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妹妹家前前後後生了兩個娃。老大不大就能說會道了,可這老二都1歲半了還不會叫爸爸媽媽。對于這個說話比較晚的老二,一家人都說将來學習不會好。隻有我們家老太爺以前不一樣,他認為“貴人語遲”,就說明老二不是一般人迹象,肯定比别人高。

但不管誰說什麼,當媽的真是急在心上,帶老二去兒童醫院做過,相反的檢查和醫生說,孩子語言發育沒有問題。既然孩子不屬于語言發育遲緩,那他為啥就不說話呢?隻讓妹妹百思不得其解。難道真是孩子智商低?
醫生對于我妹妹的這種質疑當場就表了态:人類說話的早晚與智商的高低,聰明與否目前在科學上沒有理論證明彼此是有關系的,我們隻能說那些說話比較早的孩子是屬于語言表達能力比較強的孩子,另外這一類的孩子也多屬于外向類型。
至于咱們的孩子,說話比較晚,就很可能屬于孩子大腦中的“布羅卡區”發育有關系。這個區域主要是負責人類大腦語言發展的部分。如果他在發育的過程當中不能夠有效地編輯好語言的編碼,那孩子自然也就“說不出來了”。由此可見,孩子說話吧,當媽媽的光知道急沒有用,一定要學會這樣做來刺激這個區域的發育,可以讓孩子早一點說話。
一、多讀繪本,抓住關鍵點教說話
咱先别管孩子說話,早晚反正大家長的,你應該做你應該做的事情,比如給孩子準備一套繪本,隻要孩子喜歡看,你就每天和孩子讀書,吸引他自己讀書,吸引他自己都給圖畫或者一點點的引導,孩子也表達出來畫面的意思。就算孩子一開始不配合,但是你的碎碎念,你的磨耳朵,總會有一天對孩子有一定的作用。但還是在某一天,突然就跟你在語言上有互動了。你可千萬别太驚訝。
二、結合圖像教說話
這個辦法針對于孩子開口說話也是很有效果的,而且操作起來也比較簡單,友善易學。其實這就是一種将語言與圖畫或者實物結合起來刺激孩子有效學習語言的一種學習方式。
比如我們教孩子學媽媽兩個字,那就給孩子一張媽媽的照片,指着媽媽的照片教孩子說媽媽,每天堅持反複地教孩子,并鼓勵孩子開口跟着一起說。一般情況下,大約一個月左右就能夠訓練,孩子說出這個短語或者這個單詞了。
總的來說不管孩子開口學說話的方法怎麼好追蹤?家長還是要掌握一個原則,那就是讓孩子開口說話的時間一定要把握住。科學上,我們将孩子的0至3歲設定為語言發育的黃金期。在這個階段,我們家長能堅持和孩子多說話,那孩子的語言能力就會得到一個比較好地鍛煉。
在育兒的路上,我們都是新手,如何更好照顧孩子,可以關注我,和我一起探讨育兒路上那些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