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對偉大長征精神的嶄新書寫

對偉大長征精神的嶄新書寫

長篇小說《烏江引》研讨會現場。

南都訊 記者黃茜 日前,在“紀實與虛構的交響——長篇小說《烏江引》研讨會”上,來自京穗兩地的數十名專家學者圍繞作家龐貝的長篇新著《烏江引》展開熱烈讨論。專家們認為,鑒于題材的稀有性和特殊性,這是一次具有“超高難度”的創作。龐貝迎難而上,在小說主題、結構、叙事、人稱和語言諸方面進行了創新性探索,使得小說文本呈現出很高的文學品質。

《烏江引》自3月初首發以來,在廣大讀者和文學界、史學界中引起了熱烈反響。這部作品“立體呈現了偉大征程史詩般的莊重和壯闊”,被譽為“對偉大長征精神的嶄新書寫”。《烏江引》呈現的是長征史詩的另一個傳奇,一支鮮為人知的秘密力量,這便是以“破譯三傑”曾希聖、曹祥仁、鄒畢兆為破譯主力的中革軍委二局。他們利用早期無線通訊技術偵收的敵台信号,幾乎成功破譯了國民黨軍的所有密碼情報,為紅軍一次又一次突破重圍、絕處逢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部緻敬之作,也是一部解密之作

在本次研讨會上,與會專家從紀實與虛構融合的角度對這部作品的文學性進行了深入解讀和闡釋。中國作協黨組成員、副主席吳義勤評價說:“這是一部特别重要的優秀長篇小說,一部非常重要的作品。在整個長征題材裡面也是非常獨特的一部小說。長征對我們來說是一個曆史的富礦,一個精神的富礦,也是文學的富礦。對比長征的偉大内涵,文學呈現的還遠遠不夠。長征是世界曆史上、人類曆史上的偉大奇迹,能夠配得上這種奇迹的文學作品很少,這也是長征對當代文學、當代作家的召喚和考驗。《烏江引》可以說是交出了比較獨特的文學答卷,是中國文學、中國作家向長征這個偉大題材的緻敬。這是一部緻敬之作,也是一部解密之作。我特别高興這是一個長篇小說,是以小說的方式創作的作品。”

“‘紀實與虛構的交響’,這個表述能夠抓住這部作品的魂。紀實是什麼?我們對紀實的閱讀期待是,你是親曆者,有資格、有能力來講,這個事我見過,你們相信我就可以了。但是龐貝在這個書裡,他非常高明,第一部分《速寫》他用了‘我們’這個人稱講述。有資格成為‘我們’的那些人基本已經不在人世了,是以這個‘我們’用得非常漂亮!我以‘我們’的身份讓你覺得我就是親曆過,這就是小說,實際上就是虛構,這個政策非常高。你以為他是虛構,實際上是因為他的寫作技巧非常高,把你代入,你沒辦法不相信。但是你細究一下,這些‘我們’已經不可能作為主人公叙述這些事。第二部分《側影》,這個實際上是探索,是紀實。通過紀實、考察,把一些真相打撈回來還給大家,這個是紀實。是以兩部分構成交響,互為補充,相得益彰,這個寫法非常妙!”《文藝報》總編輯梁鴻鷹如此分析說。

在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賀紹俊教授看來,對于《烏江引》這樣一部風格獨特的作品,我們不必沿用固定的關于紀實和虛構的概念來定位它,因為最重要的是,這個形式完全是為内容服務的。“這是在文體上的突破,這種革命性和創新性很突出。不是說這個書裡面哪一段是虛構,哪一段是紀實,不能這樣分析這個作品。龐貝打破了虛構和紀實的固定概念,他完全把小說的功能擴大,讓我們看到小說的一種新的功能。”

為關于長征的想象提供新視角

北京大學文學博士尹昌龍在視訊發言中論及“還原現場”:“我相信大多讀者都有一個感覺,《烏江引》這個文本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我想應該是真真假假。但恰恰在虛構和非虛構之間,突破了我們以前在關于長征的著作和文學作品所見的那些慣常寫法。這不在于龐貝的《烏江引》寫了什麼,更重要的是他是怎麼寫的,他在文體上做了怎樣的嘗試,這種嘗試在虛構和非虛構之間穿插、迂回,把我們帶入到曆史現場中。與其它作品不一樣的是,龐貝在寫長征的同時也進行很重要的文體的叙事性實驗。我們說寫長征要回到長征的曆史現場,特别值得我們關注的是,他能回到長征的語言現場。這是非常了不起的實驗。還原曆史,不僅僅是還原當時的政治的、曆史的、軍事的現場,還要還原文化的現場和語言的現場。”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副院長楊慶祥談及《烏江引》的“技術意義”:“我們關于長征的書寫和想象不是太多,而是太少,而且有特色的、有個性的、有力量的書寫更是非常罕見,《烏江引》為當代文學寫作關于長征的想象提供了新的視角。在這裡,這些密碼破譯者是專業技術人員。隊伍裡有當時中國最精英的知識分子和技術人員,是以革命才能取得最後成功。這實際上暗示中國革命不是簡單的農民革命,它是具有面向現代化的革命。”

紅軍長征史研究專家、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劉統線上上發言時說到《烏江引》所引發的共鳴:“看完這本書我受到很大的震撼。長久以來,這段曆史很多人寫不出來,因為隐秘戰線的好多東西不好寫,而龐貝用了很巧妙的手法。這本書的前半部分《速寫》用的是文學手法,紀實文學的手法,以文學的想象力對曆史做了真實的再現。後半部分《側影》寫曆史,轉而用完全真實的人名,地名和事件也都是真的,作品也由此呈現出一種長篇小說所需要的命運感。”

大氣磅礴之勢和絢爛奪目之美

茅盾文學獎得主、《人民文學》雜志副主編徐則臣談及編發《烏江引》的感受,也談及多年前讀到龐貝長篇小說《無盡藏》時的興奮之情。“從《無盡藏》到《獨角獸》,再到這部《烏江引》,沿着這個脈絡你會發現,龐貝一直是以純文學作家的狀态創作,他的每部小說都有非常智性的東西。如果大家說他是學院派,我覺得首先是他的文字比很多作家都好。”徐則臣指出,龐貝所有的小說都在結構上大做文章,包括這部《烏江引》:“《速寫》之後緊接着就是《側影》,小說便從紀實的文本突然轉化成虛構的東西。龐貝在他的作品裡一直在經營這樣的東西,像他這樣一個人是不會随随便便寫一個東西,也不會寫一個水準之下的東西。從寫作的角度來看《烏江引》這部小說的意義,這部小說基本素材都是從史料文獻中來的,整個批評界,包括讀者,可能對

中國作家都會有種不滿,覺得中國作家大部分沒學問。沒學問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我們隻能講當下的故事、傳奇的故事,很難通過自己的智力,通過一個系統的修養、學術訓練等等,把舊的轉化成新的,賦予曆史、賦予過去以新的結構和了解,作家們一直飽受這個诟病。但在這個裡面,龐貝把最實的,而且是不能摻假的實,通過文學的方式,通過案頭工作,把它文學化,也就是說把曆史文學化,把非虛構的東西虛構化,他找到了一條路。”

廣東省作家協會黨組書記、專職副主席張培忠評價說:“這是一部具有大氣磅礴之勢和絢爛奪目之美的探索之書、創新之作,獨特之書。其獨特性展現在三個層面:一是題材本身的獨特性;二是叙事視角的獨特性;三是作家寫作的獨特性。作者龐貝早年畢業于解放軍外國語學院,畢業後曾在解放軍總參某部的總部工作。這樣的職業背景加創作實力,使得《烏江引》成為長征題材的嶄新書寫。”

據悉,此次研讨會在京穗兩地以視訊連線方式同步舉行。研讨會由人民文學出版社、《人民文學》雜志社、中國作協創聯部、中共廣東省委宣傳部、廣東省作協、中共廣州市委宣傳部、中共深圳市委宣傳部、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主辦,廣州文學藝術創作研究院、花城出版社承辦,廣州市文聯、深圳市文聯協辦。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