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重走古蜀文明發展之路:紀錄片《古蜀瑰寶》第二集今晚播出

由四川廣播電視台出品的大型考古紀錄片《古蜀瑰寶》第二集《遷徙·融合》,今(31)日20:00将亮相CCTV-9,21:15将在四川衛視同步播出。

攝制組以古蜀文明遺址的最新發掘及研究成果為主線,嘗試重走古蜀文明的發展之路,勾勒出距今5100年到2600年間古蜀文明的形成脈絡。在追尋中,“開國何茫然”的古蜀曆史正逐漸清晰……

重走古蜀文明發展之路:紀錄片《古蜀瑰寶》第二集今晚播出

古蜀文明的源頭到底在哪裡?以時間為機關——器物、文字、植被、糧食,都是研究古代文明演變史的佐證。

在四川茂縣羌族博物館内陳列着一件陶塑人面像。從當代審美來看,它的制作手法簡單,隻是整體物件的部分殘件。通過科學的檢測,考古學家斷定它是四川目前發現的最早的一件陶制人像藝術品。

2000年以來,考古工作者在四川茂縣營盤山遺址發掘出數萬件文物,包括石器、陶器、玉器等。在這其中,彩陶最令人矚目。通過橫向與同時期其他部分彩陶風格對比,考古工作者發現這些彩陶很有可能來自馬家窯文化。

重走古蜀文明發展之路:紀錄片《古蜀瑰寶》第二集今晚播出
重走古蜀文明發展之路:紀錄片《古蜀瑰寶》第二集今晚播出

越來越多的證據将營盤山和甘肅馬家窯聯系在了一起,其中最有力的是碳14測年。通過科學的碳14衰變程度來測定古生物化石的年代,進而推斷文化所存在的具體年代。經過對比,營盤山的年代距今約5300到4600年。這與黃河上遊的仰韶文化晚期和馬家窯文化年代相當。同時,對于農作物及遺址的研究給古蜀文明的淵源提供了更多重要實物依據。

古蜀人的來路逐漸清晰。5000多年前,馬家窯先民從甘肅青海黃河上遊出發。經過甘南草原,進入川西高原,後又沿岷江河谷進入四川盆地。

古蜀文明的發展曆程是怎麼樣的?考古發現,古蜀人一直在有規律地周期性遷居。距今4600年,營盤山遺址被廢棄。先民們離開了生活了700年的家鄉,一路南下。從北向南,從西向東。路途漫長,一路艱險。

重走古蜀文明發展之路:紀錄片《古蜀瑰寶》第二集今晚播出

是什麼原因迫使他們必須作出這樣的選擇?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黃明和同僚花了6年時間,終于解開了營盤山先民遷徙的秘密。在距今6000-4000年間,地球氣候巨變,北半球氣溫驟降。曾經輝煌的人類第一個帝國——阿卡德帝國消亡。同時期,營盤山也不再适合人類居住。4700年前,成都平原河網密布,水患頻發,氣候條件本不适宜人類居住,但這一次氣候災變,卻恰恰改變了這裡的物候條件。

源自黃河上遊與源自長江中下遊的兩支古人類,分别沿岷江、長江進入四川盆地,并在成都平原這片全新的沃土上相遇。他們在這裡駐紮、修城、繁衍,由此揭開了古蜀人大規模改造四川的序幕。

古蜀文明如何發展壯大?大量人口的遷入,必然需要更多的糧食、更多的土地、更多的生産物資。民以食為天,古蜀人如何解決糧食問題?通過植物考古方式,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館員闫雪嘗試摸清楚古蜀人的生産生活方式。

植物考古包括探索植物遺存和複原古代生态環境兩個方面的内容。闫雪從高山古城出土的植物遺存中,發現了稻谷的痕迹。于是,她一頭紮進稻田中,完全模拟複原古人的生産方式,研究古人的食譜。考古結果顯示,高山古城時期,水稻已經超越小米成為主要的糧食作物。高山古城、寶墩古城成為成都平原稻作文明的發源地。

重走古蜀文明發展之路:紀錄片《古蜀瑰寶》第二集今晚播出
重走古蜀文明發展之路:紀錄片《古蜀瑰寶》第二集今晚播出

不僅僅是生産方式改變。青銅神樹、縱目人面具、玉器、金面具……在一件件古蜀器物的見證下,三星堆“一醒驚天下”。在此之前,種類如此豐富的文化遺址前所未見。通過橫向對比,這些器物又與同時期的夏文化和商文化有着千絲萬縷的關聯。這也可以印證,三星堆文化是中國古代文化融合的産物,開創了古蜀文明前所未有的輝煌。

随着更多考古線索的發現,及新技術手段的運用,古蜀文明越來越多的細節都有望在未來一一揭開。

紅星新聞記者 邱峻峰

編輯 李潔

(下載下傳紅星新聞,報料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