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民間驚現岫岩河磨玉“玉白菜”疑為新石器時代物品

北京故宮博物院、天津博物館、台灣台北故宮博物院儲存的“玉白菜”可謂家喻戶曉,但其曆史并不久遠,專家論述都是清朝物品。然而在天津一處個人的“農耕文化博物館”裡,有一棵“玉白菜”一直“養在深閨人未識”。

近期,經專家論證,這棵“玉白菜”是遼甯岫岩玉礦帶的上品河磨玉材質,而且上面有模糊的人工打磨痕迹,年代疑似遠古時代的遼甯鞍山海城小孤山的新石器時代物品。

民間驚現岫岩河磨玉“玉白菜”疑為新石器時代物品

“玉白菜”的尺寸。

天津武清區有一座“農耕文化博物館”,這是中國民間收藏“奇才”周樹春,用他26年的荏苒光陰,半生的殚精竭智,築起的一座“中國曆史農耕用具”的豐碑。很多專家參觀他創辦的“萬寶齋農耕文化博物館”後都表示:周樹春收藏的玉制工具,具有極大的曆史文化價值,時間跨度最遠的能達到兩萬年左右。在周樹春諸多收藏物品中,一棵“巧奪天工”的“玉白菜”成為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不久前,北京大學原地質系岩礦教研室主任、礦床教研室主任,現任中國寶玉石協會理事和玉石專業委員會顧問、中國觀賞石協會科學顧問的王時麒教授來到這個博物館,他表示,周樹春的收藏數量之多,分布地域之廣,玉石品質之好,是很難得看見的民間收藏珍品。從收藏的玉石品質來看,多為河磨玉與析木玉,而且這些玉石全部産自遼甯岫岩及岫岩玉礦帶。王時麒看見這棵“玉白菜”,很驚訝地表示這是絕世的珍品。經過反複的觀察、檢驗、印證,王時麒覺得這是一塊上好的河磨玉。

民間驚現岫岩河磨玉“玉白菜”疑為新石器時代物品

王時麒鑒定玉質及産地。

遼甯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遼甯海城小孤山仙人洞考古負責人、博士生導師、古人類學家傅仁義教授,對這棵“玉白菜”充滿極大興趣,并給予很高的評價。傅仁義在看到這個“玉白菜”的時候來回翻動數次、仔細觀察後表示:這棵玉白菜”根徑及葉脈是曆史人為而成,根徑乳白古樸的自然色彩,就是現在白菜的原色。葉表翠綠,紋理清晰,葉脈有明顯的粗糙的人工打磨痕迹。

民間驚現岫岩河磨玉“玉白菜”疑為新石器時代物品

傅仁義細緻觀察“玉白菜”的打磨痕迹。

傅仁義分析,這棵“玉白菜”既然是上好的河磨玉材質,那麼這個材質本身就具有很高的價值。而這種原始粗糙的人工打磨痕迹,表明應該是新石器時代甚至更遙遠的遠古時代的作品。中國白菜的起源有悠久的栽培曆史,據考證,在中國新石器時期的西安半坡原始村落遺址發現的白菜籽距今約有六千年至七千年。按照現在的生活習俗,種植白菜最多的地區就是東北地區。那麼這塊來自岫岩玉礦帶的“玉白菜”屬于遼甯海城小孤山一帶。而小孤山洞中挖出的舊石器時代晚期與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和遺物,距今4萬年至1萬年。這樣看來這棵“玉白菜”就具有很高的曆史文化價值,是否能推動東北地區種植文化的提前,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課題。

如果說這棵“玉白菜”即使是天然形成,也具有很大的曆史價值。第一,河磨玉材質稀少,又是國石第一候選石;第二,大陸古人有六七千年種植白菜曆史,這棵白菜抑或是古人的圖騰、抑或是那個時代的禮器。此物對我們研究中國蔬菜曆史有重要價值,是以說這個“玉白菜”的曆史文化價值及經濟價值雙重重要。将來這棵“玉白菜”是展覽的重要珍物。

據資料記載,大陸現存共有6棵“玉白菜”。名氣最大的一棵《翠玉白菜》在台北故宮博物院,長18.7厘米,寬9.1厘米,厚5.07厘米;第二棵是綠黃相間的翠玉白菜,高度約13.4厘米,稱為“翠玉白菜”;還有一棵人稱“ 翠玉花插白菜”,尺寸為:長24.3厘米,口徑12.8厘米。在天津博物館有一棵尺寸為:長19.4厘米,寬14厘米,重量足有2公斤。北京故宮博物院還有一棵“玉白菜”。此外。另外一棵當年軍閥孫殿英盜墓事件後不知所終。

據觀察,周樹春珍藏的這棵“玉白菜”,長50厘米、寬17厘米、厚10厘米,“玉白菜”的重量為9.3公斤。

周樹春表示,對于一個民間的收藏愛好者來說,愛好是前提,鑽研是必須,學習是永恒,自己一直行走在收藏與學習的路上。按照專家對玉石收藏品的鑒定标準,需要材質、工藝、構思、曆史文化、知名度等五個方面來排列。目前中國存有的“玉白菜”都屬于“重要文物”,而并非國寶級别的。國寶級别的應當具有曆史上不可取代、擁有唯一的文化内涵、年代久遠、獨一無二等條件。自己當年從收藏農具開始,直到現在珍藏的大量玉制工具,全部源于自己對農業的熱愛、對文化的熱愛、對曆史的熱愛。也希望自己的這份收藏,能夠對中國曆史農耕領域有新的探索,給中國的曆史文化注入新的内涵。(文 張士龍 王蘭 攝影:董楠楠)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