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當媽9年,我總結了這12字帶娃箴言

文 | 圖圖媽

很多媽媽在背景和我共鳴,發現孩子會編瞎話了,變敏感了,開始各種頂嘴、各種拒絕、各種否定大人了......

其實換個角度想,這就是成長啊!誰說成長中隻有正向的,成長就是一種變化,是以我們作為養育者,在方式上不能一成不變,3歲的方法一定不适合18歲!

當媽9年,我總結了這12字帶娃箴言

心理學上,把人的成長分為四個階段,幼兒期,學齡期,青春期,成年期。

聽了很多過來人的經驗,還有很多活生生的社會真實案例,我總結了12字箴言,和大家共勉。

0-6歲:手把手

6~12歲:帶他走

青春期:放開手

成年期:看他走

0~6歲:手把手

0~6歲,孩子會形成影響他一生的人格底色。簡單說,就是孩子對這個世界的基本感覺,是信任的,還是恐懼的,還是回避的。

”手把手“不僅僅是指教會孩子生活技能和知識,更重要的是手把手參與孩子的生活和情感,幫TA建立對世界最初的感受。

人到中年會發現那些在社會上更自信更自如的人,大多數的共同特質是“成熟”,他們更有同理心、懂規則、懂溝通、懂方法,和别人相處起來更舒服。

相反,有些人就會表現的玻璃心、封閉自我、被動輸入和溝通、很難融入團隊和社會。

差距來自哪兒呢?就是因為他們對世界的基本感覺不一樣。而最初,這樣的基本感覺來自于家庭。

當媽9年,我總結了這12字帶娃箴言

心理學家科胡特堅信,每個孩子都需要“母親眼裡的光芒”。

父母如果經常對孩子表現出興趣、認可和贊許,孩子有被重視的感覺,就會比較有自我價值感。

相反,如果父母的态度是敵意的、冷淡甚至過度批評的,孩子就會覺得“一定是自己做的不夠好。”

一個人和父母的關系都處不好,就很容易在别的人際關系中自卑,“我的父母都不覺得我好,我怎麼能讓别人覺得我好?”

當媽9年,我總結了這12字帶娃箴言

前陣子看了一本書,叫做《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

這本書的主角蛤蟆先生,有車有房,吃穿不愁,可是他活得一點都不開心,他總覺得做什麼都提不起勁兒,覺得自己做不好。對朋友,也習慣性的順從,取悅,可每次順從之後,他心裡就憋着一股氣。是以,人際關系上,他也感受不到快樂。

在做咨詢的過程中,他想起小時候父母批評他的場景,淚流滿面。

作為父母,我們初心都是為了孩子好,但除了初心,對孩子更深的影響來自于我們的方式。

我們總會在各種情緒中、各種期望中、各種沖突中,用言語去傷害孩子。可以批評,但要客觀,不要因為一件事,否定孩子的所有。

人格底色有3原色:信任感、自主性、主動性。如果孩子一直被打擊被否定,3原色就被破壞掉了。

當媽9年,我總結了這12字帶娃箴言

有心理學家說:童年的最大任務,是建立孩子對自我的正面情感聯系。他知道自己是被愛的,才能對自己有信心,才能對外在的環境有信心。

身為父母,該鼓勵的時候,該表達愛的時候,别吝啬。

6~12歲:帶他走

這個階段,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強,正确的錯誤的做法和認知都在沖擊着孩子的生活,作為父母,我們要做那個“帶他走”的人,帶他走正确的路,帶他尋找正确的圈子,帶他養成好的習慣。

圖圖三年級了,在過去的兩年時間裡,我沒有特别看重他的成績,反而花了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在習慣上,我更在乎的是他有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

上了三年級之後,雖然知識的難度和量級都增大了,但圖圖并沒有遇到所謂國小學習的第一道坎,一切都在按部就班地往前走。

好習慣怎麼培養呢?之前說了很多具體行為規矩,但我認為更重要的是榜樣作用。

根據班杜拉的研究,真正最能夠影響孩子的,并不是言論和空洞的道理,而是成年人的行為。也就是說真正能影響孩子的,不是爸媽說了什麼,而是做了什麼。

當媽9年,我總結了這12字帶娃箴言

老話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轉化成心理學語言就是:這是一種模仿學習。

但這并不是說,父母要跟着孩子一起去學習,孩子幹啥家長都陪着。而是家長要在自己的人生軌道中,作出表率。

如果你希望孩子生活态度積極,那先看看自己做不做的到。

你希望孩子自律,先看看自己能不能自律。

當媽9年,我總結了這12字帶娃箴言

孩子看到父母的生活狀态,是會被感染的。

我看《小小少年》的時候,就很被一個叫雲兒的小姑娘觸動。雲兒媽媽是賣豬肉的,經濟狀況并不好。平時媽媽賣豬肉,雲兒就在旁邊練習跳舞。

當媽9年,我總結了這12字帶娃箴言

媽媽閑暇之餘,也會幫她去找一些資源,幫她壓腿。

雖然他們物質上匮乏,但雲兒很有理想,熱愛跳舞,自發主動地去練習,最終被一個老師發現,帶她去深造了。

這個媽媽做了什麼?不過就是好好過自己的生活,努力賣豬肉,積極支援孩子。孩子感受到父母對生活的态度,他們也會學習到:我也要積極面對自己的生活。

家庭中的學習,很多都是無意識的。

青春期是個可怕的詞兒,似乎等同于叛逆。其實我們都經曆過,青春期恰恰是極具創造力、尋找内心自我的熱情年紀。

青春期過渡好的孩子,會在社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相反,很多自閉自卑叛逆會在青春期加強。

因為青春期是社會性發展的重要階段。

什麼是社會性發展?就是這個階段,他們的注意力是向外的,開始初步學習社會交往,為人處事。

他們開始對很多事情感到好奇,更願意跟朋友一起玩,也會開始覺得父母很煩。

圖圖現在還沒到青春期,但是也慢慢發現,他的自我意識真的在一點點變強。他會開始有自己的小秘密,小想法了。

而且,再也不會像小時候那樣,在你身邊叭叭叭說個不停了。他開始有了很多朋友,他的世界變大了。有時候,比起賴在父母身邊,他更喜歡和朋友去玩。

我确實已經開始意識到:我的小男孩,真的在往男子漢的方向走。

這個階段的父母真的要慢慢開始學着松開手。

他是你的孩子,但他更是一個獨立的個體。

當媽9年,我總結了這12字帶娃箴言

親子一場,我們的任務,其實就是幫助他長大,培養他獨立生活的能力,然後放開手,讓他去闖一闖,活出他自己。

但這個階段“放開手“的前提,是因為曾經的“手把手”、“帶他走”都做得很好了,孩子自然會知道對錯,會有自己的判斷。

青春期的檢驗,不是對于這幾年親子教育的檢驗,更是對于過去10幾年的親子關系驗證。

龍應台有段話很感人,她說:“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隻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所有的愛都指向親密,唯獨父母對孩子的愛,指向分離。

其實我自己也很難想象圖圖成年的那一天會是什麼樣子,但是,我還是想努力成為一個尊重孩子的媽媽。

我希望到孩子成年之際,他不再那麼需要我,但是他還願意跟我談談心,生活的煩惱,願意跟我說說。

如果真的有那麼一天,我想,我大概就是一個成功的媽媽。

當媽9年,我總結了這12字帶娃箴言

就像我成年後,最感激的就是父母對我的放手和支援,從我的職業選擇、婚姻選擇到生活中的每一個起伏,父母給我最大的力量就是用愛和支援來欣賞我的人生。

前幾天,媽媽在收拾冰箱,我和她閑聊起最近的身體,媽媽說“總覺得自己年紀大了,沒用了,都不能幫助你們什麼。”

我說:“媽,你知道嗎?隻要你在,就是我最大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因為我知道有個人在看着我走這段精彩的人生路。”

父母之于孩子,最深厚的意義就是變成了生活中自然又重要的一部分,你養我長大,看我精彩,我對你的依戀如初。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