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疫情下的計劃經濟時代,又開始使用“糧票”了……

一場疫情,竟讓魔都回到了計劃經濟時代。

77.9元一顆的白菜,107.8元一公斤的洋芋......魔幻的菜價頻上熱搜,網友紛紛調侃:“烽火連三月,家蔬抵萬金”。

疫情下的計劃經濟時代,又開始使用“糧票”了……

最重要的是,有錢你還不一定能買到菜呀!

各種“奇葩”新聞也是層出不窮,前有母女掉了一棵蔥騎行2公裡追回,後有上海大叔打麻将拿蔬菜當籌碼,

疫情下的計劃經濟時代,又開始使用“糧票”了……

還有的地方發起了蔬菜券,像極了上世紀50~80年代用的糧票呀!

疫情下的計劃經濟時代,又開始使用“糧票”了……

票證時代

上世紀50年代,國内内戰不斷,商品缺乏,物資供應不像現在這麼充足,為了盡量保證資源公平配置設定,大陸實行了計劃經濟。

疫情下的計劃經濟時代,又開始使用“糧票”了……

啥叫計劃經濟?就是由政府制定計劃,生産什麼、生産多少、每個人分到多少都按照計劃執行。

當時的糧食、蔬菜、肉、油等都是憑票供應的,必須有票有錢才能購買。

疫情下的計劃經濟時代,又開始使用“糧票”了……

簡單來說,就是一句話:“旁友,票子要伐?”

啥都得靠票

當時物資極度缺乏,不僅僅是米面糧油這些生活物品,其他物資也全部需要憑票供應。

疫情下的計劃經濟時代,又開始使用“糧票”了……

比如肥皂、石油、熱水瓶、結婚用的大櫃子......甚至還有糞票、水票。

疫情下的計劃經濟時代,又開始使用“糧票”了……
疫情下的計劃經濟時代,又開始使用“糧票”了……
疫情下的計劃經濟時代,又開始使用“糧票”了……

沒錯,那時候連水都是限量供應的,化肥就更不用說了,為了搶到最新鮮,最多的天然肥料,公共廁所所長也成了一個香饽饽。

疫情下的計劃經濟時代,又開始使用“糧票”了……
疫情下的計劃經濟時代,又開始使用“糧票”了……

那時候的小孩子,連尿尿都要認準自家田地古話說得好,肥水不流外人田,以前這句話真是字面意思。

時代縮影,曆史文物

現在時代發展了,經濟也富足了,糧票早已退出曆史舞台,成為了收藏品。

疫情下的計劃經濟時代,又開始使用“糧票”了……

一張張糧票,成為了一個時代的縮影,是重要的曆史文物,有着非常重要的曆史研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