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醫患關系要順時而變,應該如何“變”?

醫患關系要順時而變,應該如何“變”?

這是達醫曉護的第3716篇文章

古言有雲:“因時制宜,順時而變則為順。”

當今時代唯變不變,事物總是在運動、發展和變化,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有着迥乎不同的現象和特點。醫患關系也是如此,于時間的長河中演繹變化。

醫患關系要順時而變,應該如何“變”?

由于社會曆史條件的不同,醫學發展水準的差異,醫患關系的演變和發展内容也不盡相同。

自醫巫分離以後,醫學有了明顯的發展。

古時醫患關系簡單,從獲得病情、提出診斷到實施治療等,都由一名醫生直接進行。醫者對患者全面負責,患者将自己的健康與生命完全托付于醫生。在治療過程中,不僅患者主動求醫,醫生也主動全面了解患者。傳統醫患關系僅僅局限于單個醫生對患者的責任,醫患之間的沖突沖突相對較少,其和諧程度與當時人們的主觀願望基本相符。

進入工業文明後,醫學進步突飛猛進。

随着現代醫學和工業社會的發展,以往簡單的醫患關系發生了變化。由于醫學科學知識普及程度的提高,醫生職業在人們心目中的神秘感漸漸淡化,醫護人員變得日益大衆化。

醫患關系要順時而變,應該如何“變”?

現今大陸醫療領域的衛生資源配置并不均衡,出現部分城市醫療資源十分充足,而一些基層機關卻資源不足的現象。同時,政府的投入不足,導緻醫療機構在“自救”過程中,過分地追求經濟效益,這也是激化醫患關系緊張的一大原因。

如何改變醫患關系緊張這一現狀?

01

醫生層面

社會心理學方面的研究表明,互補型性格更加有利于醫生、患者雙方建立融洽的醫患關系。

在進行醫療決策的過程中,醫生習慣于把自己在一個高于患者的地位,而非将患者當作合作者。在這樣的情況下,一個從衆性格的患者可以配合醫生,不會造成誤會。可是一個獨立型人格的患者,碰上情緒不穩定的醫生時,則有可能導緻醫生和患者雙方不愉快的交往過程,進而造成醫患發生沖突。

除此之外,随着科技的進步,大量的先進的醫療器械裝置被運用到醫療領域,部分醫療人員過分依賴于儀器而忽視了患者的臨床表現及醫患關系的建立。是以一旦出現誤診或是其他原因造成的治療失敗,很容易引起醫療糾紛。

實際上,在醫療過程中,不論是醫生還是患者,都是參與者。患者提供資訊,醫生根據患者提供的資訊進行判斷,并做出決策。同時,患者可以對決策進行探尋解惑。這樣基于信任的基礎上的醫生、患者進行良性互動才能利于疾病的診治,避免沖突沖突。

醫患關系要順時而變,應該如何“變”?

02

患者層面

醫患關系是醫務人員與病人在醫療過程中産生的特定醫治關系,是醫療人際關系中的關鍵。國際著名醫史學家西格裡斯曾經說過:“每一個醫學行動始終涉及兩類當事人:醫師和病員,或者更廣泛地說,醫學團體和社會,醫學無非是這兩群人之間多方面的關系”。

當代社會,每個人都是一個完整且獨立的個體,醫生會影響患者的治療,患者的情緒也會對醫生造成影響。

2020年“醫生陶勇被惡意砍傷”的事件已經過去兩年了,但是暴力傷醫事件給當事人帶來的傷害是永遠存在的。陶勇醫生的那一道道疤痕成為了難以愈合的創傷,他曾經這樣形容那段至暗時刻:“既然決定活下去了,那就要迎接更激烈更殘酷的戰鬥,這個準備我是有的”。沒有遭遇過這種經曆的人很難共情,但是我們卻能從他的文字中感受到蓬勃的生命活力。他始終相信着他人的善與世間的善,同時保持着自己的善。

醫患關系要順時而變,應該如何“變”?

絕大多數醫生都是“懸壺輕己利,德品勝黃金”,患者應給予其足夠的信任。

溝通是形成醫患關系的主要手段,患者一方要主動積極與醫務人員溝通,就其症狀、能承受的花費及預想的治療效果等方面與醫生進行坦率交流,進而改善單一的醫生決定一切醫療過程的局面。同時,患者更加要了解醫生工作的特殊性及辛苦性,消除對醫務人員某種“敵對”态度。

03

政府層面

政府方面的因素主要是由于大陸目前醫療保障制度尚存在的一些問題,比如醫療保障制度的保障水準低。高額的醫療費用嚴重超出患者的支付承受能力,導緻部分人群一度出現“治病難”、“治不起病”的情況,進而導緻群衆對醫療機構的不滿。

此外,一些患者不相信可以通過法律手段,來維護自己的合法利益。正是基于這種不相信的心理,他們選擇了例如圍堵醫院等不合法的方式,進而進一步加大了醫療糾紛的處理難度,加劇了醫院和患者雙方沖突的更新。

政府可以從以下四方面入手:增加醫療衛生的投入,滿足社會需求;加大醫療保障的投入,擴大醫保覆寫面;深化衛生體制改革,加強醫療保障體系建設,規範醫患糾紛賠付及補償等行為;盡快建立和發揮第三方醫療糾紛調解機構,完善醫療糾紛調解委員會的功能和機制,有效化解醫療糾紛。

04

社會層面

社會方面的因素則主要與媒體有關,作為資訊傳播媒介的媒體,有時在醫療糾紛發生後,可能存在不具備專業的醫學知識,不能意識到醫學的複雜性與多變性,以緻于在未做深入探究的基礎上,就大力進行宣傳報道,誤導群衆對醫生、醫院的認知。

早在2010年,國際著名醫學期刊《柳葉刀》就刊文認為大陸部分媒體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醫患關系的緊張局面。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在當年的哈醫大殺醫慘案發生後,在新聞節目中也深刻反思了媒體存在的問題:“我們傳媒人恐怕也有責任,在過去很多的事件當中,我們應該就事論事,哪兒有問題就批評什麼,而不是在報道中去有意識地用吸引人眼球的方式再确立一種仇恨,甚至在鼓勵一種仇恨,我覺得從此以後我們應該引以為戒。”

醫患關系要順時而變,應該如何“變”?

作為公衆訴求表達的主要管道,媒體要用全局觀來審視當下醫患關系中的不和諧現象,努力建構醫患溝通的良好平台,推動建立健康和諧的醫患關系。報道"多視角",熱點問題"冷思考",輿論監督方能釋放正能量。對現有醫療舊體制進行改革,讓百姓真正享受到簡便驗廉的醫療服務,是目前醫患關系緊張局面的突圍之路,但這必然是個漫長的過程。在此路程中,媒體要發揮"潤滑劑"作用,最大程度地減少醫患間的不和諧。

—個負責任的媒體,在客觀真實報道的同時,更要透過現象"看深一層",剖析其背後的"事實",從中展現出對自己社會責任的擔當, 強化引導力,深度挖掘正面報道,才能重建醫患間"信任的橋梁"。醫療衛生工作的專業性很強,是以,就要求報道該領域的記者應該具有一定的醫學專業知識、熟知醫學領域相關政策。

醫患關系要順時而變,應該如何“變”?

醫患關系的實質是“醫患聯盟”。對抗疾病是醫患雙方的共同責任,隻有醫患雙方共同配合,積極治療,才能求得比較好的治療效果。醫患雙方在抵禦和治療疾病的過程中都處于關鍵位置,患者康複的願望要通過醫方去實作,醫者也在診療疾病的過程中加深對醫學科學的了解和認識,提升診療技能。在疾病面前,醫患雙方是同盟軍和統一戰線,醫患雙方要互相鼓勵,共同戰勝疾病。

作者:華北理工大學冀唐學院

苑傑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