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男子街边喂老母亲喝粥”引关注 记者探访石松林一家生活

“男子街边喂老母亲喝粥”引关注 记者探访石松林一家生活

蒋一秀老人和她的家人们

本网《暖心!59岁儿子在街边喂92岁母亲喝粥》一文,讲述了59岁的儿子石松林和92岁的母亲蒋一秀的温暖一幕,(详见《暖心!59岁儿子在街边喂92岁母亲喝粥》)引来广大市民关注、点赞。日前,记者在涧西区七号街坊的一栋小楼前,见到了蒋一秀老人和她的儿女们。

“接到了,你真棒!加油!”3日9时许,张喜芝在家门口,正与坐在椅子上晒太阳的蒋一秀玩丢毽球的游戏。每次老人接到毽球,就会在张喜芝的引导下竖起右手大拇指,给自己,也给所有人点赞。

张喜芝是蒋一秀的小儿媳、石松林的爱人。1日上午,她像往常一样来七号街坊看婆婆,直到爱人石松林拿出报纸,她才知道“我家老太太上报纸啦”!

张喜芝高兴地把那篇文章逐字逐句读给蒋一秀老人听,老人听着,脸上露出了笑容。

“妈,多买几份报纸,这可是最好的纪念品!”张喜芝的女儿远在深圳,在微信家庭群里得知这个消息后十分激动,“等下次回家,我一定要好好抱抱、亲亲咱家的老寿星!”

当天,张喜芝写下心情日记:“我的孩子继承了奶奶的善良和谦和……老人养我们小,我们应该侍奉她老,可能这就是我们的家风吧。”她的心情日记在微信朋友圈里得到了朋友们的称赞:“你是我们的楷模!”“你们家人都这么好,让人感动!如果家家如此,人人都会有幸福感!”

在短视频播放平台上,石松林给母亲喂饭的一幕获得众多网友点赞。网友“炎阳高照”留言:“这才是中华民族的美德,点赞!”网友“…”说:“忠勇为爱国之本,孝顺为齐家之本。”

蒋一秀老人的女儿石桂花说:“我们好好照顾老妈,也是给孩子们做榜样。我们这一大家人,一定会把孝顺的美德传承下去!”

老人儿媳张喜芝的心情日记(摘登)

今天,我们小家的群里很热闹,热闹的主题是我家先生孝敬我婆婆的事情登报了!

我们一家人都很开心,既为婆婆的身体一天比一天好而开心,也为我们的和谐家风而欣慰。

我婆婆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主妇,人很朴实,每天就知道在厨房里忙活,没听她对谁说三道四过。因为先生是家中的老小,我嫁进这个家的时候,哥哥姐姐们早已成家立业,每到周末,婆婆会做些好吃的,哥哥姐姐们就会拖家带口回来聚餐,我觉得婆婆太辛苦了,就主动帮她洗刷碗筷。

结婚后不久,我们就有了孩子。当时,我觉得孩子来得突然,没有做好心理准备,不太想要。婆婆知道了就跟我说:“老天爷送孩子给你,怎么能不要呢?要了吧,趁我现在还能帮你带带。”

就这样,我把孩子留下了。等孩子生下来,婆婆真的是无怨无悔地帮忙带。我上班的地方离家很远,每天早上出门前,孩子还在睡梦中,等我晚上回来的时候,孩子都快睡着了。这样的日子,一直到孩子上了初中住校为止。婆婆既要帮我带娃,又要做饭洗衣,每到节假日,她还要为一大家人聚餐忙活。

日子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过着,我内心对婆婆充满了感激之情,但我不擅长表达,就利用业余时间给她织毛衣,逢年过节给她买新衣服,节假日帮她干干家务活儿、陪她聊聊天,偶尔也会带她去外地旅游。

这种平平淡淡的日子过了很多年。

去年5月21日,婆婆突发脑梗摔倒了,经过抢救,捡回来半条命,从此,她偏瘫了。婆婆原来住在四楼,没有电梯,她总是拽着楼梯扶手,艰难地上下楼,如今,她自己上下楼是不可能了,我和先生商量,给她租一间一楼的房子,这样会方便些。

从那以后,先生就成了婆婆的贴身保姆。拉了、尿了婆婆自己不知道,我们帮她换下来脏衣服,每天给她做饭、喂饭。婆婆从原来生活能自理,猛然变成不能自理、自主的状态,她无所适从,整个人都变了,天天哭闹,不愿意在家待。

婆婆以前比较胖,整个身体是瘫软的,她自己又使不上劲儿,我怎么也抱不动她,先生的哥哥姐姐也抱不动她。幸好先生人高马大,便把她从床上抱到轮椅上,又从轮椅上抱到饭桌前,抱到坐便凳上,每天就这样循环往复,婆婆还是不停地哭,闹着要出去、出去、出去……

我知道,她接受不了生活不能自理的现实,内心有无限的委屈,只能用哭来表示。每到这时,我会跟先生说:“知足吧,我婆婆90多年都没给你添过一点儿麻烦,你就耐心点儿,她都这个年纪了,还能享你多少福呢?”

看到婆婆哭,我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我千万不能烦,不然婆婆就更可怜了。”我觉得,这是我报答她的机会。

就这样,我和先生每天推着她出去,风雨不误。先生让她练习走路,她也有很多意见,哭着嘟囔:“我不能走,你还让我走……”

每天我们就“讨价还价”地让老人锻炼,她的状态竟然比以前好多了,能在床上坐直,几十分钟都不倒,大小便前也知道喊人了。

那天,先生端着饭喂婆婆,这一幕正巧被记者看到了,于是就有了那篇报道。

我的孩子继承了奶奶的善良和谦和,工作很出色,我也非常欣慰。

我和先生其实并没有想让别人知道这些,就是觉得老人养我们小,我们应该侍奉她老,可能这就是我们的家风吧。不需要说什么,只要认认真真去做就对了!(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柴婧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