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二胎家庭中,這種做法會導緻手足交惡一輩子!

慕課君說:

你為什麼想要生二胎呢?

很多人會說是想讓孩子多個親人,不那麼孤單。

畢竟,有一張叫《獨生子》的照片,曾刺痛過無數人。

二胎家庭中,這種做法會導緻手足交惡一輩子!

《獨生子》張審軍攝

病房裡躺着兩個老人,中間坐着一個年輕人。

看着特别孤獨,無依無靠。

這張照片鼓舞了不少人生二胎。

但你有沒有想過,就算生了二胎,此時,病房裡也不一定就多出一個孩子,兩娃關系處理不好,說不定見面就掐!

二胎生出來容易。

但孩子之間是仇人,還是親人,就非常考驗父母的教育方式了。

之前看過一則新聞,一名7歲男孩在房間睡覺,被18歲的親哥哥殺害,當時我都驚呆了。

二胎沖突,嚴重起來竟然要人命。

今天,我們來聊聊這個問題吧。

有二寶的家庭

大寶更作?

很多孩子,都是想要弟弟妹妹的,在他們沒被生出來之前,甚至有好感。

但當真的有了弟弟妹妹,很多孩子的反應,卻是這樣的。

趁你不留意,照臉呼下去!

或者是這樣的。

把鼻屎擦小寶寶頭上!

其實,大寶不和二寶玩,把二寶當做敵人。

凡事都要争,看二寶不順眼。

才是應該的。

我們試想一下,一個5歲的小朋友,興沖沖地要跟媽媽分享一個小故事。

媽媽卻着急趕他走,嫌他說話大聲,隻因為弟弟剛睡着。

他想讓媽媽帶自己出去玩,媽媽的答案永遠是,下一次。

那他哭鬧、打滾,簡直太正常了。

有的孩子甚至會出現倒退現象。

比如,要像小寶寶一樣穿紙尿褲,會走路了也要抱,要再用回奶瓶,學習小寶寶口齒不清的表達狀态,甚至尿床。

這隻是因為想吸引父母注意而已。

但卻經常會遭來父母更多的訓斥。

生完二寶後,大寶是真的需要更多的關愛。

畢竟,誰不想要這樣的兩個小天使呢:

兄妹友愛,和諧相處

姐弟情深,幫忙照顧

互相打鬧,相親相愛

其實也不是很難。

隻需要一點小智慧,你也可以擁有相親相愛的兩個小孩。

偏愛的家庭

會讓手足交惡一輩子

所有二胎沖突的源頭,幾乎都是父母的“不公平”導緻。

我的一個朋友,家裡重男輕女,要求什麼事都要讓着弟弟。

盡管爸媽對她也不錯,但永遠沒有對弟弟好。

人不患寡,患不均。

前幾天,她還打電話哭訴,問我:

“為什麼我爸媽重男輕女,還不承認呢?

小時候,永遠是我做家務,弟弟玩。

我國小就洗全家的衣服,他高中還打包一周的髒衣服回家,生活不能自理。

爸媽把家裡所有的财産,都給了弟弟,直接說沒有我的份兒。

因為我是女孩,不能萬貫家财落到别人家。

卻生病了來問我要錢,讓我去照顧,說弟弟工作忙!

我就不忙了?我憑什麼要遭到這種對待?

有時候真想死了算了,永遠低人一等。”

其實我對她的傾訴,說不出什麼回應,也不了解重男輕女的家庭,到底把女兒當成什麼。

讓女兒不孝敬父母,好像也不對。

可是很明顯,他們把女兒當成外人,女兒給的錢,轉手就拿給了兒子。

這樣的手足,怎麼可能和睦?

我這朋友讀書時選擇的是離家最遠的地方,也常常不回家過年,跟弟弟好幾年都不會聯系一次,因為每次看到他,就想到自己保姆一樣的前半生。

她隻能安慰自己,好歹有親爹媽,有個家,比棄嬰孤兒強。

但即便這樣想,她的心理還是不太健康,她不懂溫情,不敢接受别人的好,總覺得自己配不上。

偏愛一個孩子的家庭,必定會造就另一個卑微的靈魂。

這是非常可悲的事。

現在她也有兩個孩子,也是姐弟倆。

她覺得不能讓女兒重蹈覆轍,于是想對兩個孩子絕對的公平。

買衣服買玩具必須各一份,分蘋果恨不得用秤稱一下,如果兩人愛吃的食物隻有一份,那麼兩人就都不準吃,打架不管誰對誰錯都要受罰……

這就又是一個極端了。

在生活中哪有絕對的公平呢?

如果一個家庭,6年前生了大寶。

那時候家裡條件不好,大寶吃穿都不如意,上的國小也一般。

6年後生了小寶,家裡經濟條件好了,為了公平,你是讓小寶和大寶一樣上普通的國小,還是教育資源比較優渥的國小呢?

過于刻意的公平,家長會活得很累,而孩子也會變得更加敏感。

是以别糾結絕對公平了,你做不到,孩子也不需要你做到。

二胎家庭中,這種做法會導緻手足交惡一輩子!

父母也是人,難免會對不同性格的孩子有不同的偏愛。

單說孩子本身,每個人的禀賦和特點都不一樣,“差別對待”,不僅難以避免,甚至理所應當。

比如,你家有一個男孩,一個女孩,一個愛籃球,一個愛鋼琴,男孩說你偏心,給妹妹買那麼貴的鋼琴,難道為了公平,你要給男孩買一車足球嗎?

針對大家常遇到的公平問題,分享3個小方法給大家。

1.分東西,讓孩子們自己制衡

生活中,我們經常面臨分東西的問題,分水果,分蛋糕,分玩具,永遠有人不服氣。

就算你把天平拿來也沒用。

二胎家庭中,這種做法會導緻手足交惡一輩子!

慕課君的方法是,讓一個孩子負責配置設定,另一個優先挑選。

出去買東西的時候,定好規則,隻能吃自己挑的東西,拿别人的需要詢問意見。

2.孩子打架,大人不要插手

慕課君有個姐姐,和她關系一直不錯,但我們真的是從小打到大的,一見面就打也不知道為什麼。

現在慕課君知道了,我們都想得到父母的關注,想要以此來判斷他們到底愛誰更多一些。

因為每次打架,父母會判斷出誰是挑釁者,然後以暴制暴,把挑釁者打一頓。

被打的孩子心裡有氣,父母前腳離開,後腳倆孩子又打起來了。

要說,孩子之間有不打架的嗎?

讓他們自由自在地打去,大人留意着,别讓他們出格就行。

比如,大的騎着小的大,都單方面毆打了,是要拉開的。

但主要原則,還是讓孩子自己解決糾紛。

這樣孩子們自然就會找到合适的相處模式了。

我知道,大多數時候,也不是我們想管,隻是倆混世魔王天天鬥法,實在是控制不了暴脾氣,就想讓倆小崽子安靜!

慕課君覺得,還是要盡量克制一下管的沖動。

畢竟這世界,本來就是個競争社會。

人跟人之間,力量不均衡,孩子們很需要在家庭裡,就懂得跟力量不等的人,該怎樣相處。

3.學會和孩子共情,給孩子被了解的感覺

共情,一直是慕課君推崇的溝通方式。

你允許孩子有自己的情緒,并讀懂了他此刻的感受,他會覺得自己被了解,怒火自然也就消了。

比如:

争論: “明明有時是你先玩的,你怎麼能說從來都是姐姐先玩的呢!”

共情: “你覺得最近好像都是姐姐先玩的,有點傷心對不對?”

解釋: “哥哥比你大呀,是以他可以多看點電視。”

共情: “媽媽真希望你也能晚睡呢,玩得正開心就去睡覺好難哦。不過,媽媽确信,等你和哥哥一樣大,你也可以晚睡呢!”

所謂共情,就是站在孩子的立場,真心為孩子考慮,真心了解ta。

讓每個孩子都覺得“我很特殊”

是多子女教養的妙招

最近,我有個朋友生了二胎,兩娃相差五歲。

本來想着拿大寶以前的衣服給二寶穿,沒想到衣服全部泛黃了,根本穿不上身。

畢竟,這個時代已經與以前不同,以前老大穿完給老二,老二穿完給老三,輪到老四,補一補還能穿。

現在的孩子,穿舊衣服是真的抱出去就感覺非常不合适。

好像人家孩子都是公主王子,就我們家的是乞丐。

于是朋友給二寶買了很多新衣服,大寶就不開心了:憑什麼給他買這麼多衣服,我一件也沒有?

朋友趕忙也給大寶買了一件,就怕她心裡不平衡。

但朋友轉念又想,大寶明明沒必要買衣服了,這樣做到底對不對呢?

如果以後二寶買什麼,大寶都要,那該怎麼辦?

寫到這裡,我們需要了解孩子的一些成長特性:小孩子的觀察能力很強,但是解讀能力很差,他的看法比事實重要,而他的行為,取決于他所相信的事實!

是以我們首要做的就是:

一、跟大寶解釋清楚更關注弟弟妹妹的原因。

可以和他說:我們每天都要抱弟弟妹妹,這是因為他餓了隻會哭,不會走不會跳,不能自己找吃的,是以他特别需要我們的幫助。當年你像他這麼大的時候,我們也是這麼照顧你的。

爸爸媽媽對你們的愛都是一樣的,不是因為老抱着他,就意味着更喜歡他,而是因為弟弟妹妹更需要照顧。

你長大了,獨立了,會自己做很多事情了,爸爸媽媽很為你驕傲,你是他們的榜樣呢,我們一起來幫助弟弟妹妹成長好不好!

二、讓大寶覺得,自己也擁有獨特的愛

如果讓大寶感受到你對他的愛不會因任何人改變。

他就不會時不時跑來打擾你,試探你,甚至可能會主動照顧小寶寶。

那麼怎麼做才好呢?

孩子需要的不是絕對公平,而是特别的關愛與陪伴。

比如大寶一段時間以來表現得比較好,和弟弟妹妹相處融洽,可以給大寶一個隻屬于他的獎勵。

這可以是專門陪ta一個下午,做任何ta想做的事。

也可以說買來ta最喜歡的禮物。

并告訴他,這是隻屬于你的哦,弟弟妹妹沒有。

當然,弟弟妹妹表現得好也會有禮物,但兩者是不一樣的,孩子們會覺得自己是獨一無二的。

在韓劇《請回答1988》中,德善排行老二,最容易被忽略。

多次表達不滿,生日不要和姐姐一起過,但家裡人卻從不當回事。

冬天一氧化碳中毒,爸媽分别第一時間救出了姐姐和弟弟,德善隻能自己爬出來。

但即使在這樣不公平的環境下長大,德善還是一直和家裡人相親相愛,善良可愛。

這就是因為當德善不開心時,爸爸會關注到他,單獨陪伴她,和她聊天,把平時不舍得買的冰淇淋單獨買給她吃。

并告訴她,爸爸愛你,隻是是第一次做爸爸,偶爾做得不夠好,希望女兒能包涵。

二胎家庭中,這種做法會導緻手足交惡一輩子!

這讓她明确自己是獨一無二的,同樣被父母愛着、注視着。這才不再執著于和姐姐弟弟的比較。

是以我們每隔段時間一定要抽出單獨的時間去陪伴大寶,二寶也可以同樣這樣做。

在這個“特别的時光”裡,爸爸或者媽媽的時間是大寶一個人的。可以是給大寶講故事,聊天,抱抱他親親他,也可以是帶他出去玩,買他特别想吃的東西,特别想玩的玩具,看一場電影等。

孩子通過特别時光能深切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獨一無二的愛,即使他們對父母有什麼不滿,心裡有什麼傷痕,也能通過這段時間得到最大限度的修複。

每個父母都想把一碗水端平,但在歲月的波折中,難免會灑出一些來,我們不用太苛責自己。

但要知道,育兒沒有标準答案。

不管什麼理論,其實都圍繞着一個“愛”字。

隻要你讓每個孩子都感受到了愛,他們就會成為溫暖的人,自然對手足家人更暖。

如果有兩個孩子,從今天起,請告訴每一個孩子:你擁有我全部的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