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歲半還隻會叫媽媽
同僚蘇蘇家二寶1歲半了,到現在還隻會叫“媽媽”,其他一律用“啊啊”代替。但蘇蘇完全不着急,因為老人都說:貴人語遲,說話晚的娃更聰明!
我問蘇蘇,老大說話晚嗎?她表示:老大說話也很晚,2歲多才開始說。她無所謂地表示:你看我家老大現在說話也挺好的。
是了,有個前車之鑒在那,怪不得這當媽的一點也不着急。
不過,和她家老大交流過,雖然交流無障礙,但還是明顯感覺娃的表達能力有點欠缺,字詞都比較匮乏。

“貴人語遲”的論調經常被提起,不少老人堅持“說話晚的孩子更聰明”。但這對孩子真的好嗎?未必!
有個著名的智力量表——“韋氏智力量表”,它就把智力分成了兩部分:言語智商和操作智商,并且強調對測量者而言兩者同等重要。這意味着,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是智力很重要的組成部分,它的強弱會影響孩子的智力量表。
培養語言表達能力,3歲之前是關鍵
語言表達的重要性不用多說,小到日常交流,大到各種彙報、項目談判,哪怕是孩子的班委競選,表達能力差異帶來的結果也将是雲泥之别。
有人因為表達能力分分鐘拿下數百萬訂單,有人卻連個簡單的自我介紹都邏輯不通。
有的孩子不僅能清楚表明需求,還能說服大人聽他的;有的孩子卻連完整的一句話都說不明白。
可想而知,表達能力不同,體驗差距将會有多大!
“一人之言重于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于百萬雄師”,這是《戰國策》對語言表達能最直白的肯定。
語言表達能力是核心競争力,如果能從小加強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我們何需等着孩子“貴人語遲”呢?
培養娃的表達能力3歲之前才是關鍵,腦神經專家通過資料發現,新生兒腦重隻有390g,而到孩子3歲時,腦重已經能達到1000g,達到成人發育率的85%,這意味着孩子的大腦會在3歲前迅速完成基本技能的儲備。
“布洛卡區”是大腦的語言中樞,它會在這段時間飛速發展。這個區域的主要功能是:協調孩子的發音程式,幫助孩子掌握語言的文法結構,讓孩子産生說話的動機和願望。
一旦在關鍵期孩子的布洛卡區沒有發展起來,或者因為意外受到創傷,就很可能造成:運動型失語症。這類孩子閱讀、書寫都沒問題,但他們無法準确表述自己的想法,無法使用複雜的句法和詞法。
經常聽到有家長抱怨,孩子的作文水準一塌糊塗,前言不搭後語,很有可能就是小時候布洛卡區發育不太好造成的。
那麼,要如何培養孩子的表達能力呢?
答案很簡單,抓住敏感期就能讓語言中樞得到最大可能的發展。
0~9個月:
很多父母認為,0~9個月的寶寶什麼都不懂,等孩子再大點交流會更好。這讓家長白白浪費掉了寶寶對于語言最初的好奇心!
9個月以下的寶寶,孩子雖然不能說出有意義的詞語和句子,但他們對語言的認知早就開始了。
心理學家皮亞傑将0~2歲的這段時間稱為“感覺運動階段”。這時孩子對外界的一切認知都是從感覺覺開始的,利用感覺覺能快速讓語言得到鍛煉。
比如0~9個月的家長,可以不斷給孩子說話、唱歌,孩子便通過聽、視、觸促進語言中樞的發展,加快神經元間連接配接。
9~13個月
這個階段的孩子開始嘗試模仿,并能發出一些“電報語”,比如:“媽~”、“喝”、“玩”等,此時家長最應該做的就是對孩子“電報語”做出積極回應。
孩子說:“吃~”,你就可以翻譯:“寶寶是想吃奶,對嗎?”
“玩~”“你是想讓媽媽陪你出去玩,對嗎?”
兒童行為研究人員發現,積極地翻譯會促進寶寶的“詞彙爆發期”更早地出現。
除此以外,此時可以給孩子讀一些簡單的繪本,比如:我給優米讀過一段時間語言啟蒙繪本。明顯發現優米感開口表達自己的需求了,她會說“媽~抱抱~”。
13~20個月
這段時間是寶寶語言學習的“黃金8個月”。你會發現,這期間寶寶的詞彙量會有一次爆發。
這個階段表達能力的訓練要從“現在”出發,也就是要從手頭正在做的事出發。比如孩子玩球,你就可以跟他說,這是皮球。從正在做的事情出發,教相關的詞彙,會讓寶寶快速聯想,加速學習。
除此以外,父母還要盡可能地和孩子說話,給孩子一種“對話”的感覺。讓孩子知道對話就是,“你說完了,我接着說”,這種方式會讓寶寶懂得如何專注地聽。可以跟孩子模拟“多場景”對話。
不少家長教孩子說話是從“爸爸”“媽媽”開始,但除此以外就不知該如何進行了。這樣“教”很容易造成孩子學會詞語但不會用。
最好的方法是,把孩子帶到一個場景裡,讓孩子學習。比如,和孩子一起玩捉迷藏的遊戲,告訴孩子這就是躲貓貓,以及規則用語等等。
20~36個月,這個階段可以大量進行繪本閱讀了。
調查發現,幫助孩子提升語言能力的最好方式是:父母陪孩子共讀繪本!
美國克雷恩和戴爾博士探訪大量學齡前兒童,發現1~3歲經常親子共讀的孩子,2-5歲會發展出超出普通孩子的語言能力,7歲之後閱讀了解也會更突出。
優米2歲時讀過2個月繪本,明顯感覺孩子的“表達欲”上來了,完整的句子也完全不在話下。是以,如果想要娃開口早、說話清楚,家長一定要抓住孩子語言發育的黃金期(0-3歲)。
當然,有些家長喜歡各種啟蒙類APP,但我個人非常不建議這種方式。因為心理學家發現:孩子的語言能力需要在使用中去提升。單純地聽不用,對孩子的表達沒有絲毫幫助。
美國心理學家希夫發現,哪怕父母都是聾啞人,隻要孩子發聲正常,每周花5~10小時與人交流,孩子就能正常說話。
是以如果有條件,建議給孩子讀語言類啟蒙繪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