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男子街邊喂老母親喝粥”引關注 記者探訪石松林一家生活

“男子街邊喂老母親喝粥”引關注 記者探訪石松林一家生活

蔣一秀老人和她的家人們

本網《暖心!59歲兒子在街邊喂92歲母親喝粥》一文,講述了59歲的兒子石松林和92歲的母親蔣一秀的溫暖一幕,(詳見《暖心!59歲兒子在街邊喂92歲母親喝粥》)引來廣大市民關注、點贊。日前,記者在澗西區七号街坊的一棟小樓前,見到了蔣一秀老人和她的兒女們。

“接到了,你真棒!加油!”3日9時許,張喜芝在家門口,正與坐在椅子上曬太陽的蔣一秀玩丢毽球的遊戲。每次老人接到毽球,就會在張喜芝的引導下豎起右手大拇指,給自己,也給所有人點贊。

張喜芝是蔣一秀的小兒媳、石松林的夫妻。1日上午,她像往常一樣來七号街坊看婆婆,直到夫妻石松林拿出報紙,她才知道“我家老太太上報紙啦”!

張喜芝高興地把那篇文章逐字逐句讀給蔣一秀老人聽,老人聽着,臉上露出了笑容。

“媽,多買幾份報紙,這可是最好的紀念品!”張喜芝的女兒遠在深圳,在微信家庭群裡得知這個消息後十分激動,“等下次回家,我一定要好好抱抱、親親咱家的老壽星!”

當天,張喜芝寫下心情日記:“我的孩子繼承了奶奶的善良和謙和……老人養我們小,我們應該侍奉她老,可能這就是我們的家風吧。”她的心情日記在微信朋友圈裡得到了朋友們的稱贊:“你是我們的楷模!”“你們家人都這麼好,讓人感動!如果家家如此,人人都會有幸福感!”

在短視訊播放平台上,石松林給母親喂飯的一幕獲得衆多網友點贊。網友“炎陽高照”留言:“這才是中華民族的美德,點贊!”網友“…”說:“忠勇為愛國之本,孝順為齊家之本。”

蔣一秀老人的女兒石桂花說:“我們好好照顧老媽,也是給孩子們做榜樣。我們這一大家人,一定會把孝順的美德傳承下去!”

老人兒媳張喜芝的心情日記(摘登)

今天,我們小家的群裡很熱鬧,熱鬧的主題是我家先生孝敬我婆婆的事情登報了!

我們一家人都很開心,既為婆婆的身體一天比一天好而開心,也為我們的和諧家風而欣慰。

我婆婆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家庭主婦,人很樸實,每天就知道在廚房裡忙活,沒聽她對誰說三道四過。因為先生是家中的老小,我嫁進這個家的時候,哥哥姐姐們早已成家立業,每到周末,婆婆會做些好吃的,哥哥姐姐們就會拖家帶口回來聚餐,我覺得婆婆太辛苦了,就主動幫她洗刷碗筷。

結婚後不久,我們就有了孩子。當時,我覺得孩子來得突然,沒有做好心理準備,不太想要。婆婆知道了就跟我說:“老天爺送孩子給你,怎麼能不要呢?要了吧,趁我現在還能幫你帶帶。”

就這樣,我把孩子留下了。等孩子生下來,婆婆真的是無怨無悔地幫忙帶。我上班的地方離家很遠,每天早上出門前,孩子還在睡夢中,等我晚上回來的時候,孩子都快睡着了。這樣的日子,一直到孩子上了國中住校為止。婆婆既要幫我帶娃,又要做飯洗衣,每到節假日,她還要為一大家人聚餐忙活。

日子就這樣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地過着,我内心對婆婆充滿了感激之情,但我不擅長表達,就利用業餘時間給她織毛衣,逢年過節給她買新衣服,節假日幫她幹幹家務活兒、陪她聊聊天,偶爾也會帶她去外地旅遊。

這種平平淡淡的日子過了很多年。

去年5月21日,婆婆突發腦梗摔倒了,經過搶救,撿回來半條命,從此,她偏癱了。婆婆原來住在四樓,沒有電梯,她總是拽着樓梯扶手,艱難地上下樓,如今,她自己上下樓是不可能了,我和先生商量,給她租一間一樓的房子,這樣會友善些。

從那以後,先生就成了婆婆的貼身保姆。拉了、尿了婆婆自己不知道,我們幫她換下來髒衣服,每天給她做飯、喂飯。婆婆從原來生活能自理,猛然變成不能自理、自主的狀态,她無所适從,整個人都變了,天天哭鬧,不願意在家待。

婆婆以前比較胖,整個身體是癱軟的,她自己又使不上勁兒,我怎麼也抱不動她,先生的哥哥姐姐也抱不動她。幸好先生人高馬大,便把她從床上抱到輪椅上,又從輪椅上抱到飯桌前,抱到坐便凳上,每天就這樣循環往複,婆婆還是不停地哭,鬧着要出去、出去、出去……

我知道,她接受不了生活不能自理的現實,内心有無限的委屈,隻能用哭來表示。每到這時,我會跟先生說:“知足吧,我婆婆90多年都沒給你添過一點兒麻煩,你就耐心點兒,她都這個年紀了,還能享你多少福呢?”

看到婆婆哭,我心裡隻有一個念頭:“我千萬不能煩,不然婆婆就更可憐了。”我覺得,這是我報答她的機會。

就這樣,我和先生每天推着她出去,風雨不誤。先生讓她練習走路,她也有很多意見,哭着嘟囔:“我不能走,你還讓我走……”

每天我們就“讨價還價”地讓老人鍛煉,她的狀态竟然比以前好多了,能在床上坐直,幾十分鐘都不倒,大小便前也知道喊人了。

那天,先生端着飯喂婆婆,這一幕正巧被記者看到了,于是就有了那篇報道。

我的孩子繼承了奶奶的善良和謙和,工作很出色,我也非常欣慰。

我和先生其實并沒有想讓别人知道這些,就是覺得老人養我們小,我們應該侍奉她老,可能這就是我們的家風吧。不需要說什麼,隻要認認真真去做就對了!(洛報融媒·洛陽網記者 柴婧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