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不會發脾氣?總是自我嫌棄?那這本書你一定要看!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是由英國資深心理學研究者羅伯特·戴德博編寫的一本入門級心理書籍,自1997年發行以來,長銷至今。

它在豆瓣拿下8.5的高分,還被大陸知名心理學家李松蔚強烈推薦。北大心理學碩士武志紅曾在公衆号上點評它:“這本書,我建議你讀10遍”。

不會發脾氣?總是自我嫌棄?那這本書你一定要看!

圖檔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删除。

那這本書究竟講了個什麼樣的故事呢?

蛤蟆先生性格熱情又愛冒險,是朋友的開心果。但最近不知道為什麼,他變得郁郁寡歡,做什麼都提不起勁頭,甚至有了自殺的念頭。

于是在朋友的推薦下,蛤蟆去看了心理醫生。

心理醫生是蒼鹭,在他的引導下,蛤蟆向蒼鹭哭訴一番自己的童年。

蛤蟆家庭優渥,不缺吃穿。甚至還有一座大莊園和酒廠等着他繼承,但蛤蟆卻一點也不開心。因為他的父親自小對他十分嚴厲,在父親眼裡,無論他做什麼都是錯的。

而母親呢,是個對丈夫唯命是從的人。為了避免惹得丈夫不快,于是遵循他的育兒觀念,收起了慈母的一面。

蛤蟆就是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長大,在蛤蟆眼裡,好像無論他怎麼努力,好像都無法獲得父親的喜愛。父親甚至公然在蛤蟆的朋友面前批評他,一點面子都不給他留。

這讓蛤蟆十分挫敗。

不會發脾氣?總是自我嫌棄?那這本書你一定要看!

看到這裡很多人應該能在蛤蟆的描述中,或多或少找到些自己成長的影子。如果沒有,那恭喜你,你是幸福的。

因為原生家庭的影響,不僅導緻蛤蟆總是容易否定自己,還使他害怕對人發脾氣。

聽完蛤蟆的講述,蒼鹭表示蛤蟆還處于兒童狀态,而且是适應性兒童。

那什麼是兒童狀态,什麼又是适應性兒童呢?

書中介紹,人一共有三種狀态,一個是兒童狀态,一個是父母狀态,一個是成人狀态。

兒童狀态

不會發脾氣?總是自我嫌棄?那這本書你一定要看!

“是由我們童年殘留的遺迹搭建而成的,包括我們小時候體驗過的所有情感。它包含兩種,一個是自然型兒童,一個是适應型兒童。”

自然型兒童:由悲傷、憤怒、快樂、深情、恐懼這些基本情感加在一起構成。

适應性兒童:是在幼年時期,為了在父母手下生存,得到他們的喜歡,學會了順從與取悅。其實是一種防禦機制,免于幼小的我們受到傷害。

憤怒是人生下來就具備的一種情緒,蛤蟆不是不會憤怒,而是由于童年時期父母的影響,導緻他不會表達自己的憤怒。

他選擇了一種最緩和的,不易被人察覺到的發怒方式——怄氣。

這樣就不會讓任何人覺得不安。

并且書中還提到,兒童狀态可不僅存在于我們幼年時期,無論我們多大,都有可能還處于這個狀态中。

父母狀态

不會發脾氣?總是自我嫌棄?那這本書你一定要看!

“是從出生起,我們從父母那裡學到的所有價值觀和道德觀,讓我們借此判斷是非對錯。他們的言行塑造了我們童年的生活,也不可避免對我們之後的人生産生影響。”

書中主要介紹了挑剔型父母狀态,活在這種狀态的人,他們愛批評人、容易憤怒、嚴苛、挑剔。

你可能遇見過這樣的人,他可能是你的父母,或者你的上司、老師或者朋友。

他們總是對你的一切評頭論足,他們站在各種制高點上,批判你,否定你,讓你覺得自己真是個無比糟糕的人,覺得人生無望,眼前一片黑暗。

但有些人可能會覺得,自己并不具備這種狀态。但是書中提到,挑剔型父母狀态存在于我們每一個人的身體中。

你不是沒有,你可能跟蛤蟆先生一樣,是對内的。

對内的意思是,你的審判對象是自己。

你永遠隻會批評自己、挑剔自己,對别人很寬容,對自己卻格外嚴格。有些人甚至會傷害自己,做出自殘的舉動。

即便是最輕微的自我審判,那也是長達一生的無期徒刑。

成人狀态

不會發脾氣?總是自我嫌棄?那這本書你一定要看!

“成人狀态這個時期,我們表現的不像父母,也不像孩子,更像當下的自己。指的是我們用理性而不是情緒化的方式來行事。”

羅伯特·戴德博說,這是一個人最好的狀态。

在這個狀态下,我們能計劃、思考、決定,能理性而合理的行事。處于這個狀态時,我們不再被腦子裡父母過去的聲音所驅使,也不會被童年的情緒所圍困。

故事的最後,蛤蟆逐漸意識到自己為何抑郁的原因,也意識到他應該照着蒼鹭說得,慢慢地調整自己,一步步走向成人狀态,走向“我好他也好”的人生區間。

不再一昧地貶低自己,擡高他人。不再對自己那麼苛責,學着接受并容納自己的缺陷。也要學會欣賞自己的優點,不再妄自菲薄。

榮格曾說,向外張望的人在做夢,向内審視的人才是清醒的。

認識自己的過程是十分痛苦的,需要巨大的勇氣和決心。我們隻有将自己完全打破,然後才能拼湊出一個全新的自我。

鳳凰涅槃,浴火重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