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育鄰夢
網友提問:誰來拯救迷失在網絡遊戲裡的孩子們?
回複:給孩子們斷網必須配套:小區級、公辦、開放式綜合托育。因為,隻有小區内,孩子們才能夠自由+安全出入;隻有不計時收費,每個孩子才能玩得起;隻有綜合開放,孩子們才能充分享受童年快樂。
生命,被賦予了繁殖能力+生長周期+小部分損傷自愈功能的自然物質組合形态。植物從自然物質中吸納可溶于水的微礦物質結合光合作用生産生命養料、動物直接或間接以植物為食、微生物寄宿在植物或動物體内......自然物質世界中,所有生命個體的綜合生存都必須降生之後被動适應、主動索取。
人類,自然生命體系中智商最高、成長發育最慢、綜合成長可塑性最強的社群性胎生哺乳動物,也是自然生命體系中唯一具備按照自主生存需求創造生活消費物資的動物族群,馴化播種植物、馴服圈養動物、利用自然非生命物質加工制作生産勞動與生活輔助用具等都屬于人類主動勞動創造。當然,自然生命體系中也唯有人類具備主動調節生育的能力,人類養育嬰兒也是自然生命體系中最複雜的那種。
植物種子落地生根即實作成長獨立、魚蝦出生就能自由在水中遊戲+覓食、牛羊出生就能跟随族群吃草、貓科+犬科動物出生後數周就可以獨立生活......除人類之外,所有其它自然生命出生之後一年之内指定能夠實作完全獨立生活。但是,現代人類繁育後代,懷孕孕期10個月、哺乳期12個月左右、養育期達15年以上【根據各國司法界定的不同,全世界法定成人年齡從15歲到21歲不等,大陸規定18歲以上、體力+智力發育正常的的人為完全民事行為成年人】。
孩子們需要動起來
人類原始祖先的孩子,跟随父母采摘植物果實、捕獵動物、防禦敵害;農耕時期,跟随父母種地+做家務、幫助父母放牧+圈養牛羊。人類對孩子的成長教育原本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帶着孩子做适當勞動實踐就是最好的教養。但是,自18世紀人類逐漸為生産勞動工具加裝上附帶動力、城鎮成為人類聚居的主要家園之後,帶着孩子從事生産勞動式的教育就不再能滿足家庭生育需求。因為——
1、操作附帶動力機械需要集中精力,職業勞動者沒有足夠的精力能夠同時看管孩子
2、附帶動力機械屬私有财産,它們的擁有者給操作者制定了嚴格的作息管理制度
3、使用附帶動力機械之後,留待孩子“學以備用”的知識技能越來越多
4、城鎮生活中的不确定危險因素增加,孩子們能夠獨立自由活動的空間大幅減少
5、使用附帶動力機械工具之後,人類創造出來衆多裝飾性消費事業
......
參與職業勞動的家長沒足夠的時間陪孩子玩兒、城鎮之中沒有給孩子們留足自由地、逐利的商人将孩子們視為最好的财富源頭......在各種錯綜複雜的現實共同作用下,虛拟電子網遊亦步亦趨地成了孩子們日常生活中最易得到的“精神鴉片”。
《大禹治水》
很久很久以前,洪水經常泛濫。大水淹沒了田地,沖毀了房屋,毒蛇猛獸到處傷害百姓和牲畜,人們的生活痛苦極了。
洪水給百姓帶來了無數的災難,必須治好它。當時,一個名叫鲧的人領着大家治水。他隻知道築壩擋水,九年過去了,洪水仍然沒有消退。他的兒子禹繼續治水。
禹離開了家鄉,一去就是十三年。這十三年裡,他到處奔走,曾經三次路過自己家門口。可是他認為治水要緊,一次也沒有走進家門看一看。
禹吸取了鲧治水失敗的教訓,采取疏導的辦法治水。他和千千萬萬的人一起,疏通了很多河道,讓洪水通過河道,最後流到大海裡去。洪水終于退了,毒蛇猛獸被驅趕走了,人們把家搬了回來。大家在被水淹過的土地上耕種,農業生産漸漸恢複了,百姓重新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
築壩+疏導是人類提高水資源綜合利用效益、減輕洪澇災害的最佳實踐經驗,大陸較為著名的築壩水利工程包括都江堰、鄭國渠、紅旗渠、靈渠、京杭運河、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南水北調工程等等。那麼,該如何拯救那些迷失在網絡遊戲裡的孩子們呢?
給孩子們斷網必須配套:小區級、公辦、開放式綜合托育!因為,目前大陸職業化學校教育和課外盈利性輔導以十分完備。但是,學校和課外盈利性輔導機構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孩子們不能自由使用。是以,想要孩子們離開虛拟網絡世界就必須為他們準備一個真實的童年遊娛環境,而這個環境最好設定在小區内、不以商業盈利為綜合服務目标。
育鄰人的使命: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陪練和顧問。
育鄰人願景:讓天下沒有難育的小、沒有難養的老。
孩子的成長如同百年大樹,需要經曆風雨。對于父母來說,需要您有足夠的耐心加以陪伴。陪伴孩子需要用心,陪伴不止是看護。在很多人為陪伴孩子而選擇回家時,我選擇來北京做一項陪伴更多孩子的事業——育鄰人:以鄰裡友善帶動社會和諧,推進社會德育教化,促進每個人健康快樂成長。探索一套以鄰裡互助方式化解“獨生子女症+隔代教育”難題的公益、普惠性教育事業,與家長一起“量身定制”孩子的成長計劃,為孩子們提供遊戲、合作、共享成長空間......即社群鄰裡教育服務生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