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清明返鄉祭祖是天經地義,不要讓層層加碼,寒了遊子的回家團聚心

文\江湖小舞

再過幾天就是清明了,如今的清明除了是傳統的祭祖時節,更主要的還是一個三天的小長假,隻是在本輪疫情已經波及全國28個省份,特别是吉林、上海一時間還難以控制病毒蔓延的情況下,對于即将到來的這個清明節,各地不僅沒有過往期待假期的興奮,反而憂心忡忡,正在絞盡腦汁想方設法阻止身在異鄉的遊子回家掃墓。

清明返鄉祭祖是天經地義,不要讓層層加碼,寒了遊子的回家團聚心

疫情進入第三個年頭,很多人剛剛度過了又一個不能返鄉團聚、不能燃放煙花爆竹的春節,馬上很可能就要再迎來一個不能返鄉祭祖的清明,活着的親人不能團聚,死去的祖宗也得不到祭奠,着實讓很多人搞不清,世界第一的防疫到底是為了誰?

作為一項不間斷進行了兩年多的工作,按理說應該摸索出一些行之有效又可以最大限度降低對正常社會生活産生影響的方式方法,不過,當一輪又一輪的疫情在各地散發,才發現其實每一次新危機的到來,卻總是跟第一次一樣,之前踩過的坑繼續踩,之前犯過的錯繼續犯,除了層層加碼,讓大家的生活和通勤不再那麼便利,似乎沒啥長進。

剛剛實作了社會面清零的山東,截至目前至少有11個地市明确暫停殡儀館、公墓和骨灰堂等殡葬服務機構的現場祭掃服務,在為數不多地可以現場祭掃的地區,也要在4月1到10日期間采取預約模式。

跟很多地方一樣,山東提倡群眾通過植樹懷念、網絡寄語、家庭追思、書寫祭語、吟誦祭文等方式追念逝者,還倡導有條件的公墓提供代為祭掃、網上祭掃服務。

面對奧密克絨的蔓延,有些地方甚至又喊出了那些絲毫沒有人情味的陳詞濫調,“非必要不返鄉”,“帶病返鄉不肖子孫”,“哪個清明敢回來,直接拉到山上埋”,不僅缺少人文關懷,還丢人現眼,讓全球最好防疫成果無法兌現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反而處處受限。

類似廣西都安縣更是鬧出了“可以通過視訊、電話等方式表達對先人的懷念和追思”的天大笑話,隻是不知道,那些倡導群眾電話、網絡、視訊祭祖的有關方面,是不是已經先普通人一步,跟祖宗們聊上了?

清明返鄉祭祖是天經地義,不要讓層層加碼,寒了遊子的回家團聚心

三年了,還動辄喊出缺乏操作标準的規範的“非必要”三個字,漂泊在外鄉的打勞工一年到頭就盼着回老家跟親人們過個團圓年,算不算必要?中華民族傳承了上千年的清明祭祖風俗,算不算必要?

一方面大力弘揚傳統文化,一方面又通過強制手段掐滅春節友善、清明祭祖的傳統風俗,這樣下去,是不是再過三年,春節、清明這些老傳統就該掃入曆史的垃圾堆了?

就像湖南潇湘晨報配發的評論所言,清明祭祖貴在“敬”,雇人掃墓不可取,祭掃先人要的就是身臨其境、親力親為。自古以來,人們就把祭祀先人與重視孝道、慎終追遠的民族性聯系起來。清明祭祖的文化意義類似西方的感恩節。它展現的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祖先崇拜,這樣嚴肅莊重的祭祀活動,别人又怎麼可以越俎代庖。另外,清明期間也是家族宗親噓寒問暖、互相走動的好時機。

清明返鄉祭祖是天經地義,不要讓層層加碼,寒了遊子的回家團聚心

連民政部都專門針對清明節祭掃提出要求,要求各地落實分區分級差異化精準防控要求,嚴禁“一刀切”、簡單化,既要避免出現聚集性疫情和規模性反彈,又要努力滿足群衆的祭掃需求。

正如媒體評論指出的那樣,掃墓祭祖與踏青郊遊是清明節的兩大主題,自古傳承,至今不辍。疫情之下,民政部做出上述要求,不僅展現了對清明節的重視,也展現了人文關懷。某種意義上說,告别“一刀切”,将更多更細的工作想到、做好,也是喚醒公衆文明意識、讓清明節的文化内涵更深入人心的過程。

說了這麼多,最後還是簡單總結一句,清明返鄉祭祖是天經地義,隻要不違反防疫政策,誰也不應該阻擋,誰也沒有權利阻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