦慮。随之而來的,就是斷網、沒收手機等行為,這樣常常會使親子關系形成對立狀态,導緻孩子與父母疏遠、不溝通,甚至是仇恨。當我們處在情緒中時,是會缺少解決問題的方法和創意。所做的行為,隻能是以犧牲親子關系為代價。相對之下,當孩子出現沉溺網絡時,父母需降低焦慮情緒,平複心情。

良好的親子關系,是幫助孩子走出網絡、回歸現實的重要因素。

門診中我們發現,很多孩子沉溺網絡,都是借着網絡逃離現實的煩惱,這些煩惱可能來自于學習、來自于同學,也有很多來自于父母。當遇到問題,選擇沉溺網絡,看起來是逃避,但這或許是孩子能夠選擇的唯一的方式。如果親子關系良好,可以為孩子提供一個宣洩情緒的空間,父母可以作為容器,接納住孩子的情緒,給孩子提供支援,孩子也就會有更多應對現實問題的能力,就能夠減少對網絡的依賴,更容易回歸現實。

了解孩子的沉溺網絡/手機的需求,贊賞孩子為滿足需求做的努力。

雖然都是沉溺網絡/手機,但是其背後的需求是不一樣的,拿玩遊戲舉例,有的孩子打遊戲,是為了體驗遊戲帶來的成就感;有的孩子打遊戲,是享受在遊戲過程中,與朋友的交流互動;有的孩子打遊戲,是為了躲避父母的唠叨責難……當我們靜下心,探索孩子沉溺網絡/手機裡的需求後,看到孩子為了滿足自己需求所做的努力。然後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需求,創造不同的方式,幫助孩子來實作。歸納起來一句話,不是不讓孩子玩遊戲,而是創造更多的可以實作需求的方式。這樣孩子就更容易從單一的應對問題的方式中,走出來。

父母經常想對孩子發火怎麼辦?

在家隔離,父母常常會“無名火起”。現實中,真的有太多事情讓我們煩躁了,諸如早起卻又沒搶到菜;機關由于疫情績效不好,無法發放獎金……成年人有着太多的生活壓力,這個時候,還要面對“神獸”的百般侵擾,難免會“怒火中燒”。但是,家裡有一個“炸藥桶”,又要一起隔離這麼久,這種家庭氛圍會令人窒息。面對這種情況,父母或許可以從以下三點着手。

【居家健康說】封控期間與神獸朝夕相處,如何不成為火藥桶?

增加第三隻眼,遠離“事發地點”。

面對孩子的行為,已經準備生氣了,這個時候,需要“第三隻眼”,幫我們看到當下的是非常生氣的,意識到可能馬上要爆發了,快要失控了。這時,應迅速離開“事發地點”,換一個環境。

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

換到新的環境,先安撫一下自己。待稍微平靜後,思考一下,自己為什麼這麼生氣,是自己什麼需求沒有得到滿足?當我們看到自己的情緒,看到自己未完成的需要的時候,會有更多的自考空間來思考如何來滿足這些需求。或者是更有能力辯證地看待需求無法滿足這件事。

主動表達自己的訴求。

當我們不帶情緒的溝通,真實地說出自己需求的時候,資訊可以更有效地傳達,孩子也不會被籠罩在情緒裡,他們也會有更多的空間,思考父母提的這些問題。真正達到溝通的效果。

想要培養孩子習慣,但孩子不聽怎麼辦?

小步子,促進大進步。

很多時候,家長希望孩子可以達到一種理想的狀态,希望孩子學習、生活各個方面都具備良好的品質。但是,這樣會讓孩子“壓力山大”。甚至會把父母視為“唠叨怪”,對父母的要求不僅不遵從,甚至反抗。

想要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不如父母先降低要求,從孩子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開始,如“專注學習10分鐘”,一開始,不需要設立太高的要求,先讓孩子行動起來。之後再一點一點提升要求,做到小步快跑,雖是跬步,但可以至千裡。

正強化,促進内驅力

這一環節可以與小步子原理結合起來使用,教育的本質,是幫助孩子學會自我教育。當家長有太多的要求亦或是有太多的責罰,會使得孩子的行為是為父母做,大大降低孩子的内驅力。再加上孩子有獨立的想法,會出現專門和父母頂着做的情況。

是以,在平時與孩子互動過程中,當孩子完成了一個小目标,或者做了一件符合目标的事情,父母及時給予孩子肯定和鼓勵。當孩子慢慢開始行動,體會到行動本身帶來的樂趣後,内驅力會逐漸建立,自己會建立起良性的循環。待這一小的行為穩定後,再給孩子提出“跳一跳”就可以實作的下一個小目标。孩子可以慢慢地“自動運轉”,不再需要父母太多的叮囑了。在實際操作是,前期的激勵可以頻率高一些,後期逐漸變換強化的頻率,這樣可以更有效地促進孩子行為習慣的鞏固。

好環境,塑造好行為。

家庭是一個系統,孩子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家庭系統中,任何環境都對孩子的行為産生着重要的影響。如孩子的學習環境、父母的作息習慣甚至是父母的關系等都會對孩子的行為産生影響。

如果想要培養孩子習慣,父母需要幫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可以做到以下幾點:

雖然我們期盼着“神獸”盡早“歸籠”,但是在面對疫情不确定的當下,将此次與孩子在一起的時光,看做是一個契機,在這段時間裡可以完善自己的養育方式,提升自己的養育觀念,更好地促進與孩子的關系,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而且,提升教養方式,促進與孩子的關系,不僅對孩子來說大有裨益,對家長自身來說,也可以有效提升幸福感和成就感!

來源:上海長征醫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