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2022年的壞消息太多,我隻想好好睡一覺

特約撰稿 | 張明揚

2022年,我們熟悉的這個世界“着火”了。

01

從年初至今,一打開手機和社交媒體,俄烏戰争、中概股大跌、疫情多點反彈……事事牽扯人心,由不得我們假裝歲月靜好。

到了晚上,我們也無法從中抽離。這段時間,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一樣,即使上了床關了燈,還是打開手機刷個不停,越刷越焦慮,越刷越興奮,焦慮的是心情,興奮的是神經中樞。

身側的疫情,遠方的戰火,社交媒體上的熾烈争論,讓你在黑暗中無比迷茫,卻又戾氣滿胸。

有時忍不住在朋友圈或哪裡和人争論了幾句,說了幾句未必代表自己真實意思的過頭話,正在懊悔時,在話趕話中别人發來更加刺激你的話,你便又化懊悔為鬥志,說出更具有挑釁的語言。

夜半,筋疲力竭時,唯留下拉黑與被拉黑的一地雞毛,有時在黑夜中你仍憤憤不平,對着空氣輕聲呐喊着:永遠叫不醒一個裝睡的人。

2022年的壞消息太多,我隻想好好睡一覺

圖/圖蟲創意

可是我連裝睡都做不到。已經連續晚睡了很多天,我知道自己應該早睡,也幾乎沒有力氣再繼續熬下去,但手、眼睛和大腦卻不受控制的打開一個又一個網頁、公衆号,仿佛想窮盡一切,仿佛知道的更多就可以緩解焦慮。

在2月的夜間,你很容易刷到了一條消息:谷愛淩自曝一天睡10個小時是自己的成功秘決。

這隻會讓你更沮喪,自己的人生已經足夠焦慮了,現在又發現“焦慮”會讓你人生更加遠離成功,撫今追昔反思人生,這還睡得着麼?

你好不容易關了手機,大腦飛速運轉,接着遽然驚醒。你中了魔似的亢奮異常,這亢奮又讓你身心皆疲。你爬起床,拿到刻意放到一手距離以外的手機,一頁頁浏覽新聞,愠怒于這些冷冰冰的資訊,情緒愈來愈煩躁。

你也嘗試過在睡前甩開手機看書,據說這可以助眠,但一顆習慣了悸動的心又怎能看得下去什麼,往往是看了幾頁紙,又不由自主的打開手機,看看誰跟了你之前發的朋友圈,看看俄烏前線又有什麼新動向……即使碰到一本能激發夜間之你的書,隻會讓你的神經中樞更加遠離睡眠狀态。

在失眠的煎熬中,你就是我,我就是你。在暗流湧動的夜晚,失眠将整個世界一起吞噬。

失眠是什麼?瑪麗娜·本傑明在《作業的第1001隻羊》中寫道:

“我根本無法在數了幾次心跳之後仍保持先前的睡姿,于是就把所有的姿勢都一一嘗試:忽而平躺,忽而像胎兒一樣蜷縮着側躺,忽而俯卧,好似從高空直接墜到了床墊上。我思忖着“放松”應該是什麼樣的姿态,每想到一種,便随之換一種睡姿。有時,我整夜都在進行自我調适,并把這項能力發揮到了極緻。”

我最近的失眠體驗是:躺在床上,翻來覆去,輾轉反側,像一條困在網際網路中的胖頭魚。

02

3月21日,是第22個世界睡眠日,今年的主題是“良好睡眠,健康同行”。但“良好睡眠”這個詞離中國人似乎越來越遠。

2022年的壞消息太多,我隻想好好睡一覺

圖/網絡

最近公布《中國睡眠研究報告(2022)》顯示:過去10年中國人的入睡時間晚了兩個多小時,睡眠平均時長從2012年的8.5小時縮減到2021年的7.06小時,睡眠時長減少1.5小時。

最讓人驚心的是,僅有35%的中國人睡夠8小時;超過3億中國人存在睡眠障礙問題,成年人失眠發生率高達38.2%。

根據報告,新手媽媽、學生、職場人士的睡眠問題尤為突出。影響睡眠時長的因素分别是:看手機或上網導緻睡眠拖延,工作或學習時長擠占了睡眠時間,以及失眠等睡眠障礙。

也是在最近,美國也公布了一項醫學研究成果:視神經細胞隻要受到藍光8分鐘刺激,就會讓身體持續興奮超過1小時,造成生物鐘的混亂。而後,這被簡化為#睡前玩手機8分鐘興奮超一小時#,沖上了微網誌熱搜。

這麼看下來,也許就會有人說了,從此睡前不用手機不就行了?

2022年的壞消息太多,我隻想好好睡一覺

在我看來,這麼說近乎于“正确的廢話”,如果現代人這麼容易克制自己對電子産品的依賴感,也就沒有什麼所謂的“網瘾”了,我們今天也不用連篇累牍說這麼多了?

更何況,對于很多年輕白領而言,繁忙的工作一天下來,晚間是他們一天中間難得的甚至僅有的可以自由支配的閑暇時光,而使用手機和移動網際網路是他們在這個時代最青睐的放松方式。

刷手機本身并沒有錯,我們不能假裝自己可以自外于時代,遠離移動網際網路,這不僅缺乏可操作性,更沒有必要,睡前的精神需求是天然存在的。

隻是說,具體到睡前這段時間,通過刷手機放松在很多時候成了一件“事與願違”的事情,當刷手機不僅沒有達到讓你放松的效果,反而加重了你在這一天中不斷積累的緊張感,我們自然要去反思。

這個反思顯然不是抛棄手機。我們真正需要需要去反思的是,如何找回睡前刷手機的“初心”,也就是“放松”。

事實上,我們這些普通使用者和業界之前陷入的一個迷思是:“去睡”階段的app帶給使用者最有價值的情緒不應是資訊過載和“過瘾”,更應該是“放松”。

2022年的壞消息太多,我隻想好好睡一覺

有些時候,“過瘾”和“放松”是一回事,但至少在睡前這個時間段,兩者是截然不同的情緒。一個人在睡前準備階段有一百種情緒,但是當你真正想入睡的時候,隻有一種情緒——放松到心無雜念到平靜的狀态,然後睡去。

那麼,如何在睡前與手機“和解”,找回失落的放松感?很多年輕人找到的方案是:睡前聽音頻APP。

03

相比“睡前看手機”,音頻不僅不會刺激視神經細胞,而且因為人的語速(150-200字/分鐘)低于閱讀速度(300-500字/分鐘),音頻的資訊密度天然比文字低,也就天然更能規避資訊過載的緊張感。

那麼,随便打開一個音頻就是睡前的終極答案了麼?

從大體上,聽音頻比看文字或看視訊更利于睡前放松心情和入睡,但這并不是說所有音頻内容都利于入睡,不信的話,你睡前去聽聽搖滾和重金屬試試看,不聽出個血脈贲張才怪呢。

對于音頻APP而言,要充分滿足“睡前需求”,可能至少需要具備一個條件:有足夠多适合睡前聽的内容。

我個人是喜馬拉雅的老使用者,但說實話,以前也就是在坐地鐵、汽車站、運動、做家務時聽聽,聽得比較多的也是與我職業背景和個人志趣相關的“知識付費”,而就算在睡前聽,不知道也不會特别去尋找“睡前内容”。

2022年的壞消息太多,我隻想好好睡一覺

但就在這幾天,我發現隻要在喜馬拉雅上搜尋“睡眠日”,就可以進入“夜貓不emo”活動首頁面,内有大量精選的睡前内容:有聲書、廣播劇、相聲、脫口秀、人文曆史……

據說年輕使用者是喜馬拉雅夜聽的主力軍。我雖然已經是一名中年人了,但老夫聊發少年狂,于是,這幾天晚上,我基本都是在喜馬拉雅的音頻中醞釀睡意,一般都是聽1-2兩個小時,在12點半左右入睡——千萬别覺得我晚,但對于一個文字工作者而言,我覺得已經很感動了。

我還第一次系統體驗傳說中的“白噪音”,作為一名文科生,我無法說出它的神奇之處,總之就是在似雨聲而非雨聲、似海浪聲而非海浪聲的“魔性聲音”中,還沒來得及關心張文宏說什麼了和人類命運往何處去,就莫名其妙的睡着了。

不過,作為一名自诩的進階知識分子,我竟然這幾天睡前最愛聽的還是“郭德綱+于謙”,什麼《愛情時代》《富貴有餘》《大爺傳奇》《完美人生》,有些不是第一次聽,甚至也沒有覺得很搞笑,但就是聽着聽着笑着笑着就睡着了。

2022年的壞消息太多,我隻想好好睡一覺

要知道,往往在一小時前,我還在面目猙獰的刷着疫情的各種資訊,這一段隔離在家讓我的憋屈達到了新的高度,這要是刷到半夜,那可是連臉都要憋抽筋了。

未來幾天,我最想嘗試的是“驚悚向”,夜貓不emo中有東野圭吾,有阿加莎·克裡斯蒂。這讓我想起了自己的大學時代,我和室友們在晚上集體聽着廣播中的鬼故事,跟着情節的跌宕發出鬼哭狼嚎的聲音,特别是當隔壁宿舍同學一邊敲着窗戶一邊打着手電筒照自己臉時,以至于我們很多純爺們半夜上廁所都疑神疑鬼。

在學生時代特别是中學,我幾乎每天晚上都跟着廣播和音樂入睡,似乎不如此無以纾解晚自習的疲憊。大學畢業後,我似乎漸漸遺忘了這些,現在,我決定重新“把耳朵叫醒”,在睡前重溫青春的經曆。

嗯,這就像喜馬拉雅主打的一個概念:“成為大人後的睡前故事”。聽的是故事,也是青春。

據說喜馬拉雅上已有5000多個适合睡前聆聽的優質内容,我算了算自己一周平均準失眠兩次的頻率,絕對夠我後半生用了。

2022年的壞消息太多,我隻想好好睡一覺

寫此文時,上海小雨徹夜。我戴着耳機,睡着前斷斷續續的想起了一段話:“江聲浩蕩,自屋後上升。雨水整天的打在窗上。一層水霧沿着玻璃的裂痕蜿蜒流下。昏黃的天色黑下來了。室内有股悶熱之氣。”

事愈迫而人愈靜,是時候讓自己安靜下來了。

繼續閱讀